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人生的局限,就是自己的“思维囚笼”

 阳光每天都是新的 2020-06-10

01:

你所能看到的世界,都在你的认知范围之内。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和结局,所以解决思维是解决人生的根本。

一个人的智慧并不是他在某一件事情上能处理的多好,而是在于他面对人生时,能否跳出当下的固化思维,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某一个问题或者整个人生。

能够跳出思维局限去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是他的智慧,不管对待某一件事情还是对待人生的整个过程,都是如此。

很多人总在抱怨这样一个状态:“为什么自己很努力,却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局?”

问题就是自己的努力,是在自己所能认知的层面作用的,而自己没有获得想要的结局,就是因为不能跳出当下局限,给自己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

所以这种状态下,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自己认知局限之内所做的行为。

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它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井里面捉虫,哪怕井内的昆虫不能满足它的食欲要求,它也只能坐以待毙。

但是,如果它知道井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它才会努力的跳出这一口井。

在《红楼梦》之中有这样一个人物非常有代表性,就是王熙凤。

有人评价王熙凤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王熙凤是一个心机极深的人,“男人都不及她万分之一”,但是她的下场却未曾圆满,终落得一个孤家寡人,身心劳碌之死的结局。

原因正是因为她所有的算计,都只是在局限之内的折腾,而没有任何跳出局限之外的认知。

《菜根谭》之中说: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

名利欲望未必能够伤害自己的心性,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抱着偏见才是残害心灵的真正毒虫;淫乐美色未必会妨碍一个人的品德,而自作聪明,目中无人,才是影响道德的障碍。

一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归根结底,如我们刚才所说,缺乏认知自身局限,跳出自身局限的觉悟和智慧。

在他的世界里面,永远不存在“人生局限”这个问题,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当下就是身处于局限之中。

02:

正如《道德经》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好的,不知道却总以为知道才是最大的问题。

如何培养自己跳出认知局限,逃脱当下陷阱的智慧呢?

有两种有效的方式:一个是内寻,一个是外求

所谓“内寻”就是内在自我反省,不要认为自己的认知是对的,因为在你所看到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你所采取的方式之外,还有一个更正确和合理的方式。

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一些人,多看看外面一些事,看看外面一些更大的世界,看到世界的广袤,才能察觉自身的渺小。

而“外求”就是向外在条件寻求帮助,比如找自己的朋友,身边亲近的人,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问题。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凡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专心行事的办法,没有比广泛的咨询意见,从精微处决策更大的长处了。

一个人不仅需要专心、专注的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更要广泛的咨询别人的意见,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的未必是对的,多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和经验,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是能够改善自我局限,避免深陷于陷阱之中最有效的办法。

当然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保证这个人的认知和你在同一水平或者比你的水平更高,如果他的水平在你之下,就没有请教的必要了,毕竟这个世上的乌合之众还是挺多的。

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宴请群臣,举杯共饮,这个时候刘邦就说了一段话,也是总结自己能够战胜项羽,成为霸主的原因。

刘邦说:“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率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我的才能不如他们,但是我能够任用他们,就是我取胜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并且还不信任,这是项羽被擒杀的原因。”

但凡有大成就者,身边一定有自己信得过的能人异士,他的能力未必会比身边的人高,但是他总结经验教训,采纳建议的格局,一定高于常人。

结合了所有人共同的认知优势,跳出当下局限,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认知高度,必然能成常人所不能成。

文|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