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实版哈姆雷特城堡原来在丹麦,你的莎士比亚朝圣之旅就从这里开始吧 | 目的地

 外滩TheBund 2020-06-10

请将这座城堡列入你的莎士比亚朝圣地清单。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哈姆雷特在自己的艾辛诺尔城堡中痛苦思索着一个没有答案的难题。



今天是既是莎翁的诞辰,也是他的忌日。

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诗歌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除了在书中探寻他的奥秘,你有没有想过寻找莎翁笔下的故事的发生地?

比如说哈姆雷特的艾辛诺尔城堡。





莎翁笔下的艾辛诺尔城堡的原型是位于哥本哈根北部的赫尔辛格 (Elsinore)卡隆堡宫(Kronborg),这里既是老国王灵魂游荡的地方,也是年轻王子复仇的地方。



虽然丹麦王子的故事只是传说,莎翁可能也并未真的踏足这里,但是都不妨碍卡隆堡宫成为众多少女们心中的王子城堡,而人们更是称它为“哈姆雷特城堡”。



现如今,城堡的墙壁上嵌有纪念莎士比亚的浮雕石刻,在每年夏天都可以在庭院的露天舞台上欣赏《哈姆雷特》剧作表演,这里已经成为现实版的艾辛诺尔城堡了。

剧中城堡的走廊

卡隆堡宫的建立,源于中世纪时期一位丹麦国王,他在赫尔辛格伸进厄勒海峡的一个半岛的尖端处,建了一座名为“胡克”的堡垒。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位丹麦国王在旧堡垒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拥有令人惊叹的高耸塔楼与闪亮屋顶的美丽的城堡

岩石砌成,褐色的铜屋顶,远远望去既气势雄伟又巍峨壮观,堪称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

内部的装潢也是精美绝伦,华美的门庭、油画天花板、大理石壁炉让国王与皇后的两间卧室更是豪华非凡。



其实莎翁对城堡内部的描写是比较模糊的,很多时候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生动的画面,但是在第四幕第三场老国王问及哈姆雷特关于御前大臣波乐纽斯的尸体时,莎士比亚写到了这样的一个细节:

“要是你一个月内找不到他,上楼梯,进走廊的时候,鼻子一定会闻到他”。

相对应的,恰好在城堡舞厅通往北翼的皇家卧室,确实有着么一组狭窄的走廊台阶。实际上这应该是莎翁为了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阴差阳错刚好现实与之对应了。



不曾停演的世纪戏剧

站在城堡中央的广场的阴影里,仰望着面前威严耸立的城堡,你仿佛能听到剧中发生在城堡每个角落的人物心声:

在城堡北侧城墙上,王子遇到故去老国王的鬼魂,从而得知父亲被害真相;在城堡房间里,他思考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难题;最后,在宴会大厅的决斗中,他与杀父仇人同归于尽……



个世纪过去了,自从1816年莎士比亚逝世200周年起,每年夏天英国和丹麦的艺术家都会在这里演出《哈姆雷特》,从上世纪50年代的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到现在的裘德·洛(Jude Law)

"Hamlet": Jude Law plays the Danish prince at the Broadhurst Theater. 

© Sara Krulwich/The New York Times

数百年来,不同的哈姆雷特都在演绎同一个复仇爱情悲剧,这座古堡也都与《哈姆雷特》血肉相连了。



哈姆雷特在空荡荡的卡隆堡宫里,时而厉声疾语,时而满怀爱意地叹息。

他否认了他的爱情,因为他要去寻找心灵的自由。在复仇之剑高举的同时,波罗的海的风也吹蚀了奥菲莉娅悲伤的眼睛。

回望城堡的男孩

卡隆堡宫旁旧船坞的一个栈道尽头,有一座回望城堡的雕像,这是2012年丹麦艺术家Michael Elmgreen和挪威艺术家Ingar Dragset建造了一座名为《Han》(丹麦语中的“他”)的雕像:一个坐在石头上的男孩。

艺术家们从没说过Han是哈姆雷特,但赫尔辛格人已经习惯把Han叫做“王子”。

艺术家Elmgreen & Dragset的雕塑《Han》

Han的坐姿会让人立刻联想到距此不远的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雕像。事实上,不但坐姿,连石头的形状都和小美人鱼雕像是一样的。

但Han不是男版的美人鱼,他凝望的不是王子离去的轮船,而是装满王子所有爱恨情仇的哈姆雷特城堡。

赫尔辛格人心中的哈姆雷特王子

这座通体由不锈钢打造的雕像,表面被打磨得像镜面一般,正如艺术家所预期的:

“镜面不锈钢带来了一种近乎迷幻的视觉维度,周围的事物投影到他光滑的皮肤上,就开始发生扭曲和畸变,并且只要稍微移动角度,这些反射出的影像就又发生了改变。”

远远的看去,Han像是一汪清水,纯净的一尘不染,走过去,看到的却是一张略显忧郁的脸庞。如果你与他面对面,就能看到自己的模样,因为Han不只是“他”,Han让你看到了你自己。

穆夏笔下的哈姆雷特

在诸多“哈姆雷特”的扮演着当中,曾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哈姆雷特王子” ,她是十九世纪末法国当红的女伶莎拉·伯尔尼哈特(Sarah Bernhardt)



莎拉·伯尔尼哈特(Sarah Bernhardt)

这也是一位特别善于表演情感的演员,因此她即能够表演经典法国喜剧中的大悲剧的角色,也能扮演现代的社会角色,甚至扮演男角色也很成功,比如说这张宣传海报中的哈姆雷特。

莎拉·伯尔尼哈特(Sarah Bernhardt)

绘制这幅海报的正是捷克艺术家阿尔丰斯·穆夏(Alphonse Maria Mucha),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为莎拉作画,也是一幅动情之作。

左侧为穆夏绘制的《哈姆雷特》海报

这位稍显女性的柔美的哈姆雷特王子,弯曲的双手紧握在胸前,侧过去的脸庞,有些彷徨和绝望。背景的画面色调有些阴沉,是在埃尔西诺的皇家城墙上游荡的老国王灵魂,意为前来告知儿子被害的实情。

失足落水溺毙的奥菲莉娅已经化为繁花在哈姆雷特的脚边永远的陪伴着他了,画面底部像棺材一样的大理石板,也预示着这个悲情式的英雄结局。

米莱斯画中的奥菲莉娅

其实曾经很多时候,英国人对《哈姆雷特》这个故事的艺术演绎,多集中在绝对主角哈姆雷特身上。但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潮流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眼光投向《哈姆雷特》中悲惨的女性角色——奥菲莉娅。



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一道溪坎上斜长这一颗杨柳树,银叶子映照在琉璃一样的溪水里”这条寂静悠然的河流,就是孤独的奥菲莉娅在绝望之时,失足溺死的地方。

这幅名为《水中的奥菲莉娅》的画作是拉斐尔前派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的作品。



《水中的奥菲莉娅》,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1851-1852

在这幅画中,米莱斯将绚烂灵魅、略带伤感的浪漫情调发挥到极致,他用鲜亮的色彩和细腻精致的笔调刻画了感人的场面——奥菲莉娅结束了痛苦的人生,飘向了天国。

奥菲莉娅是哈姆雷特的镜像,是他的悲剧的拟人化展现。所以奥菲利亚没有个性,没有主见,连死亡都仅仅存在于别人似真似假的描述中。

这种难辨真假的无力感,不知相信什么的困惑感,才是哈姆雷特得知自己丢掉心中最纯粹的一部分的时候,最真实的感受。



“她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处境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

米莱斯选择了悲剧中唯一的一段平静、超脱的情节。



画家此表现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那些布满在水边的小花,仿佛使人闻到她散发出芳香的气息,溪水在静静地应着奥菲丽娅歌唱;她终于摆脱了这罪恶深重的尘世,漂向无忧的净境。



不管令人怜惜的少女,还是隐忍复仇的王子,亦或是这座的历经风雨的哈姆雷特城堡,都最终沉寂在远处不断传来的海浪涛声里。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