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尚街拍过时了,我有一点伤感

 外滩TheBund 2020-06-10

“老法师”横行,明星机场街拍满地

曾经是时髦穿衣参考的街拍

变得不再流行了吗?

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街拍“已经开始在时髦人当中流行了。

那时的拍者与被拍者,均令旁人侧目。


听朋友说,她隔壁寝室几个漂亮的小姑娘到了周末就盛装打扮去商场,希望她们的穿搭加上美貌脸蛋,能入摄影师的法眼。

而当年如果被别人告知“我在 XX 街拍的网站上看到你了”,那简直是时尚品位得到认可的最佳佐证。


若干年过去,我成为一名时装编辑。刚工作的时候每周有至少 2 条街拍主题的内容要制作,读者们的反响也很好。但最近两年我发现,在标题里出现“街拍”两个字,已经不能再让大多数读者提起兴趣。

是街拍这门生意在没落,还是如今的时髦人都不看街拍学穿衣了?


时尚街拍在中国

发源于国外时装周秀场外的街拍,最初是摄影师们为了记录时装周上盛装打扮的编辑、明星们的穿搭造型而拍摄的照片。一些时尚杂志每期也专门有几页以街拍时尚达人为主题的内容。


不同于“狗仔队偷拍”的概念,街拍更加讲求一瞬间的美感。

被街拍者虽然很多穿着最新的时髦衣服,却比原本展示这些衣服的模特更加平易近人,这大大拉近了普罗大众与高端时尚之间的距离。

要是被拍者能有一些高街品牌与平价品牌的搭配,那就更棒了——那时候的年轻人会在论坛下面疯狂寻找这些衣服的品牌,然后想办法购买,热情不亚于现在的时尚博主同款。


如果你对文章的开头有一些感触,那我们大概是同一批在国内受到街拍时尚影响的人。

2008 年左右在各大城市兴起的“P1城市街拍”,是大多数国内年轻人对于街拍这一概念的启蒙。


P1 较早期的一些作品

那时候的 P1 街拍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一些在当时看来稀奇古怪穿搭的出现,让这个平台的人气越来越高,并且捧红了以韩火火为首的一些时尚偶像。

韩火火的早期时装周造型

时间走到 2010 年初,随着翻阅某些网站变得困难,豆瓣红人“堂邦嘉真”的相册成了大家追更的目标,“模特儿们下班后”、“气场,I'M Koo街拍”等相册的名字,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除了各个著名街拍摄影师的作品,堂邦嘉真还从不同网站上收集各个国家的街拍,以及一些小众品牌的 lookbook,给了当时的我无限灵感。


除了街拍团体和集合网站,一些有风格的个人街拍摄影师也在萌芽。

张佳音原本是 P1 街拍的一位摄影师,2012 年 8 月,他创办了自己的街拍博客 ShanghaiExpress,同名微博也从那时起开始运营。


厌倦了摆拍和毫无风格的低质量街拍图,张佳音的街拍作品可以说是中国街拍中的一股清流。他时常出现在上海的原法租界区,或者繁华的淮海中路等街道,在自我介绍并征得被拍摄者的同意后,才会找机会按下快门。


我非常喜欢张佳音的街拍作品,却常常在描述“为什么喜欢”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文字,好像是那些有趣的搭配吸引了我,又好像不是。大概是照片的每一寸中透出的真实、随意的肢体神态以及“穿着合适自己又时髦的衣服”的态度,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级审美,但这美却是来自生活,来自我十分钟前刚刚走过的这条路。


这样的美感常常可遇而不可把握,若不是有发现美的眼睛和足够锋利的快门,是无法在忙碌都市中被记录下来的。


越来越多的“假街拍”

国内的街拍从鼎盛到走向优劣分化的过程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正在发生。

比如一些淘宝店主,“预备役网红”们有组织的摆拍。先不说摆拍和街拍的初衷大相径庭,被拍者一水儿的网红锥子脸一字眉,还有些充斥着高仿货的搭配,也难以让人留下印象。


北京三里屯、成都太古里这些时髦人出没的地方,每年夏天都有一群扛着长枪短炮的老法师驻扎。

他们有些确实是在拍摄街头照自娱自乐,但有些表面上是在“街拍”,其实镜头瞄准的是姑娘的局部,甚至专拍走光照。(这只是存在的个别现象,并不是所有的中老年摄影爱好者都是这样)


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混入“老法师”的队伍,他们眼中的“街拍”其实是可以发在某些隐晦平台的人体摄影艺术,下图这位知友的回答就能说明问题。


与此同时,有中国特色的明星街拍也开始兴起——你可能已经知道我要说的是“机场街拍”了。


这些被加上粉丝滤镜的街拍,其实都是明星带着化妆、摄影团队扛着专业器材跑到机场航站楼外,大费周章拗出来的。


如今年轻人热衷的抖音、快手上,也有一些人气较高的街拍账号。

将平面街拍照换成小视频的形式,确实生动很多,这些小视频多以全身造型展示+被拍者描述自身全身的品牌/价格为主,无形中也让拍摄者主动去选择有话题性的被拍摄对象,单品价格高或者打扮猎奇的,讨论度自然也高。

街拍如何成为一门生意?

在被称为“街拍鼻祖”的《纽约时报》摄影师 Bill Cunningham 眼中,街拍不仅是一辈子的事业,更超越了普通拍照的范畴,成了他自发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记录着一个时代里不断变化的社会场景。


40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Bill Cunningham 醉心于拍摄真实而有趣的行人,不光是时装周时路边的人群,更多是“用灵魂在穿衣”的年轻人,甚至是跨越街道旁积雪时行色匆匆的上班族。


作为街拍鼻祖,Bill Cunningham 将自己的爱好化为了可以维持生活的事业,从 1989 年起,他在《纽约时报》上开设“On the Street”和“Evening Hours”两个专栏,一直到他 2016 年逝世。


在被称为“亚洲潮流之都”的日本,街拍虽然极其丰富,但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生存也并非易事。

2017 年 2 月,创刊 20 年的日本街拍杂志《FRUiTS》宣布停刊,这本杂志记录着东京里原宿地区发源的日本街头时尚,杂志创始人青木正一坚持以“一整页的街拍照+嵌入拍摄对象的个人信息及爱好”的首创形式,将原宿时尚推向了世界。


《FRUiTS》杂志的最后一期

对于《FRUiTS》停刊的惋惜消息,创始人青木正一在接受日本时尚网站《Fashionsnap》采访时表示:“多年来,特别从 2016 年开始,值得被拍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早期夸张但个性的“原宿系”街拍

但在宣布停刊消息仅 8 个月后,青木正一便高调宣布推出新的副刊杂志《Nil》,让原本的《FRUiTS》复活。


新杂志《Nil》面向千禧一代为主的年轻人群,同样以此前的街拍文化为基础,但将视野放得更加宽广,不仅有街头文化,更有生活方式的内容注入,也有了名人采访、广告页面等可以为杂志带来收入,也更吸睛的内容。

虽然纸媒在全球范围内都在衰退,但网站如果不与时俱进,也会被新的电子平台替代。

成立于 2008 年的网站“LOOKBOOK”,飞速成为全球 20 岁左右年轻人们疯狂追逐的穿搭平台,在这里上传自己的摆拍搭配图片。


左右两张不同角度拼图的形式,就是从 LOOKBOOK 红起来的

那时普通年轻人的穿搭鲜有奢侈大牌出现,LOOKBOOK 也因此成了 ZARA、H&M、American Apparel 等平价时尚品牌在全球崛起的有力推手。


你一定曾经在校内网的相册里看到过 Ebba Zingmark 的穿搭图

现在,LOOKBOOK 依然沿袭着当年“图片+国家+名字+点赞“的模式,但跳出创办之初只面向青少年的范畴,增加了不同场景、风格的分类标签,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穿衣风格,也通过邀请品牌官方及电商平台的入驻,为读者们提供“即看即买”的浏览体验。


将街拍照片集合成书,同样是“后街拍时代”的生财之道之一。

美国著名时尚生活网站 Refinery29.com 就曾推出过大受好评的街拍书《Refinery29:Styles Stalking》。


书中按照穿衣风格进行分类,也有 Natalie Joos、Leandra Medine 等街拍红人们的采访。


已经颇有名气的时尚达人韩火火,也联手高圆圆、Angelababy 等圈内好友推出自己的街拍穿搭书《Fire Bible》,除了街拍,有时装知识更有明星背书,销量自然不错。


年轻人都在看什么学搭配?

街拍大潮中,逐渐淘洗出一群“经常被街拍”的时尚达人,TA 们中的很多如今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时尚博主。

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长久浏览不同风格的街拍会让许多人觉得: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比以往更加难。而风格审美固定的时尚博主,显然更对他们胃口。

对于时尚博主们来说,秀场外的街拍是提升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也是与摄影师们“混脸熟”的最快方法。


随着前文中提到的“老法师”等让街拍逐渐变味,曾经追逐街拍搭配的年轻人们,关注的重点也逐渐更加细分。“你可能还会喜欢这些人”的大数据,让你在社交网络上可以更多的关注品位风格类似的博主。

博主们比普通人时髦有范,又比明星平易近人,有了一定知名度后,还可以联手品牌来一次接地气的“粉丝见面会”,人人都会夸“人超 Nice 又没有架子”,重要场合时身上穿着的衣服也能有品牌赞助,自然博得眼球。


而街拍摄影师们拍摄了这些穿着赞助衣服的博主,出来的照片自然成了时尚网站主推的“当季新款”。

不过,在某搜索引擎上输入“街拍”两个字,得到的一些关键词让我觉得:国内街拍越来越无趣这件事,有时候可能真的不怪摄影师。


最近两年来,张佳音的博客 ShanghaiExpress 更新频率并不高,一方面因为他自己本身的摄影师工作增多,能去街上拍照的时间逐渐变少。“如今的上海街头,我认为的时髦人越来越少了,也许大家都受到当下潮流的影响,过于当下了。”他说道。


ShanghaiExpress 微博最新的一次更新

但张佳音认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让街拍不再流行,但真正的街拍并不会因此而没落。

“只要你做得够纯粹,品质够好,依然会有支持者们一直追随你。”

文/编_ 外滩君

部分图片来自 P1、ShanghaiExpress、New York Time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