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集5分钟看国宝卖萌,这部小而精致的高分综艺才是今年该看的

 外滩TheBund 2020-06-10

在一众国宝类爆款节目里

这部小却精致的纪录片一改往日的严肃

凭借接地气的“非主流”风格

让网友直呼 “央视太调皮了!”

央视正在热播一部国宝纪录片,每集只有5分钟却一举拿下豆瓣9.4分。

有声势浩大而且拿下高分的《国家宝藏》在先,本以为大家对相同题材会感到疲乏。(关于《国家宝藏》的往期推文,请戳:只看到明星和搞笑,就太辜负这部 9.4 分的良心综艺了!

然而《如果国宝会说话》依旧凭借独特的“非主流”魅力突围。

看过的网友直呼央视太“调皮”了,还以为看错了频道。

把“三星堆青铜人像”描述成现代的奥特曼,圆形带花纹的“太阳神鸟金箔”被调侃成像美瞳。

经常卖萌搞笑的解说,一下就让文物接了地气,变得鲜活,吸引一票年轻人。

然而搞笑之外,文化类节目里该有的底蕴和艺术质感一点都没丢。

相比《国家宝藏》里明星站台演绎,大国重器详细解说的大阵仗,这部纪录片更注重”小而美”。

5分钟的短片小细节拍得很精致,第一幕的画面就美得堪比电影质感。解说词更有“那时风动,此时心动”这样的唯美诗句。

卖萌吐槽讲故事

5分钟不仅好玩还长知识

“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节目一开始就听到这句有趣的提示音,瞬间就把高冷的文物节目变亲切了。  

当旁白一本正经地说着文物的故事时,猝不及防地总会有些接地气的描述让你一下就记住了这些文物。

比如这件来自6000年前的“陶鹰鼎”。在当时的仰韶文化中主要的器物为生活用品,而它是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

乍看它的侧脸,还有锐利、凶猛的鹰嘴图案。然而当它转向正面,就会发现它长的有些可爱,就连旁白也忍不住说它是有“胖胖腿”的鹰。


也许是为了挽回点“文物”的高大上形象,旁白还夸了一番陶鹰鼎带着上古的王者气息、质朴的民风。

突然话锋一转,又忍不住调侃它有种现代的“萌萌哒”气质。如此调皮的解说可以说是很接地气了。

被调侃的文物,还有最呆萌的青铜器“鸮尊”。刚一出现就被戏称为像只蹲着的狗。

鸮即猫头鹰,尊则表示取酒器。

在商代,猫头鹰备受尊崇,视作为战神鸟,也有人认为它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其实在西方的神话中,猫头鹰也备受重视,雅典娜的爱鸟。

不过这尊猫头鹰两条小粗腿让它显得很呆萌, 节目组直接描述它是中国3000千多年前“愤怒的小鸟”。

还有被世界考古学界赞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最薄处达到0.2毫米的“蛋壳黑陶杯”。

如此薄壁的陶胎在快速旋转中很容易破裂。对快轮轮盘设备非常讲究。即使是现在也难以到达这样的薄度。

因为至今没有找到窑址,古人到底用了什么样的设备依旧难以得知。

这令人惊叹的薄度也被节目组拿来和流行语结合,大大搞怪了一番。

据说蛋壳陶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里的细泥,经反复淘洗不留一点杂质。

而陶器最神奇的地方,在它的颜色。解说描述这种特色的“黑”靠的是史前时代的黑科技——独特的封窑渗碳技术。

它将碳分子渗透在胎体的微孔里,经过砑光的胎体表面,呈现出独特的黑色。

除了时常令人爆笑的解说词,这部记录片里的许多知识讲解也花了巧思,特别清楚易懂。

比如在讲到甲骨文时,它们就将已可翻译的甲骨文字编成了故事“商人的一天。”

头上有一横,代表戴着束发发簪的丈夫。这就是“夫”字的由来。

丈夫出门狩猎,双手不停摇摆,就变成了“走”。

偶遇一只鹿,丈夫拔剑射出。鹿头上有角,睁着大眼睛,故而有了“鹿”的象形字。

经过一番故事的讲解,原本不太好记的甲骨文多了许多有趣的解读。

该有的文化质感都没丢

其实用现代的搞笑语言来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并不少见,《国家宝藏》里又演又舞吐槽乾隆帝的“农家乐审美“”也逗乐了很多人。

然而很难得,《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保持趣味的同时仍然没有分不清主次,还能保持格调和文化底蕴。

第一集的画面不仅有大片质感, 还有颇具哲学意味的解说诗词。

旁白的声音慢慢响起,没有故作严肃的低沉,也没有故意讨好地开玩笑。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神秘的侧脸,仰望着无垠的星辰宇宙。

“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解说词和画面配合得非常唯美。

这一集其实介绍的是来自六千年前的人头壶,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

壶身类似人身,腹部扁平暗示了女性的孕育。从后面的管道注水,会有水从面庞的细口流出。

恰如泪水流淌,暗示了人类初生孕育的痛楚。

它比它的创作者留在人世间久多了。

来自6000年后的我们现在去看、去了解一个古人做的壶。就像是跨越几千年的一次互动。

“数千年的时空转换,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这如诗般的解说,让这次跨越时空的交触有了股哲学的味道。

这件留下的人头壶也许仍是这人世间亿万张迷惘众生的面孔,暗示着每个探索生命奥义的人类在历史长河里留下的痕迹。

这些极富诗意的文字,在许多的文物讲说词中都有出现。

比起那些搞笑的言语,这些美丽的诗词配上经历历史变迁的文物显得独具文化韵味。

一集5分钟,打磨大半年

“我们得尽量将就文物,和拍摄其他的纪录片不同,在这里所有的一切得以文物安全为重。”《如果国宝会说话》总摄像杨明阳说。

为了保证文物不受影响和破损,在去往各大博物馆拍摄时,节目组成员被规定绝不能触摸文物,文物挪移应由博物馆专业人士进行。

拍摄时的阵仗也不小,馆里的展厅工作人员、专家,安保人员甚至连电工都得来现场候着。

别看每集只有5分钟,总导演徐欢在拍摄时带着制作团队,跑遍了全国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院。

从300多万件文物中,精选出100件文物,上至史前,下到明清。

每次节目组都会与博物馆反复沟通,完善拍摄方案。

“你们可能没见过凌晨空荡荡的博物馆展厅”。为了不影响博物馆正常开放,有时摄制组还得通宵拍摄,就算熬到凌晨,也得花大半天时间才能完成。

而在拍摄过程中,讲究的事情就更多了。

得考虑是否光照会影响文物,特别是对光线敏感的书画作品。有些文物需要放在转盘上旋转拍摄,也得提前测试转盘的承重,就连每次的转速大小都有专人实验评测。

这还是碰上好运,拍摄能被取出的文物。若是遇上必须待在保护罩里的文物,就像待在展柜里的陕西兵马俑铜车马、特制保护的三星堆青铜神树.....需要的拍摄手法就更苛刻了。

由其是它们保护层上的反光对于想细致拍摄的节目组来说是个大难题。

三星堆青铜神树

“要拍文物可不是架个机器就能拍” 为了减少反光,节目组还大费周章地在展柜周围铺上一层黑布,硬是造了个全黑的背景。甚至还请了专业的灯光师,使用了专业灯光。

“只在黑布上挖一个小窟窿眼,把镜头探出去拍。尽可能贴着玻璃拍。” 节目组的总摄像杨明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禁感慨。

有些文物原本的光泽度和花纹也并非那么饱满,节目组还精心地用3D后期不断强化画质,才有了今天这用心的五分钟呈现。

文化类节目拍得再好

不如亲眼去博物馆看一看

很多人看完节目,都嫌这5分钟太短不过瘾。也有人说这是导演为了迎合碎片化阅读时代做的应时之举。

在娱乐大爆炸的时代,比起明星扎堆、搞笑表演的其他综艺,文化类的节目真如大家所说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也更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无论是找明星站台还是用接地气的语言吸引大众,让大家想看甚至是爱上看文物节目并不是这些文化类节目背后更深的用意。

“这5分钟只是中华文物的索引,我想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这是导演徐欢真正的目的。

要知道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但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

“金的、银的、铜的、木的、石头的,宗教的、人文的、现实的、抽象的,高大的、威猛的、小巧的、精致的”,统统把它们纪录下来,透过文物,照见生命。”

这些导演口中津津乐道的文物,在镜头前只呈现了100件,这远远不够。节目的名字里有“如果”二字,因为国宝并不会说话,但我们能。

就像6000年前的人头壶和现在看着它的我们跨越时空的奇妙交互。

也许我们可以带着节目里留下的震撼和心动,主动去发起和古老文明的沟通。

去博物馆亲眼看、亲自感知古代中国人以及创造者的温度和态度,解读多个维度的信息,重建一部基于物质遗存的中华文明史。

“沿着这条线,去记住中华文化的根,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杨欢说。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目前播出的是第一季,还有3季75集都会在今年陆续放出。在bilibili可以观看。

文、编——笑笑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