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山东号称齐鲁大地,在三千年多年前,西周建立,为了周朝统治者“封建亲戚,以潘屏周”的目的,分封齐、鲁两国。齐、鲁封国不仅是两国建立的开始,也是齐、鲁文化真正形成的开始。 齐鲁两地同属东夷文化区域,齐文化与鲁文化均发源于东夷文化。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虽然二者同发源于东夷文化,但两种文化特色迥异。 齐文化继承东夷的文化传统,较少受到周礼的束缚,其特点为重功利趋理性。因此出现了孙武、管仲、孙膑、扁鹊等重实力型人才,管仲更为后世称为商业鼻祖。齐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变成强国,称霸一时。 鲁文化选择继承了“周礼”,以东夷文化为辅的方针。在西周灭亡之后,鲁国依然成了周礼保存和实施者,所以就有了“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鲁国更是出现了思想巨匠,出现了主张非攻尚义的墨家和儒家,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齐、鲁同处东夷文化区域,为何会出现二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得不从两国立国之初,不同建国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开始谈起。 分封齐、鲁两国动因为何要分封齐、鲁两国,作为周朝统治者来说,大致有二个动因。 西周初期分封 动因一: 给予建立周朝的功臣和王室贵族的一种奖励手段。
帮助周武王创建周朝非常重要的二个人物,姜子牙和周公,二个人贡献非常大。给予有功之臣,最高奖励无非给予封地。因此两人成为首封之列,还把对周王朝最为重要的东部土地封于二人。 动因二: 巩固周朝统治的需要 周武王的私心,在周朝建立之前,齐、鲁两地还不属于周朝的领地。给你土地无非就是帮助周朝拓疆镇敌,巩固统治的需要。 殷商是一个统治范围极广的大国。虽然在牧野之战之后,商朝灭亡,但残余势力依然还存在,特别在商文化中心地带的商奄、薄姑等方国,反周势力非常强大。因此在周朝建立初期,所封国家都是在殷商旧地。在东部分封齐(姜姓诸侯)、鲁(姬姓诸侯)两国,无非就是在殷商旧地布下的殖民据点,镇抚敌人和巩固周朝统治的作用。 立国初期,齐、鲁两国境况不同立国初期两国不同之一: “制夷”还是“屏周” 同样是分封,然而对周武王对齐、鲁两地的动因、目的不同。封齐以“制夷”为主, 封鲁以“屏周”为主。 齐国初封之时,齐国土地上盘踞着土著夷人薄姑氏,周边还有强大的莱夷。封“齐”的目的,不过是在商朝旧部安插一个小小据点。《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刚刚被封在营丘之时,经常与莱人发生十分激烈的争夺战。由于当地莱人力量非常强大,姜子牙只能在夜间行军,偷袭敌人,勉强安下据点,类似于今天的游击战。齐国创立之初,四周被异族包围,就像我们熟知的革命根据地一样,随时可能覆灭。 周武王将姜太公封于这种危险的地区,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对齐地的“统治”,而是用来防备莱夷势力对周朝统治的威胁,相当于在敌人的内部安插个警报站,时刻观察敌人的动向,最后能统治那里求之不得。不过后来姜子牙的带领下,到了春秋齐灵公时期,200多年时间,齐与莱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最终实现了“以齐制夷”的目的。 鲁国初封之时,面临的情况和齐国有很大不同。建立鲁国之前,鲁国靠在周朝统治区域的边上,已经被周公东征时,扫平了障碍,清除了敌患。同时鲁国地处汶、 泗流域,地势平阔,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产富饶。
我们可以看出周武王在分封鲁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屏周”、“为周室辅”。是想把鲁国打造成周朝的卫星国,成为抵御东部势力的缓冲地带,起到辅佐周室的目的,这一动因是十分符合当时斗争形势和周人统治的需要。 立国初期两国不同之二: 两国经济基础不同
在这些“微甚”的封国里未提到鲁国,可见鲁国最初实力要强于齐国。经济基础的好坏也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 齐国在荒僻的海滨之地,“地泻卤,人民寡”;“避草莱而居焉”,土地瘠薄、人口稀少是对齐国初期的描述。为了能够完成抵御、征服莱人的重任,首要任务就得发展经济,才能抵抗敌人的侵犯,以求自保,最终才能达到“制夷”和征服莱人的目的。因此姜子牙刚到齐地时,不得不采取和鲁不一样的方针政策,迅速发展生产,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让齐成为经济强国,成为周人封齐最直接动因。 鲁国在曲阜一带,人类早期活动的聚居之地,也是黄河下游一带的文化中心。少皞时代部族长期活动的中心, 到了商代数次成为都城,也是各部族、方国争夺的战略重地。 此地在商代为旧都,经济上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开发。作为前朝旧地,周朝封周公于此,虽有巩固政权、 拓展疆域等军事和政治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有着长远的战略目的——打造成一个东方的宗周样板和周文化中心。
鲁国立国初期,周朝给予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使是周朝的文化,也允许在鲁国保留、继承。周天子的礼乐在鲁国世代袭用,很直接地表明周天子封鲁的的良苦用心,最终的目的是把鲁国打造成东方周文化中心。 因此,两国面临的经济基础不一样,齐国经济差,急需发展经济;鲁国特殊情况,被定义打造成周文化的样板。面对的现实情况不一样,齐、鲁两国在后来文化构建上不同,是合乎情理的。 齐、鲁两个封国的治国政策不同齐、鲁两个封国的治国政策上,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两国治策差异一: 因地制宜与“周化”战略
齐国立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稀少的现实情况,使齐国获得相对宽松的政治发展环境。姜子牙因地制宜对当地土著风俗采取“简”、“从”的政策。对当地风俗习惯给予适当保留,或者简单修改,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当地风俗。 鲁国立国初期,经济基础良好,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周朝统治中心。在对待旧有传统的态度上,主要采取革除、 重建的政策,完全继承了“周礼”来建立东方文化中心。在商朝时期,鲁地的当地居民是一个喜好经商及贸易交换的民族,但在鲁国建立之后“改变原来事商之俗,同时取消其礼俗中的商业性质,使之更适合于其农耕生产方式”。 周礼书籍 两国治策差异二: 对待土著居民的问题上差异 齐国封于人口稀少的滨海地区,采取了保护土著人,顺乎民情,发展生产,增殖人口的政策,辅之对死硬顽抗者坚决镇压的政策。 首先,齐国立国初期,自身实力不足,未对当地土著居民采取大的整治措施,而是采用“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的措施,维护当地土著人的利益,坚持护民必先富民的政策,将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率先提出“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鼓励发展经济之策。 再次,面对人口稀少的原因,齐国采取增殖人口的政策。第一提高妇女地位,《史记·货殖列传》所载的“太公封于营丘⋯⋯劝其女功,极技巧”,极大的促进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给予了较大的自由。以至于在先秦之前,齐国妇女的地位在社会上地位较高,都与此有关,从侧面提升了人口繁衍能力。第二靠富民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到齐国来,通过齐国的治理“人民多归齐”、“人物归之”、 “人物辐凑”在史书中多有记载。 鲁国封于曲阜地区,作为殷商旧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为了便于统治,采用了等级制度。
三种级别依次为:第一等级是姬姓的公族人员,即周朝王室自己的人;第二等级是帮助统治的当地殷人,大部分为当地的权贵和氏族,让其保留其宗氏分族的组织,来帮助鲁国统治者治理当地土著商奄之民;第三等级是当地的土著商奄之民,为最下等。
为了更好的统治,鲁国成立两社:一为周社,一为毫社。周社自是鲁之国社,以其为周公后也。鲁因商奄之地,并因其遗民,故立毫社。为了有效统治,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 在文化上强行推行周礼,革除旧俗。“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在鲁国建立初期就开始实施,经过了三年的艰苦斗争,稳定了局势。这些举措的实施就是为了“法则周公”推行周礼的。 两国治策差异三: 始封之主姜太公与周公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差异 姜子牙 齐国创始者姜子牙出身贫贱,大半生都在艰难困苦中渡过。个人经历丰富,做过屠夫、小商贩,当过奴仆,做过赘婿,即使当过官也是小吏,以至后来隐居垂钓。如此逆境造就了他坚韧、 刚毅、自强的性格,习惯在艰苦中奋斗,在失望中崛起。在辅佐武王时期,就体现了姜子牙的能力,以一个小邦灭掉中原大国的商纣,并指挥了以弱胜强牧野之战。 齐立国之初,恶劣的条件下,必须从经济、物质上考虑问题,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方案。姜太公制定了两项政策,一是他提出“尊贤尚功”的用人之策,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二是因地制宜的提出若干立国之策,包括“修道术”等。经过艰苦创业,这不无和太公的生活经历有关联。 周公 鲁国创始者是周公,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从小生于宫廷,生活的波折要比常人少。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与熏陶,为子时即“至孝”,形成温文、仁厚、亲孝的性格特点。这种经历让他在建立鲁国之后,不注重发展鲁国的实力,而是注重和周王室的关系上。如何维系和周王室关系,以确保自己社稷的长久,成为他重要任务。 其次周公从小接受周礼的熏陶,在“礼”上非常又建树。周公不仅是周王朝礼乐的制定者,也是后来“周礼尽在鲁”的奠基者和创造者。因此在制定政策上,注重宗法,提倡尊尊而亲亲,极力维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政体。因此在周公摄政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周王室的特殊关系上,而不是发展经济,这也为日后鲁国国力日渐削弱,以至于及早灭亡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 齐、鲁的分封,对周王室来说是政治上的大事,肩负起开拓疆域、镇抚敌人、巩固政权、保卫周室的历史重任。但对齐、鲁分封要求不同,齐重在御夷、镇守边境,鲁重在为了保护周室、护卫国家。 始封之主在两国治策差异也让齐文化、鲁文化不同。齐国以工商立国,以经济兴国,鲁国则突出以礼治国;齐尚霸道,鲁行王道;齐文化崇尚变革、 创造,鲁文化注重传统守成,二者差异之大,无不是当年姜太公和周公制定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齐沿用旧的夷地风俗治理百姓,顺应民意作为立国之本,这一政策影响了后来的齐国统治者,形成了重视人民意愿的传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提倡“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齐国以至于到齐桓公时成为强国,称霸一时。作为“宗周之嫡传”的鲁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周礼的中心和代表。整个民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氛围,造就了很多中国思想先行者,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孔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