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外滩TheBund 2020-06-10

前阵子《延禧攻略》热播,很多追星女孩认清了自己其实和乾隆帝一样,面对一众“小鲜肉”,也是哪个都割舍不下的“大猪蹄子”。

演艺圈确实也像极了后宫——佳丽三千,各个出众,或凭姿色,或怀才艺,各领风骚三五年,起起落落数十载,却极少有人能长盛不衰。

但与后宫不同的是,艺人们终究还是掌握着自己的进退大权。

大红大紫之后,很多人承受不了光环的褪去,其中一部分选择急流勇退,在自己最美的年华离开这片光怪陆离,留下一段传奇。

而那些发自真心热爱着这一行的人,抛开虚名,独善其身,往往也并不能坚持到最后。

当今天的追星族们每晚守在电脑旁等待热播剧集更新时,根本无法相信那个站在他们关心的小鲜肉身后的老人,当年也曾叱咤风云,牵动亿万少男少女心。

4岁入行、艺龄60多年的姜大卫,在如今的主流追星族眼里大抵也是这样一位“大叔”,但在他们的父辈年轻时,他是最如雷贯耳的大明星。

古装扮相儒雅俊美的姜大卫,在70年代初彻底改变了香港武侠片的审美走向,肌肉男不再是大众的唯一选择,越来越多人接受并爱上了他这样柔中带刚的游侠形象。

而恰恰也因为这样,时至今日,观众依然能从他身上读到港片时代独有的“大侠”气质,时间对他外形的改变,并未损其分毫。

9月初“岁月留声 港影港乐”香港影展上海站请到他来为自己主演的影片《猫头鹰》做映后见面会,粉丝直言他“把自己活成了大侠”——人戏不分,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对演员最高的褒奖。

2018第七届“岁月留声 港影港乐“香港影展主海报

活在当下,我不自恋

撇除幼时因父母皆为演员而以童星身份参演的影视作品不提,1968年受张彻发掘签约邵氏公司后,姜大卫迄今共出演和导演影视剧近200部,其中出演电影140余部,电视剧40余部,导演作品10余部。

但谈到这些,他却说自己很少拿过去的作品出来看,“我不自恋,顶多有时候翻翻旧照片,感叹年轻时候太瘦了”。

《十三太保》中鲜衣怒马的少年李存孝

大部分人一过30岁就开始怀旧,已经71岁的姜大卫却坦言自己是个活在当下的人,不缅怀过去,也不给未来设定太多目标。

“过去已经过去了,永远觉得自己是大明星的话,怎么能够适应?现在突然之间变成干草了,对吧?”

1970年,他凭借主演的第二部电影《报仇》,成为香港首位“亚洲影帝”,这件事无论过去多少年,永远都有人拿出来讲,觉得意义非凡。

《报仇》中冷峻犀利的造型至今看来依然充满魅力

对此,姜大卫却始终怀着一颗平常心。

“常常有人说‘这部戏我一定要得奖’。为什么是你?别人不能得吗?我们拍戏不是每一部都要拍到最好吗?从根源上来讲,我们不是为了拿奖去拍。讲难听一点,是为了生活;好听一点,是为了艺术。拿了奖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会有压力要拍得更好,以后更认真。”

他的不怀旧,也体现在对上海这个出生地的淡泊上。离乡60余载,印象中回来的次数不过4、5次,还都是因为工作。老家所在的龙门路(今仅余金陵中路至淮海中路一小段),多年前表弟曾带着去看过,物是人非,他也从未放在心上:“3岁就走掉了啊,你会记得吗?不会的。”

上海之于他,也不过是外滩和小笼包,还不如经常拍戏的横店熟悉。

打戏是戏,不找替身

武行出身,以武打小生形象深入人心,姜大卫心里对侠义精神是有情结的。即便早已通过电视剧成功转型,没有人会以能不能打来衡量他的演技,但他自己仍然热爱拍动作戏。

去年拍TVB电视剧《夸世代》,他饰演的角色有一场打擂台的戏,很多人劝他“尊哥不要打了,太辛苦了,找替身吧”,但他不仅亲身上阵,还坚持以传统打戏的拍法,扎扎实实完成了所有动作。

“我们以前打,一个镜头打十几、二十招,最高我打过五十三招。现在一个镜头一招可能三个镜头分开拍,演员都是打三招就足够的了,没有马步,没有腰马,我们不喜欢的。”

拍那场戏,他跟监制要了两天时间,从和武术指导套招,到与对手真拳真脚一招招实拍完成,每一步都精打细磨,第二天双方手臂都青了,但他觉得很舒服。

“我不是说现在打五十八招没人看了,我们是要把那个戏、那个剧情打出来。我这个角色为什么要打擂台?这里面是有前因后果的,为什么前面会输给这个人,后面又因为什么会赢他?你们也不要给我拍特写,要拍我全身,我们有腰马。”不这么做,他认为不足以把故事讲清楚。

“如果哪天我真的连三招都打不动了,我就不会打了,演戏就好,没必要为了打而找替身。”

镜头对着我,我就是主角

喜欢归喜欢,年轻时天天拍武侠片的姜大卫也觉得很辛苦,又要打又要粘头套,他就想着转型做点别的事。

那时候师父张彻曾告诫他们:“动作片演员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拍不打的戏,观众喜欢看你的武侠片,不代表你戏演得好。”

当时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动作演员尝试去接文戏,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电影就是这么残酷。

电视剧的长度决定了它要比电影温柔得多,“第一集、第二集观众可能不喜欢我的改变,可是我还有后面的二十几集可以证明自己,让他们慢慢接受我。”

但不管电视剧还是电影,在岁月面前都是无力的,仿佛世间绝大多数的故事,都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如今依然片约不断的姜大卫,得到了一个看似很好听的名字——金牌绿叶。

“我不是绿叶,虽然戏不多,哪怕今天只有一场戏,只要镜头对着我,那个镜头里我还是主角。”

电影《一个人的武林》中,姜大卫饰演一位沦为大排档老板的昔日大侠,和主角甄子丹有一场对戏。

“那场戏是我的主戏,他不过是来这里看以前的大侠变成这样子,他只是看着而已,我是要做给他看。有这种心态的话,你永远可以在这一行立足。这是我对艺术的一种态度。我如果觉得这个戏不多,‘哎呀算了,好,来来来!’这样敷衍了事的话,人家会学你,或者不尊重你。”

《一个人的武林》

回首当年,21岁的姜大卫不过是邵氏片场里一个不起眼的新武行,便仅仅是因为一个替身的镜头,他以同样的态度去完成从高处跌落的动作,认真的模样吸引了大导演张彻的好奇,这才有了之后几十年的光影生涯。

没有规划,演到死为止

内陆观众对姜大卫的了解,多数从1992年电视剧版《刺马》开始,这部戏当年也是口碑、收视率双收的佳作。

电视剧《刺马》

电影《刺马》

四年前,第一届香港影展放映了1973年电影版《刺马》,便有意邀请姜大卫来上海做一次见面会,蹉跎之下,最终促成了这次的《猫头鹰》。

这部作品知名度没有《刺马》那么高,但在香港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创了疯狂武侠喜剧的先河,可以说是“无厘头喜剧”鼻祖

它是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集结了秦沛、姜大卫、尔冬升三兄弟共同参与创作的电影。很多人关心会不会有下一次,姜大卫的回答依然透露着那种活在当下的豁达和随性。

“有机会,可是关键(市场)接不接受是另外一件事。”

比起三兄弟何时再集结,他更关心的是今天的观众如何看待这部1981年的老片子,我的问题还没问完,他就先开口了:“旧不旧?旧了吧?”

事实上,如今看来片中各种笑点、氛围的营造依然不显过时的《猫头鹰》,在香港公映时曾惨遭滑铁卢。

“当年喜剧片在香港票房起码过千万,这部戏不到。我们的理想应该是很卖钱的,它的形式很新颖,在古装武侠片里搞笑,从来没有人试过,可能是提早了十年(面世),观众不接受,理由不知道,不去考虑,已经过去了。”

过去的不追究,那么未来呢?

“很多人都会问:你不当演员将来想要做什么?我的答案是没有,我会做到死为止,不要叫我退休,不要叫我不要打。不是因为怕死不退休,我对这行还有希望。

“这么多年了,演戏对我本身没有任何改变,我还是以前的姜大卫,还是这么喜欢这一行。”

撰文 / 采访 _ 米朵荔

编 _ 阿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