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丘吉尔打了败仗爱画画,希特勒从小就梦想成为艺术家

 外滩TheBund 2020-06-10

如果没有战争,希特勒不会放弃艺术梦,丘吉尔也不会拿起画笔

“我是艺术家而非政治家,待波兰问题解决后,我希望能以一名艺术家的身份度过余生。”

1939年8月,二次大战爆发前夕,希特勒曾对英国驻联合国大使内维尔·亨德森这样说道。

希特勒画作

有趣的是,那时的丘吉尔正处于政治生涯中所谓的“荒漠岁月”,把精力放在绘画上。而他在Chartwell的庄园也成了众多知识界文化名人常来访问光顾的地方。

丘吉尔的画作

希特勒和丘吉尔,他们往往是一个提起了画笔,另一个正在仕途上努力着;而当一人投笔从戎,那么另一人却因为仕途不顺而赋闲在家,安心作画。

也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让这两个不称职的“艺术家”有了隔空交手的机会,只是这一次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希特勒极为少数的人物画作

我只想好好地画个画

其实,战争狂人希特勒曾经是要画画的。在他的童年时代,便展现出对于绘画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关于建筑的描绘,凭着记忆就可以完整的默画下来。在上学的时候也经常把画画作为首要的学习任务对待,以至于中学时期的课程作业,唯有绘画是最高分的“优”。

但遗憾的是,他的家庭阻碍了他的艺术梦,主要的压力来自于他的父亲。

海边房屋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提到:“当时我才11岁就不得不第一次违抗(我父亲的意愿)……我不想当公务员。

他父亲当时的反应是“艺术家?不行!只要我还剩下一口气,我决不答应!”然而,父亲的极力反对更加坚定了希特勒的决心。

城堡的城垛

孩子都是叛逆的,自我的,希特勒也不例外。之所以选择绘画这条道路,一方面是他确实有一定的绘画天赋,还有就是证明自己可以过着艺术家一样自由的生活。

那时候还不是“独裁者”的他,对于艺术的热爱是无可比拟的,而在绘画和建筑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敏锐力。

慕尼黑民居庭院

看着这幅色调通透的水彩画,画面透露出一种沉静的思考,也很难去把宁静的绘画作品和后来那个“二战”的元凶联系起来。有一位在希特勒家住过一段时间的寄宿者是这样叙述少年的希特勒对于绘画热爱的:

“在吃饭的时候,他突然就会拿起画笔,着迷般的在纸上就这样凭空画出建筑的拱门或者是柱子的素描。”

绘画是落寞最好的解药

而对于另一位二战时期的“大艺术家”丘吉尔来说,绘画不是向元首大人从小的热爱,而是用来对付忧郁的一剂良药。

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中,绘画伴随丘吉尔走过了很大部分的落寞岁月

在1915年,在希特勒渐渐放弃自己艺术梦的时候,远在英国身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因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失败,被撤去海军部的职务。对于正处于仕途上升期的丘吉尔来说,打击是沉重的, “我想他会伤心死了”,丘吉尔夫人克莱门汀说道。幸运的是在艺术的空间里,丘吉尔找到了自我排忧的方法。

画室里挂满了丘吉尔的作品

通过短期的水彩画的练习后,便开始了油画的创作,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丘吉尔的启蒙老师是他的邻居爱尔兰著名画家约翰·赖弗瑞爵士,所谓的是“名师出高徒”,让从未摸过画笔的未来英国的首相大人,很快渐入佳境。

Breccles旁的树

在被贬赋闲的时候,绘画成了丘吉尔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不止在家里作画,走到哪画到哪,画具也是随身携带,有种成为职业画家的味道。但是大家都清楚,丘吉尔和年轻时期的希特勒不同的是,绘画对求他来说只是生活的消遣,还是要从新回归政坛的。

大雪中的肯特郡原野

在1921年他为《海滨》杂志写的文章中,同样的表达了自己对于绘画的态度,于是才有了这样一个题目《Painting as a Pastime — 绘画作为消遣》。

艺术之梦的破灭

由于希特勒的父亲极力反对自己的儿子走艺术的道路,想要希特勒像自己一样做公务员,升学选择科系的时候,硬是逼着他放弃了古典类,而选择了技术类中学,那时的希特勒仍然还在坚持自己的艺术之梦。

维也纳歌剧院一角

在1906年17岁的希特勒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去维也纳的艺术寻梦之旅,也可以说是他实现自己梦想的第一步,不仅丰富了自己对于艺术的认知,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决心。

慕尼黑凯旋门

这幅名为《慕尼黑凯旋门》的水彩画,看得出我们的元首大人的基本功是很扎实的,并且如果你与实物相比较,会发现这幅画也是十分精确。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希特勒绘制了大量关于建筑物的作品,反映出他对建筑、教堂、公共建筑和城市景观的喜爱。”

剧院广场

在第二年的秋天,希特勒第二次前往维也纳,这次报考了维也纳美术学院,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经过练习又参加了第二次的考试,依然是没有被录取,好似命运已经安排好了一样。

佩希托茲村的城堡和教堂

有人说是美术学院院长让他报考建筑专业更加合适,而希特勒则坚持绘画的方向;有的说是希特勒转考建筑类学院已经合格,但由于中学毕业而不符合入学条件。总之,两次的艺术殿堂的无情拒绝,让这个对艺术痴迷的年轻人不得不面对惨痛的现实。

希尔德斯海姆市政厅

在这个低落的时候又从家乡林茨又传来了一个噩耗,希特勒的母亲病危,而母亲对于他来说是温暖的港湾和梦想的支柱,希特勒在面对这个噩耗时曾说道:“我敬畏父亲,却爱母亲,她的去世使我的宏愿突然不能实现,贫困和残酷的现实迫使我作出一个迅速的决定:我面临着想办法谋生的问题。

躲在佛尼斯

在安葬了母亲之后,希特勒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第三次前往维也纳的路,而这一次上天依然没有怜悯这个可怜的年轻人,等待他的是理想的近乎破灭。

老城水井边的音乐家

在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专著中,作者是这样描述当时希特勒在最窘困的时刻的装束打扮的

“在维也纳这些流浪的年代中,希特勒的装束是十足的波希米亚式的流浪汉。身穿一件破旧的黑大衣,长至足踝,很像一件土耳其长袍,这是一个匈牙利籍犹太旧衣商送给他的。头戴一顶油腻发光的黑呢帽,四季不换,他的一头乱发,前额斜梳,像他日后那样,颈后的头发乱糟糟的,盖住了肮脏的衣领,因为他很少理发修面,两颊和下颏往往胡髭丛生。他很像一个基督教徒中间出现的鬼怪。”

被摧毁的教堂

这种窘迫生活一直到1914年一战的爆发,希特勒参军的时候才宣告结束。

在一战的四年的行军打仗的过程中,身为传令兵的希特勒还是不忘自己是一个画家的理想,仍随身携带绘画工具,沿途创作一些素描画作。

一战的战场

随着一战的德国战败,最终这点艺术的火光也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狂热的政治信仰。至此,那个曾经热爱艺术的文艺青年已经死去,一代战争狂人开始了他的争霸之路。

二度提笔,重回艺坛

在希特勒放弃了他的画笔的同时,敲响了二战的擂鼓。

同样在1939年,伴随着二战的开始,丘吉尔临危受命,也放下了手中的画笔,挑起了率领全英抗击德国法西斯入侵的历史重担。

马拉克什城景色

整个二战期间,丘吉尔只画过一张写生,就是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后画的《马拉克什城景色》。

这张画他曾向参加会议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展示过,虽然刻画比较简单,但是色调还是阳光明媚的,这也是与希特勒有些阴郁的区别。

英国宫廷画家约翰·拉沃瑞爵士评价的那样:“如果不是从政,他将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

在1945年7月,纳粹德国投降后不久,保守党在当年的英国大选中败于工党。而当时正参与波茨坦会议的丘吉尔也不得不黯然离席,由工党领袖艾德礼接任首相继续参会。

1946年美国《生活》杂志封面人物“画家丘吉尔”

下台后的丘吉尔重新拿起了熟悉的画笔,而这一次他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更大的突破。不过相对于艺术的创作价值来说,艺术的慰藉位于首相大人更为重要,他曾经是这样感慨的:“如果不是绘画给我的精神支持,我恐怕活不到今天。”

查特威尔的金鱼池

后来在姆宁爵士的建议下,丘吉尔以“大卫·温特尔”(David Winter)的化名,向皇家美术院的“夏季展”,提交了三件作品。在作品被评委通过入选参展后,人们才吃惊的知道,原来这是73岁丘吉尔先生的“大作”。 

跑马场

不久以后,皇家美术院一致通过,选举丘吉尔为特别荣誉院士。1959年他接受了在皇家美术院Diploma画廊举办个展的荣誉,时年85岁。

作为英国首相、战胜法西斯的民族英雄,并在1953年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来说,艺术给予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并未当成一生的追求。

而希特勒年轻时期对于艺术的真心热爱,但是后来处处碰壁,最后艺术梦破灭而走上极端的政治战争,让人唏嘘不已,有点造化弄人的惋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