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冲刺中考,家长如何陪伴才有效

 柏老师书屋 2020-06-10

中考前40天,家长学校面向毕业班孩子的家长组织了一次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在“家长希望学校能做些什么”的选项中,有67%的家长希望学校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提升考试成绩,61%的家长希望能指导有效陪伴孩子,60%的家长希望指导怎样调整孩子的学习状态。

实话说,影响孩子学习状态的因素很复杂,既有学习环境的因素,比如家里缺少学习的氛围,每次放学回家,第一眼看到的情景永远是弟弟妹妹在看动漫,爸爸在刷抖音,干扰多,缺少安心学习的环境。也有社会的因素,比如逃学上网的好友,辍学打工的玩伴,读书无用论的社会舆论氛围。孩子自身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智力水平、学习动力、自律水平、学习方法等,先天因素除外,学习动力、自律水平等因素在小学阶段受家长教育水平的影响明显。中学阶段,家长的影响力降低,老师的影响力上升。所以,中学阶段,孩子的学习任务主要应该教给老师和孩子自己。

正因为影响因素复杂,所以如果单方面归结到家长身上,这对大家是不公平的。但今天是家长的课程,我重点想跟大家交流关于家长方面的因素,分析家长是怎么影响孩子学习状态的。

因为临近中考,越来越多的家长咨询的问题:孩子成绩不理想怎么办(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成绩忽高忽低、不断下滑怎么办?马上中考了,学习还是没有起色怎么办?孩子打不起精神,磨蹭,拖拉,厌学、不想上怎么办(学习动力不足)?上课不安心,缺乏专注度,听课效率差;熬夜、玩手机、游戏,上课打盹;听不进老师、父母的话,叛逆……柏老师,怎么办?

有一个实验中学九年级的男生,家长说孩子最近总是头疼,经常请假,医院脑科、神经内科都看了,CT、脑电图都查了,没有毛病,在家自学症状缓解甚至消失,进了教室就头疼。

我们都有经验的,好好的人什么情况下会头疼呢?气得头疼,愁得头疼。

我引导男生放松,进入催眠状态,他说头疼的感觉,像一个无规则的石头,棱角分明,黑且坚硬。后来深入沟通,我了解到,七八年级成绩一直很好,爸爸妈妈很少过问自己的学习、作业、考试,自己觉得学习很轻松,成绩也很好。但从九年级开学之后,孩子说“一切都变了。”在家里听到的家长的话永远离不开的“现在初三了哈,不能再像之前那样玩着学了”“初一初二那个时候你再怎么玩,我们都没管你哈,现在不能玩了,学习第一”“我们这几家子,就你学习最优秀,你可得给妈妈争口气哈”“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创新班”……

最初时候,孩子只是觉得妈妈有些唠叨,但知道妈妈是为自己好的。日复一日,孩子对妈妈的唠叨逐渐感到厌烦。消极情绪在心里积压得久了,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要么叛逆直接对抗家长或老师,要么是向内攻击自己,表现为躯体症状,如头疼、失眠等。

这个男生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呢?是家庭教育方面出了问题,孩子习惯了的家庭生活状态被打破,学习被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是心理的压抑,心境不好,看什么都烦,感觉同学、老师都没有以前那样友好。哪里还有心情学习,于是学习状态进入了恶性循环。

一、孩子学习状态不好,很可能是亲子关系惹的祸。

我想通过这个案例提醒大家关注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感觉到孩子的学习不在状态,尤其是成绩不断下滑的时候,不能主观地认为只是孩子出了问题,而应该更多关注这些现象背后的真相,可能与我们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我们更要重视反思亲子关系是不是出了问题。我反对家长只看到孩子叛逆,而不去寻找叛逆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正是家长惹的祸。——心理学老师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读一读的。

那么家长是怎么样影响孩子学习状态的呢?

1.批评否定

家长难道对孩子一句重话都不说吗?当然不是。就事论事,奖罚分明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一开口就是指责,话里话外90%的语言是质疑和否定,而不是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批评否定,早晚会出问题。大家可以多留心自己说出的话,就很容易发现有没有这种情况。

“你就知道打游戏”“哦,进步了呀,考过你们班上那个谁谁了吗”“一次考试考得好算什么,考上赣中了?中考考得好才算你本事”“怎么就考这下子”“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是不是好几条街,人家那谁谁能考赣中,你呢”……

2.过度赞扬

会让孩子需要的赞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对家长、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为了讨好家长老师而学习,把学习当成了获取表扬或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没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当我们不能满足孩子愿望的时候,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就慢慢降低了,而且过度赞扬很容易让孩子把握不好自己的真实水平,无法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3.滥用奖惩。

我在智贤中学的时候,一位高一男生,父母溺爱,外国语毕业,从小被家长物质奖励长大,成绩一直优秀,八年级的时候期末考试成绩不错,买了五千多的山地车作为奖励,后来上初三先谈条件,买个iPad,说是为了学习,后来,亲戚战友都反对,说再溺爱就要出问题了,于是没买,你不给我买,我就不学,后来眼看着就不参加中考了,迫不得已,买了iPad,但最终只能上智贤中学,还得有个条件,给我买苹果手机5S。

所以,奖励或者惩罚孩子是一项技术活,非常考验家长的教育智慧。我反对家长盲目地把孩子的学习与物质利益挂钩,“你好好学,等中考结束了,我带你去海南看天涯海角”,孩子非常高兴,非常拼命,结果呢,被海头高中录取了(这已经是超长发挥了)。孩子很开心,爸爸,咱们啥时候去海南呀?——去海南?你考上赣中了吗?还想去海南,有本事你自己去!

所以,这样的奖励和惩罚,不仅破坏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容易伤害亲子关系。以后,你让孩子还能相信你什么呢?

4.替代孩子学习。

各位家长,如果我现在问你:您和孩子,究竟是谁在学习?

你会不会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孩子在学习了!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子的,也许学习变成了你的事情,孩子被“排挤”在学习之外,很常见的后果就是:孩子学得不好,厌学甚至辍学,孩子体会不到或者不认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这是有人在替代孩子学习的有力证明。

那么,你是不是正在替代孩子的学习,自己却不知道呢?怎么判断你有没有在替代孩子的学习呢?

我说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大家做个自我觉察。

①在与孩子学习有关的事情上,你过度焦虑。

你过度焦虑,或者说比孩子还焦虑;在孩子做错题后,你比他还挫败;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你比他还伤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同学,你比他还痛苦,等等。

②你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孩子与学习有关的一些愿望,你去帮他实现。但却变成了你对他有很多愿望,他必须放弃自己的主见,去实现你的愿望。比如,你一定要考赣中,要不就完了;你要是考不上赣中,我这脸往哪搁?

举个例子:一个高一的女孩,九年级上个学期成绩一直优秀,考海头没问题。寒假之后一直下滑,后来滑到了智贤中学,五一假期之后,呆家里不想上了。

咨询中发现,家长的愿望就是考赣中,孩子很喜欢打乒乓球,市级比赛二等奖,梦想着将来能当一名乒乓球运动员。跟家长提出了这个愿望,家长的回应是:“练乒乓球能当饭吃,能打一辈子乒乓球?你给我老老实实地学习,其他的事想都不要想了!”

孩子的感觉是:我到底是为谁学习,我实现父母的愿望,还是为了实现我自己的梦想?那,既然你们不尊重我的愿望,我也没有必要去为你们的愿望打拼。

孩子一旦自我意识萌发(青春期自主意识增强,对抗家长或者权威),家长和孩子两败俱伤,这方面的案例非常多。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在学习上变得越来越被动。

③你花太多的时间陪孩子写作业。

“太多”的标准是:你越来越不耐烦,孩子也越来越注意力不集中,你们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

当然,九年级,家长陪写作业的状况有很大改善,因为我们大多数家长是陪不了了,但不放心呀,就要把嘴巴、眼睛长在孩子身上,唠唠叨叨,动不动就去查看一下,弄得孩子心烦气躁的,哪里还有心情安心学习?而且,孩子还会怀疑,我到底是在为谁学?

类似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干预,导致了孩子学习欲望的“死亡”。然后还抱怨孩子迷恋手机游戏,不爱学习,不想写作业。

④你为孩子的学习“牺牲”太多。

比如,放弃事业、没有时间娱乐和交友,甚至为了孩子,两口子不想过的日子还得将就着过下去。你的牺牲使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抱怨孩子:“还不是为了你吗,要不我早不跟你爸过了”“要不是你,我早出去打工挣钱了”等等。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但父母的这种牺牲显然是有条件的,就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给我考个好成绩,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上述的四个方面情况里,如果你有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体验,那么,你就是在替代孩子的学习,孩子潜意识里会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结果呢,孩子要么察言观色,为讨好你而学习,要么对抗学习,报复家长,要么自暴自弃、辍学。无论哪种情况,都会让你觉得很难受,甚至精神奔溃。

所以,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想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孩子的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的影响。

再简单点儿归纳,孩子学习不在状态,可能的原因是:学习不是我自己的事儿,我是为家长学习,所以内部动力不足;习惯不好,自律水平低,基础薄弱,得不到有效的鼓励和支持,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自暴自弃。

二、冲刺中考,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下面,结合上述分析,结合家长关心的主要问题,谈几点建议,但愿能帮到大家。

1.保持积极情绪,避免过度焦虑

冲刺中考阶段,父母稳定的情绪,是给予孩子最好的营养。

怕孩子的成绩大起大落,怕孩子失去信心,怕孩子生病浪费时间,怕孩子情绪不好影响学习,怕孩子在这段日子里谈恋爱,怕孩子不上心、不着急,怕孩子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反正是整日地忧心忡忡,担惊受怕,焦虑不安。

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传染、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担心是一种诅咒,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你的担心和焦虑,孩子体验到的是,你干嘛对我不放心呀,我真的不行吗,我真的会失败吗?要不,为啥妈妈这么担心我?

家长的心情一定要愉快。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才能好,也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考前氛围。“考试焦虑”在有些家长身上,体现得比孩子还明显,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有的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而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要为孩子营造宽松、自然、愉快的家庭氛围,坚决避免家庭纠纷,夫妻之间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不要发生口角,确实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也要等到中考后再说。父母少一分争论就会给孩子多一分温馨。

2.适度关切,避免关心过度。

我在以前做调查,要考试了,“你最喜欢家长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和“你最喜欢家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什么也不要说,什么也不要做。”可见,孩子不欢迎我们的过度关心。

我们尽量不要在孩子学习时轻手轻脚走进他房间,一会送牛奶,一会送水果,借关心之名,行监督之实。我们家长朋友们,心里真是纠结呀,孩子不学习吧,你生气;孩子学习吧,一点灯熬油,你就心疼。

其实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关照都要适度,无关原则的约束少一点,多余的关心少一点。

你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可以理解,但无论你的心里多么迫切,你必须要装出一副无关紧要、若无其事的样子来。最好是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不要主动去过问,当孩子自己谈到相关话题时要认真地“察言观色”,巧妙应对。

3.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多积极鼓励,少批评指责。

考好了,如果你说:儿子考得不错,妈妈真没白疼你,这回真给妈妈长脸了哈,再努力一些,争取下次考得更好。——孩子啥感受?

如果换一种说法:嗯,妈妈真为你高兴,这是你辛苦努力的结果,但是,你这么拼命,每天都熬夜,你又瘦了一圈,对比你的分数,我更心疼你的健康,能不能答应妈妈再提前20分钟睡觉呢?

这样说,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到底孩子是为谁学的,能不能体验出来呢?

考不好的时候,更考验父母的教育智慧了。

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孩子比较反感家长的话:

——就考这几分,你说自己要累死了,有用吗?

——我就知道你考不好,整天就想着玩,你以为老天爷瞎腚眼了吗?

——就考这下子分,你到底行不行?

——你看人家谁谁考的。你呢,就知道趴手机上的。

——就考这几分,你让我这脸往哪搁?

而最想听到的话有:

——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我的骄傲。

——再忙,也不要把身体累坏了,觉得累了就早点儿睡觉。

——妈妈知道你一直在努力,考得怎么样不重要,不留遗憾就行了。

——儿子,加油,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

所以,家长要记住:你的鼓励和信任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营养,是孩子积极面对中考的定海神针。

4.懂得共情,让亲子沟通更顺畅。

问卷调查显示,55%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愿意说,也不愿意听,家长不知道说什么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家长不懂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却着急给孩子讲道理,提建议。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孩子只是想跟你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情绪,问题是否需要解决、怎样解决,并不是那么重要。

很多孩子一到考试就紧张,一到大考就发挥不好,主要原因就是平时很少被鼓励,经常被指责,很少被认可,经常被否定,很少被理解,经常被忽视。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信心不足。

举例:如果孩子说:妈妈,我这次又没考好。(女儿无精打采的)

请问,您一般会怎么回应孩子呢?

——还好意思说,天天趴手机上,考好了才怪呢。(努力被忽视、指责)

——你哪次考好过的吗?你就不是学习的料儿。(被否定)

——再考不好就不要上了。(吓唬)

——没关系,好好努力,下次考好了就行了。(讲道理,孩子不知道要努力吗,我下次还考不好怎么办)

所以,这样的回应是没有效果的,甚至适得其反。

相反,如果试着换一种回应:

——哦,是不是很难过,这段时间你付出了这么多,却考得不理想,是不是觉得不甘心?

——嗯,我感觉这次会有进步的,没想到又没考好。

——真的一点儿进步也没有吗?

——那也不是。这段时间我在数学方面的努力还是有用的,数学证明题,这次就失分很少……

——真的呀,你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这次又发现了一些问题,你有什么打算?

——嗯,妈妈,我会继续努力的,我先订正试卷了。

——好的。妈妈相信你。安心学习吧。

这里面有几个要点:

第一,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孩子想表达的情绪。

这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第二,向孩子反馈你理解到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对方的情绪。

第三,启发式提问,鼓励、支持孩子反思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父母不要着急提建议,给答案。

第四,鼓励孩子,支持孩子,与孩子一起面对。

让孩子觉得他从来都不孤独,时刻都有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这份安全感,是孩子轻松应对中考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5.对中考要有恰当的期望值。

有一位班主任跟我说:柏老师,我们班有一个学生,班级里20多名,天天跟同学老师吹牛,非赣中不考,考不上赣中誓不为人。你能不能跟这个孩子聊聊,我真担心会出什么问题……

所以,父母不能盲目夸孩子,要多与老师沟通,给孩子恰当的期望值。

期望值有一个合理的区间,期望值传导给孩子的是压力,一定阈值范围内,是孩子进步的动力,超出阈值范围,压力就容易摧毁孩子的价值感和自信,可能自暴自弃。

如果孩子经常跟你念叨“我担心考不上赣中”“如果我考不好怎办”等这些问题的时候,父母要及时捕捉到背后的信息——可能压力过大,需要及时减压,而不能盲目鼓励,甚至是指责:“没事,爸爸相信你”“考不上赣中就不要上了,跟我去打工”……这样可能适得其反。

建议和孩子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充分相信孩子,尊重个人意愿,给予鼓励和支持,珍惜机会,努力加油,只要你自己不留下遗憾,什么样的结果,父母都会接受的。

最后,提醒家长注意:决定学习成绩的有三个方面的条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态。方法和习惯,在考前基本不能发生立竿见影变化了。这个时期,看到孩子或这或那的许多毛病,不要急于去纠正他。

你能为孩子做的,是使他在这个时期保持一个稳定的学习心态。具体来说,一是照顾好他的饮食、生活起居,二就是闭上批评的嘴巴。也许他吃饭的时间有点长,也许他在厕所磨叽了半天,也许一晚上他去厨房翻了几次冰箱……不管怎样,这段时期不要吭声,这是你对孩子的体谅,这就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的。

总之,家长一定要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孩子在紧张学习回家后有一个放松心情的空间,家长说话要注意方式方法,遇到问题需要站到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要理解孩子的心情。相信在您的努力下,孩子一定会在中考时交上自己满意的答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