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孩子把250万的画撕成两半,艺术熏陶还是先学会敬畏

 外滩TheBund 2020-06-10

任伯年-花鸟图扇页  藏于故宫博物院

上周六,在香港佳士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上,一名未成年的孩子撕毁了1393号拍品——任伯年花鸟四屏的第一幅《澹黄杨柳带栖鸦》。

被损坏的《澹黄杨柳带栖鸦》

任伯年是清朝末期的著名画家,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对近现代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1年,任伯年的《华祝三多图》拍出了一亿六千万元的天价。

虽然花鸟四屏的价格不至于如此高昂,佳士得官方估价为150-250万港币,但艺术品从来不该用多少万来衡量价值。

任伯年-花鸟四屏(非损坏展品)

当然,如果“熊孩子”只是在超市撕破了一张印刷成本0.2元的广告页,也不会引得媒体争相报道。

目前佳士得已将任伯年花鸟四屏撤拍并送去修复,修复费用约为几万元。作品有保险,熊孩子的父母支付修复费用后佳士得将不会追究责任。艺术评论人奚耀艺表示,修复好以后如果看不出痕迹,一般不太会影响这幅画以后的拍卖价格。

不追究责任,熊孩子能否吸取教训?熊孩子的家长又是否能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但也许对这些人来说,哪怕被追责,也不影响他日后继续“作恶”。

01

严峻的现状

未成年人破坏艺术品,这不是首例。

就在今年三月,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在外滩举办了一场名为“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的展览,一颗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南瓜立在广场中央。

大概是南瓜的造型过于可爱,很多孩子试图和南瓜亲密接触,虽然他们在第一时间会被保安制止,但却很难阻挡一些不停哭闹的孩子和指责保安不通情达理的家长。

无可奈何之下,它成为了一颗被警戒线围起来的南瓜。

原本可以近距离接触的南瓜被围了起来

去年五月,同样在香港举办的《尼斯派:从波普艺术到偶发艺术》展览上,一件波普艺术家伊夫·克莱因的克莱因蓝展品被一名孩子破坏,好在这不是克莱因的真迹,而是主办方根据其风格制作的概念作品。

(插播:伊夫·克莱因的作品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展)

伊夫·克莱因

破坏现场

2015年,在台湾地区发生了一件惨案,一名12岁的男童在看展时跌倒,将价值超过1000万的保罗·波尔波拉的真迹《花》捅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

《花》

被损坏的《花》

如果说这两个孩子尚是无心之失——2016年,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两名男童闯进护栏内,故意将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玻璃翅膀展品扯烂,此时他们俩的母亲却冷漠地站在一旁拍照。

现场监控录像

02

亲近艺术的前提是尊重艺术

熊孩子们令人发指,但更需要被责备的,是助长他们气焰的家长。

经济腾飞随之而来的消费升级,让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艺术展览层出不穷。艺术品的价格与日俱增,比方说上文提到的《华祝三多图》在1997年时仅以240万成交,到2005年则拍到了2860万元,六年后达到1.6亿。

任伯年《华祝三多图》

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精神上也不能落后。抱着让孩子亲近艺术、培养艺术细胞的目的,很多家长都喜欢带着孩子去看展。

然而这些孩子中,不少根本没有对“艺术”的认识,更有甚者缺乏基本的自控能力。父母没有给予引导,反而任他们在艺术场馆嬉笑打闹,越过护栏触碰、破坏艺术品,连对艺术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做到,谈何熏陶?

卢浮宫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看展、在展品前写生的孩子,相似的环境,他们却可以保持行为规范。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艺术教育和思想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为了让观众更加贴近艺术、有更好的观展体验,现在很多展览都效仿海外的博物馆,采取半开放和全开放的方式,希望能让观众肉眼观察到艺术品的细节。

有了这么多前车之鉴,展览主办方在保障一般观众观赏权益的前提下,最好行动起来,针对不同的艺术品进行更加科学的安保措施,对低龄儿童设置入馆门槛,提醒家长照看小孩,还可以给孩子戴上可回收的感应手环,当手环过分接近展品时,会响起警报。

那些把自家孩子的”调皮捣蛋”当作是“聪明伶俐”的家长,真的需要消停了。

在去实地接受“熏陶”之前,请先建立对“艺术品”起码的尊重吧。

尊重艺术品,从你我做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