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你领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森林一叶 2020-06-10

中国,素来享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等美誉之称。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中国礼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及行动,它包括了礼义、礼节、礼仪三个方面,其中礼仪是礼的行为表达与仪式表现。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纷繁复杂,各种礼制及礼仪都有详尽。

明确的规定,且有“三礼”、“五礼”之说。

“三礼”是指《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礼书。

《周礼》

是一部由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的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专书,内容极为丰富;

《仪礼》

是一部保存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它记载战国以前贵族生活中各种礼节仪式的著作,作者何人无从考查;

《礼记》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三礼” 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五礼”则是指古人所划分的吉礼(祭祀之事)、凶礼(丧葬之事)、军礼(军旅之事)、宾礼(宾客之事)和嘉礼(冠婚之事)。

吉礼

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列五礼之冠,因为祭祀活动于古人十分重大,关系到国家、百姓的安危。祀天神包括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祭地祗包括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祭人鬼包括祭先王、先祖。

凶礼

是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包括丧礼、荒礼、吊礼、聘礼及恤礼。前者是向逝去的亲人表达敬意的礼仪,后者是对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施以援手、慰问并捐赠粮食、衣物等的礼仪。

军礼

是有关军事活动方面(包括训练、出征、凯旋等)的礼节仪式。在古代,帝王无论是出征、巡幸、狩猎,还是营建城邑,只要是动用军队就必须祭告于神。

宾礼

是待客之礼,是指用于朝聘会同,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各诸侯国之间的聘问和会盟时的各种礼节仪式。

嘉礼

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是“五礼”之中内容最为庞杂,涉及面也最广,它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燕飨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等。

古代“五礼”的划分与归纳,充分体现了礼仪礼制在社会政治统治秩序中的重要性。“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内容及其丰富,下面只就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传统礼仪作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古代中,人们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的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以表对尊者的礼敬。在传统行走礼仪中,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应该靠边行走而不走在路中间;站立不能站在门中间。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即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置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别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即“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古代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此外,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惯用西方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身份不同决定了位置不同,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高兴,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拜贺庆吊之礼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地位低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行拜贺礼时,需要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得有贺礼奉上。庆吊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如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礼俗在人类历史上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现今的中国社会已逐渐在简化传统礼仪礼俗,并注入新时代的气息,体现新时代的特征。而在面对当下多元化的冲击,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更需要我们理性辨析,立足传统,面向现代。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