分享

写在国际家庭日:你的家庭类型,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幼师口袋 2020-06-10

今天是国际家庭日,大家可能对这个日子不太熟悉,但它已经扎扎实实地走过25个年头了。

国际家庭日的设立旨在呼吁人们关注“家庭”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建立精神安宁、巩固文化和社会关系、对后代产生积极的影响。

今天,幼师口袋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错误的家庭教育类型,正在毁掉孩子

相对一些欧美国家,中国人是很重视家庭的。但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却“饱受诟病”,总是与专制、溺爱这类词联系在一起。下面这些话语,是不是似曾相识?

1.“我管你还不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后面往往会接上一些“禁止”的指令,不让看动画、不让玩游戏等。前两天,超级网红papi酱就上传了一段视频,来吐槽妈妈总是对自己说“不”:

请在wifi下观看

视频来源@papi

类似这样的父母习惯性否定孩子的想法,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蓝图去发展的教养方式,我们称之为“专断型教养方式”。

而这批“为了孩子好的父母,最终教出的孩子容易焦虑、退缩、不快乐,在和同伴交往中产生挫折的话,容易变得敌对。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较差。

2.“宝宝不哭,宝宝不哭,都是他不好!”

这应该是标准的溺爱式父母的发言了吧,其实现在大多数家长都知道溺爱的危害,这样的现象主要出现在祖辈养育孩子的家庭。

类似这样父母始终对孩子的行为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不加以约束的教养方式,我们称之为“放纵型教养方式”。

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最容易成为“巨婴”,他们大多很不成熟,随意地发挥自己,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自信心差、合作性差、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

3.“......”

而还有的家庭因为父母双方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进行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接触只能安排在周末甚至几乎不接触,进入一种“生而不养”的状态。这类父母对于孩子容易满足的物质要求,可能会答应;而对于那些需要花费时间或精力去陪伴的要求,则很难做到。

类似这样在情感链接与规则建立上都忽略孩子,不去主动关注孩子的需求的教养方式,我们称之为“忽视型教养方式”。前阵子那个将女儿忘在车内致死的父亲,我想就可以归进这一类吧。

而忽视的结果,会导致孩子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别人缺乏热心与关爱。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张图片来总结一下几种家庭教养方式:

咦,我刚刚只介绍了三种家庭教养方式呀?别急,现在让我们来认识最有利于孩子性格养成的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

既要情感交流、也要严格要求

“权威”这个名字听上去有些距离,其实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权威的意思和民主很接近。

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应该在孩子的心中建立权威,这种权威来自于父母对于孩子的尊重和关怀,也来自于父母与孩子积极的交流。简单来说,权威型的父母既重视孩子的感受、与孩子积极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也对孩子严格要求、对孩子不同的表现奖罚分明。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独立性比较强、善于自我控制、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喜欢和别人交往、对人友好。

对比几种家庭教养类型,我们可以显然发现,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是最有利于孩子性格养成的。那么,如何才能成为权威型的父母呢?

首先,避免这些家庭教育误区

我想,没有合格的父母会主动去忽视或溺爱孩子。而在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尊重孩子的感受、是否积极地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很容易陷入“假民主,真高控”的状态,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妈妈发现花花最近越来越不喜欢洗澡了,询问了照顾花花的外婆,才发现外婆每天都在晚上花花玩玩具的时候问:“花花,现在去洗澡好不好?”如果花花说“不”,外婆则会劝说花花:“不洗澡的话,身体会臭臭的,就没人和你玩了。”

看似是询问孩子的意见,实则是告诉孩子:“我让你洗澡的时候,你就要去洗澡。”

在这里,我为大家列出了12个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大多是表面尊重孩子,其实忽视了孩子的感受的“假民主”案例。避免它们,你离权威型的父母就近了一大步哦!

1.把电子产品当“保姆”

有的家长会在电子产品上准备好益智动画、有声绘本等内容,然后让孩子自己把玩,期望孩子能在和电子产品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但这样其实是忽视了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还会对视力造成影响,一些质量不佳的影像内容甚至会让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固化思维。

2.分享孩子的“糗事”

孩子总会犯错,有的家长喜欢将孩子的错误作为亲朋聚会的谈资,觉得滑稽可爱。

实际上,这样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孩子犯错时,当下就应该和孩子积极沟通,而不是之后“翻旧账”哦~

3.与他人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是中国好几代人的“童年阴影”了吧,不少家长希望用这种“善意的打击”来激励孩子。

可惜,“善意的打击”对孩子来说也只是打击,只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引起反抗。

4.代劳孩子的手工作业

幼儿园里常常会布置亲子作业,有的家长为了作品美观,直接帮孩子代劳。

这样做,作品是好看了,但老师特意创造的亲子交流机会也付诸东流了。作品好不好看不重要,家长和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才最重要!

5.当着孩子面批评其他孩子

有的家长很注意在自己的孩子面前用积极的交流方式,却忽视了对其他孩子也这样。一不小心就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批评起别的孩子。

孩子虽小,却都记在心里,这样会让孩子不会赏识别人,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

6.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吃鸡拆鸡腿,吃鱼剔骨头,成为了很多家庭养育孩子的常态。到了父母自己,就变成了爱啃鸡屁股和不爱吃鱼。

这样虽然算不上溺爱,但也落不着什么好。长期这样,孩子不会觉得这是“特别的爱”,范围会举得家长不重要,不用尊敬。

7.“打针一点都不疼”

打针是个大难题,很多家长觉得先哄骗孩子打了,然后再安慰就好。类似的话还有“这药一点都不苦”、“打完针病就好了”。

可是,打针真的很疼,药片也真的很苦,这样欺骗孩子,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8.过度的安全教育

有的家长过渡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别动”、“小心”、“很危险”是他们的日常三连。

这是一种变相的“专制”,会让孩子变得束手束脚,不敢放手去做。

9.不停催促孩子

有的家长喜欢按自己的节奏要求孩子,让孩子一天都生活得很高节奏,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学习、工作。

但很多时候孩子的慢不是磨蹭,只是他们有自己的思路。强行打断,只会影响孩子的思路,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变得耐性差、不耐烦、反应迟钝。

10.不给孩子延迟满足的机会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无论是零食、玩具还是衣服,有时候只要孩子的一句话,家长就会轻易满足。

但没有期待的满足是不值得珍惜的,为了让孩子明白奖励的来之不易,延迟满足很必要。

11.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

孩子都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有时候家长忙于其他事,或自己也难以解答,就会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

提问被忽略,对孩子的求知欲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可能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哦。

12.过度表扬孩子

有的家长过度侧重“夸奖”给孩子带来的积极效果,无论孩子做什么都夸奖,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甚至孩子做错了事。

一直被夸奖的孩子会十分在意能否得到夸奖,从而变得争强好胜、接受不了失败、嫉妒别人的成功。

看来,想做到真民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适,不妨在行动之前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我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吗?

2)如果我不这么做,孩子会怎么样?

3)如果我晚点做/做得少一点,孩子会怎么样?

考虑清楚了之后再行动,一定会让你和孩子沟通起来更简单哦~

情感规则都注重

说了这么多应该避免的问题,最后我们来说说如何做好一个权威型的父母吧。其实,如果将成为权威型父母拆解成“与孩子积极有效地沟通”“制定奖罚分明的原则”两个部分,问题就简单多了。

想要与孩子积极有效地沟通,你可以阅读下面几篇文章:

《你越吼,孩子越难管!这么做,比你吼1000遍都有用!》

《22个小众却很好玩的亲子游戏推荐》

《幼儿园亲子作业,培养亲子关系还是折腾家长?》

《“老师,我爸爸说他太忙,不来参加亲子活动了。”》

想做到奖罚分明,建立规则,你可以阅读下面几篇文章:

《孩子就是不听话?这样做规则意识培养比你吼100句都管用!》

《孩子最喜欢的奖励原来是这12种!》

《别再说“你真棒”了,10张图教你夸孩子夸到点子上!》

《惩罚孩子的4个妙招,巧妙不伤感情!(值得老师与家长收藏)》

 最后的话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说:“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生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的快乐。”

还记得今天是国际家庭日吗?放一放手头的工作,和家人坐在一起、和孩子亲密接触,共享一份难得的美好时光吧。

对了,也欢迎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