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士平均39.7岁,硕士近半数……人民公园相亲角有多残酷?

 外滩TheBund 2020-06-10

男士平均年龄39.7岁

有房者66.7%,硕士学历近半数

男女比例1:2,海归女不受待见

我们统计了人民公园相亲角“大数据”

试图解开姻缘的“密码”


人民公园相亲角一隅

“小伙子你几岁啊?谈朋友了伐?”
“妹妹你是哪里人啊?有对象吗?
 
如果你走在周末的上海人民公园里,很有可能听到这样的搭讪。
 
作为上海最有名的相亲胜地,人民公园相亲角已经成为魔都一道世界闻名的风景线,每逢周六周日,贴着相亲男女资料的折叠伞遍地开花,伞后的阿姨爷叔和路人打成一片热火朝天,形成千人白发相亲的奇观。
 
在这个夏末一个偶遇雷雨的周日,外滩君和小伙伴们来到了人民公园,感受相亲热潮的同时,制作了一份人民公园相亲角“大数据”。
 
每周末的人民公园相亲角人山人海

这些数据以非常直观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未婚男女的画像,在这次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和“替儿女出征”的阿姨爷叔们聊了一整个下午,解答了许多曾令我们困惑的问题,比如——
 
父母摆摊相亲儿女是否知情?
为什么儿女本人不来摆摊?
资料为什么不让别人拍照?
等等……
 

01

人民公园相亲“大数据”

男士平均年龄近40岁

从人民公园南京西路的正门进入,经过正面通道,左右各兜出一个几十米的半圆,在这1000多平米的范围内,道路两侧都摆满了撑开的折叠伞,上面放着一张张经过塑封的A4纸——从性别、年龄、户籍等基本信息,到工作单位、是否有房、对象要求等相亲要素,全都浓缩在这张A4纸上。
 
我们沿途粗略统计,除去部分重复“露出”的资料,整个人民公园相亲角的资料超过2000份。作为线下相亲平台,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数量。
 
这2000份资料按照不同类别会分布在人民公园相亲角的不同区域,例如进口最显眼处集中展示的全是海归精英的资料,其他有些来自不同省市的相亲资料也会各自扎堆,大龄相亲资料也集中在另一个角落。
 
我们从每个区域随机抽样,观察了500份相亲资料,制作了一份数据,先从基本信息方面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在这里寻觅姻缘。
 
▇ 男女比例
 
从相亲资料显示,寻缘的男女比例正好为1:2,说实话并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悬殊。
 
▇ 年龄
 
男士平均年龄为39.7岁,其中68%为80后,最多的是1982-1984年出生的人,几乎没有90后。值得一提的是男性40岁以上的相亲者占到23%,其中不乏50岁以上的大龄选手,所以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平均值。
 
女士平均年龄为30.9岁,其中70%为80后,90后占到17%,最多的是1986-1989年出生的人。40岁以上占12.5%。
 
▇ 婚史
 
在看到男士相亲平均年龄居然接近40岁,我们紧接着统计了另一个看似关联性很强的数据:婚史,结果显示,这些男士中有过婚史的为12.6%
 
女性由于平均年龄小了9岁,有婚史的概率也相对男性较低,为5%
 
学历
 
在人民公园的相亲资料上,学历往往会出现在很显眼的位置。人们常说学历太高难嫁,真是这样吗?
 
在男士资料的统计中,本科占26.9%,硕士以上学历高达47%,19%有海外留学经历。
 
女士中的本科占37.5%,硕士以上学历达到30%,11.2%有海外留学经历。
 

房产
 
都市男女但凡谈婚论嫁,“有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在这一点的统计结果上,男女差异之悬殊,还是能直观反映出大多数人的婚恋观。
 
在统计结果中,有房的男士为66.7%,有房又有车的男士为20%。剩下的绝大多数也不会在资料上标明“没房”,而是会写上“有买婚房能力”之类的许诺。
 
至于女士,在资料上标明有房的仅为35%,有房有车的为9%。相应的,要求男方“本地有房”的女士占15%,另外有5%的女士在资料上写明“可(与男方)共同买房”。
 
 地域
 
上海人“排外”名声在外,但至少在婚恋观上,这一张张A4纸还是体现出了大都市海纳百川的精神。
 
有没有人要求对象必须是上海人/上海户籍?有,但真不多:男(要求女是上海人)的7.9%,女的17.5%。
 

02

择偶要求五花八门

海归女孩最不吃香

人民公园相亲角就像一个大市场,活生生的人在这里蜕变成一张张A4纸,贴上一个个标签,等着“门当户对”的另一半出现,千里姻缘一线牵。
 
上面所列的“大数据”,体现的都还是基本信息,最精彩的部分其实是在这些年龄、学历下面,每个相亲男女提的这些择偶要求。
 
例如很多高学历的人,要求另一半必须是重点本科毕业,甚至精确到某一个地区的学校,有些人对相亲对象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有学历要求。
 
找对象求“同等学力”我们能理解,但有很多要求却近乎玄学,常能见到的包括指定对象需符合某一属相/年份/身高等等,也有人要求对方不能是某几年出生或者某几个生肖,这其中的玄学就不好描述了。
 
你觉得这样的要求合理吗?
 
在统计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不乏看到一些有趣的描述。

比如有位男士说自己“家常菜水平逐步提高”、“虽然是70年代生人但显年轻”,也有男士提出另一半“不能胖”、“必须是漂亮女生”、“无纹身为佳”。女士则多要求对方“温柔体贴,会心疼人”。
 
还有些富有时代特色,一看就是爸妈撰写的描述:“书香门第”、“小家碧玉”、“玉树临风”等,有人在自我介绍里直接写上:“李美女,XX年出生”。
 
事实上,大部分所谓的择偶要求都非常泛泛,没有量化指标能衡量,也很难通过简单的资料和相亲见面进行准确判断。
 
比如大部分女士对于理想男士的要求中,都包含“人品好”、“有上进心”,有趣的是,大部分男性对于女性则没有这一明确的要求,他们更愿意寻找“勤劳本分”、“工作稳定”、“长相清秀文静”、“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女士。
 
“阳光稳重正派男孩”和“肤白清纯气质女孩”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简直是上一辈人对于“好人”形象的刻板印象。
 
至于很多人在择偶要求中写的“无不良嗜好”,“不良”的标准其实也很难界定,抽烟算不算?搓小额麻将算不算?男孩子拼高达买球鞋,女孩子收藏洛丽塔服装算不算?
 

另外一个可谓歧视的要求,主要针对海归青年,尤其是女性。在人民公园对面的麦当劳里,我们旁边一桌坐着两对显然是刚从相亲角续摊至此的老人,在交流互相的子女。
 
一位母亲的儿子在国外念书,她表示自己儿子以后的妻子“最好不要在国外待过”,因为女孩子“在国外见得多了,心就野了,管不住了”。而在他们的口中,对于自己这个优秀得一塌糊涂的孩子结婚后什么时候生孩子,自己要怎么带,上什么学校都已经安排得明明白白。
 

03

“银发相亲”风雨无阻

这是退休家长的生活方式

从21世纪初开始,人民公园就有了相亲角活动,2005年初现规模。
 
相亲角最早也不是人民公园的“原生产物”,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当年的那批阿姨爷叔在考察了复兴公园、襄阳公园等地方后,最终选择了人民公园为聚集地,因为这里地处人民广场交通便利,环境宽阔,对面就是大光明电影院适合相亲男女劈情操。
 
大光明电影院
在公园里谈得拢的话,老人们就直接去对面必胜客或者东方既白继续聊,现在这一场景换成了大光明旁边的麦当劳,坐在最靠里面最安静的座位,聊儿女进而聊人生。聊到最后经常泪眼婆娑,原来同一代人都受过差不多的苦。
 
2005年6月初成规模之时,相亲角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开放,后来由于参与者都是父母退休人员,渐渐演变成平时工作日也支伞摆摊,时间一长影响园内交通不说,“黑中介”“黑婚托”也开始介入,扰乱了相亲角秩序。

于是从2016年10月开始,相亲角综合整治小组出台规定,周一至周五禁止在路边放置相亲资料,且相亲家长需在指定园区范围内活动。这一活动范围、时间的规定沿用至今。
 
我们造访人民公园的这天,最高温度38度,午后闷热难当,傍晚时分又忽然下起雷雨。但即便是这样极端的天气,相亲角的无数老人仍然是自得其乐,随便遇上陌生人都能相聊甚欢。
 
在如今的人民公园,不夸张的说,相亲已经变成了这些退休老人的生活方式,就像鲁迅公园里的管乐队、复兴公园里的交谊舞一样,相亲成了人民公园里的老人们的活动项目,即能“轧道伴”消磨时间,又能解决子女的实际问题,一举两得。
 
一位阿伯和我们聊起来,他在这里为女儿摆了三年摊,女儿倒也不急,自己急也没用,“有接到过电话,也有约出来碰过面的,但都不了了之。”
 
阿伯解答了我们许多困惑,他说这里父母替儿女出来摆摊相亲,儿女当然都知道,“没有像网上传的那种瞒着儿女出来相亲的,几乎不可能的。”
 
至于为什么没有年轻人自己出来相亲,阿伯非常坦率地说:“儿女自己不会来的,因为自己来的都不灵光的,旁边人也会想,诶这个小孩怎么自己来摆摊,是不是家里父母有什么状况之类的。”
 
如果你在相亲角举起相机,经常会引来阿姨爷叔们警惕的目光,他们会迅速低下头拿小扇子遮住脸。一位在这里摆摊摆了一年多的阿姨告诉我们,主要是不好意思,怕照片传到网上被别人说闲话,还有就是怕有婚托或中介来偷信息,乱打电话。
 
“之前上海人民公园有一阵子在国外很火的,法国啊美国的媒体都大张旗鼓来拍,摄影机长枪短炮的,很麻烦。”
 
人民公园相亲角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

她说现在出来摆摊的都是父母自己坐镇,很少有中介为了做生意摆摊了,“以前蛮多的,交200块钱帮你找对象,最后约碰面还要交几千块的那种,其实都是骗子。”
 
说起儿女终身大事迟迟未能解决,这些老人都会轻轻叹气摇摇头,“嘴上说不焦虑,怎么可能嘛,你看今天这么热的天都这么多人出来摆摊,简直不要命的。但怎么办呢,缘分未到吧。”
 
你对人民公园相亲角怎么看?
欢迎在本文下方留言

文/汪戈里 李大猫
图/汪戈里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