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作品代表了法兰西的民族精神,现在卢浮宫正在为他办最大回顾展

 外滩TheBund 2020-06-10

32岁就画出了《自由引导人民》的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的“狮子”。

今天,是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220周年的诞辰。

1830年“七月革命”,法国民众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拥护路易·菲利普登上王位。

这是法国历史上最为浩大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画家和作家们在革命浪潮中激情澎湃,创造了众多伟大的文艺作品。而《自由领导人民》这幅画,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欧洲大陆,自由女神手中的三色旗久久飘荡,好似永不停息的呼唤。

每一位卢浮宫的过客,在遇见这幅画时,都会不由地停下来,细细端详——自由是最高的信仰,是黑暗里的光芒。这是德拉克洛瓦的胜利和荣耀,而那一年,他才32岁。

浪漫主义的两叶轻舟

其实德拉克洛瓦这个名字,在他24岁的时候就足以载入史册了。那一年,他以但丁的《神曲》为题材,创作了《但丁和维吉尔游地狱》,又名《但丁之筏》。

德拉克洛瓦《但丁之筏》

The Barque of Dante (Dante and Virgil in the Underworld) ,1822

如果你去过卢浮宫,可能会记得《自由引导人民》左手边一幅巨幅油画——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者席里柯长德拉克洛瓦七岁,他们因在葛兰画室的学习而结识彼此。德拉克洛瓦崇拜席里柯画面中澎湃的生命力,尤其是《梅杜萨之筏》的卓越。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

The Raft of the Medusa,1818 - 1819

席里柯以1816年“梅杜萨号”骇人听闻的船难为主题,将灾难的惨烈和绝望,与人群向上堆叠托举的求生渴望,如此深刻地融合在一张画里,恐怖之中有诗意,死亡之中有生机。

也许是受到此画的激励,德拉克洛瓦画出了《但丁之筏》。比他再早三百年,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同样取材《神曲》,画了九层《地狱》,而德拉克洛瓦只用一个场景,就展现了地狱穿行的九死一生。

波提切利《地狱》

Inferno, Canto XVIII,1480

幽灵们在急湍中痛苦挣扎,互相纠缠扭打,他们倚着船舷,势有狂力倾覆船只。然而为但丁引路的维吉尔神情镇定凝重,将罪孽深重的幽灵们的求生欲望严加阻挡。

死亡之舟,地狱之舟。如果说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的两叶小舟英勇地驶进了新古典主义的堡垒,如波德莱尔所言,“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引起了深刻的骚动……这是一场革命的真正信号”——那德拉克洛瓦的又一幅巨作《希奥岛的屠杀》,堪称绘画的“屠杀”。

第一次“屠杀”:恐怖

这一年,是1824年,浪漫主义损兵折将。

33岁的席里柯坠马早逝,36岁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也不幸病逝。拜伦是一名斗士,他的死,跟他参与当时希腊民族解放运动过度操劳不无关系。而德拉克洛瓦这幅画,同样是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的铁蹄践踏另一种形式的泣血控诉。

拜伦

跟《梅杜萨之筏》一样,希奥岛的屠杀也是一场真实的历史悲剧。

德拉克洛瓦《希奥岛的屠杀》

Massacre of Chios,1820

1822年,土耳其军队登陆地中海小岛——希奥岛——大肆屠杀岛上毫无抵抗能力的希腊人民。此行一出,欧洲进步人士震怒,德拉克洛瓦便是以此为题材作画。

然而观者在这幅画上看到的,既非尸陈遍野,也没有血流成河,甚至没有人流泪。只是深深的忧郁,深深的绝望。他们的目光是空洞的,他们的神情是无助的。他们被蹂躏,被虐待,身后是骑着高头大马的土耳其士兵,拖着战利品,一脸高傲和鄙夷。

德拉克洛瓦《米索隆基废墟上的希腊》

Greece Expiring on the Ruins of Missolonghi,1826

这个时候,或许只有抬眼望天,祈求神迹降临,方能逃脱这万恶之窑。而德拉克洛瓦对天空与光影的描绘,更是渲染了悲剧色彩——有人说,这幅画打开了印象主义的天窗。

这幅画在1824年的沙龙展出。保守的古典主义者们惊呆了。他们接受不了如此尖锐的题材,如此强烈的色彩,如此愤怒甚至有点野性的笔触。“这不是希奥岛的屠杀,这简直是对绘画的屠杀!”而这恰恰也是浪漫主义的盛放。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别说从走古典主义的老路了,这位天才从未改变他的信仰。他喜欢一句格言,“抓住了一件事情,就把它做到底。”

于是德拉克洛瓦以他不可抑制的想象力和孜孜不倦的创造欲,不断贡献出在今天看来都极富冲击力的作品。

第二次“屠杀”:消亡

1826年到1830年,可以被看作是整个浪漫主义运动高涨的年代。那时的绘画题材,不再由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垄断,画面开始从现实里来,从文学里来。对德拉克洛瓦而言,那就是但丁、莎士比亚、拜伦、司各特等等。

1827年,另一幅巨幅油画的诞生再度把德拉克洛瓦推上风口浪尖。这幅画叫做《萨丹纳帕路斯之死》,依然是卢浮宫77展厅的陈列之一。

德拉克洛瓦《萨丹纳帕路斯之死》

Death of Sardanapalus,1827

它花费了德拉克洛瓦大量时间。他受拜伦的诗剧——《萨丹纳帕路斯》的启发,参考了史学家和文学家关于萨丹纳帕路斯这位亡国之君的描述,再注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才创作出了这幅画。

萨丹纳帕路斯,传说中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代帝王,眼看江山就要堕入叛军手中,残杀所有嫔妃、仆人和牲畜。屠杀的场面庞杂而残酷,这是一个王朝的最后一夜。

人物身上翻滚扭曲的线条有着米开朗琪罗式的爆裂,红色为主调的色彩仿佛让画面淫浸着鲜血,唯有亚述王一人斜倚在床榻上,若有所思地注视这一切——好像自己丢失的只是身外之物,又好像在反省为何此事要以如此壮烈的悲剧收尾。

在创作中,德拉克洛瓦不但是一位画家、文学家,他更是一位音乐家。动与静、光与影,一次又一次在他的画布上得以统一,好似一首热烈的舞曲,在悸动的符点中戛然而止,而一根未压牢的弦,还在指肚的余力下嗡嗡颤抖。

浪漫主义的对手再次炸裂了——这幅画颠覆了所有构图规范和视觉习惯。依然沉浸在希腊罗马画风和审美中的学院派们群起而攻之:“在德拉克洛瓦难看的画里,人们可以看到像家畜一样的裸体。”

安格尔《大宫女》

德拉克洛瓦也光火了,在1828年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我完成了‘第二次屠杀’,却受到驴一般的评判员的责难。”这或许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条定理——凡是超越时代的艺术作品,在开始总是受尽最不公的待遇,甚至需要好几代人才能理解它们。而聪慧的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初心、永不放弃了。

在德拉克洛瓦看来,他之所以这样作画,是因为他应该这样作画,是因为他不能用别的方式作画。可是被视为“异端”的他还是失宠了,他失去了官方的订单。用坚韧的心去对抗艰难的处境,后来,便有了辉煌的《自由引导人民》。

第三次“谋杀”:悲悯

1832年,德拉克洛瓦赴北非旅行。天知道异域给了他多大的冲击,他看到了跟欧洲完全不同的文化,看到了更加鲜艳明亮的色彩——他说,“在这里每一步都会看到现成的画作”。强烈的冲击会让弱小的人一蹶不振,但它只会成为强者通向高处的一个跳板。

《阿尔及尔妇女》之一

《阿尔及尔妇女》之二

德拉克洛瓦返程之后的作品让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赞不绝口。雷诺阿曾惊叹,“世界上再没有比《阿尔及尔妇女》更美的作品了!”而粉丝梵高更是在自己的日记里不止一次提到,德拉克洛瓦画中的色彩,就像非洲的烈日般熊熊燃烧!

德拉克洛瓦《自画像》

Self Portrait,1837

他是一个自我高潮的人,日以继夜,刻苦地用画笔描摹出肆意的美。可是要在荒野里开路,必然要面对身边无止尽的荆棘。

虽然1833年起,他又开始接官方项目,但主流艺术界依然将他排挤。1837、1838、1839,连续三年,德拉克洛瓦竞选法兰西学院席位失败。说实话,从他第一次参选到终于入选,用了整整二十年。

他披荆斩棘的刀放下了吗?没有。

1840年为凡尔赛宫“十字军厅”创作的《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被他称为“第三次屠杀”。这依然是一场入侵: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首领之一鲍德温公爵,带领十字军到达君士坦丁堡,他们烧杀抢掠,炼狱即是人间。

德拉克洛瓦《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

Entry of the Crusaders in Constantinople,1840

“怎样的天,怎样的海啊!”波德莱尔惊呼。“活跃不安的人群,纷乱的武器,豪华的衣着,生活的重大场合里举止的夸张的真实!这幅画本质上有一种莎士比亚式的美。因为在莎士比亚之后,没有人像德拉克洛瓦那样善于把悲剧和梦幻融入一种神秘的整体之中。”

从希奥岛到君士坦丁堡,德拉克洛瓦意识到了什么?他似乎意识到悲剧是双向的,屠戮没有胜者。骑在马上的士兵,和匍匐在地上的百姓,本质上都是受害者,只有身后的大海和硝烟在无声地唱着悲歌。

尾声:痛快燃烧

到此为止,只是他人生的三分之二。而德拉克洛瓦这位勇士,越是走向人生的尽头,就越是把绘画与自己深深融合。

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不论何时,不论何处,他只顾拼命地画。而后来人们也知道了,艺术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这短短的百年之中,发生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变迁。艺术下凡了。这个世界最终记住的,正是这些以笔为刀、杀出血路的人。

德拉克洛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伟大的作品似乎也包含着作者的灵魂。”我只想重新走进卢浮宫,在他最伟大的作品面前站定,以自己卑微的心,再度向他伟大的灵魂靠近。

卢浮宫心脏:阿波罗厅

 展讯 

欧仁·德拉克洛瓦大型回顾展

时间:2018.03.28 - 2018.7.23

地点:法国巴黎 卢浮宫

卢浮宫开放时间:

周一、四、六、日9:00-18:00;周三、五9:00至21:45(每周二闭馆)

每年固定闭馆日:1月1日、5月1日和12月25日

由卢浮宫博物馆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携手推出,将回顾艺术家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艺术生涯。

本次展览也是自1963年纪念德拉克洛瓦逝世100周年展之后首次大型回顾展,共展出180余幅作品,包括1820年在“沙龙”上引起轰动的著作,以及部分鲜为人知的宗教、风景主题绘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