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分享|农村养老机构的集团化运营实践探索分析与借鉴

 快乐英平 2020-06-11

农村养老机构的集团化运营实践探索分析与借鉴

杭州萧山农村养老机构集团化运营实践

(一)农村养老现状

目前,杭州市萧山区共有特困老人385人,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重度残疾老人2404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2010人。当地18家镇街农村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供养服务中心入住率仅34.87%,入住老人575名。经调查,萧山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总体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方式粗放、保障能力偏弱、专业服务不强等缺陷,制约当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当前农村养老的四大困境

1.基础设施落后

大部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存在不同程度的房屋老旧、硬件设施较落后、电气线路老化、消防设施陈旧、无适老化设施等问题。

2.管理方式粗放

数据显示,我区五保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平均年龄56.3岁,工作人员平均年龄51.5岁。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且文化素养不高,人员流动频繁。

3.保障能力偏弱

从运营成本、运营能力及安全方面考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在招收社会老人方面的意愿不强,造成入住率低,资源大量闲置。

近年来,随着特困老人总数日益减少,空置率高、居室利用率低的现象越发突出,资产的效益和利用率较低。

4.专业服务不强

目前,五保养老服务中心明显的短板在于护理员配备率低,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

由于未配置医疗场所及专业医护人员,老人一旦生病,均需外出就医,慢性病的康复也缺乏专人指导,只适用于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居住,难以满足中、重度失能失智特困老人的刚性照护需求。

农村养老机构集团化的内涵

杭州市萧山区农村养老机构集团化运营是指依托区国资经营总公司成立区级养老服务集团公司,负责全区镇街五保供养服务中心的运营。按照集团品牌、管理标准、人员管理、财务采购、硬件配套等“五个统一”,标准化改造提升全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达到二星级以上养老机构标准。最终在养、护、医、食等方面形成良性闭环,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转型升级。

实施步骤

杭州萧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实施分布实施,稳步推进的经营策略。制定了四步发展策略:

第一步,完成所有镇街五保供养服务中心资产划转;

第二步,确定3家五保供养服务中心为集中供养点,实施区域性集中供养,托底保障特困老人的生活;

第三步,根据各五保供养服务中心的实际运营情况,今后将分批纳入启动集团化运营;

第四步,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提升工程项目三年计划。

据悉,列入改造提升的五保供养中心,将增设康复护理室或内设医疗机构,增设护理床位,其中3家集中供养点今年年底前完成改造提升。

没有列入改造提升计划的,将转型为面向社会老人的养老机构或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农村养老机构集团化运营的影响

(一)提升兜底保障服务能力

通过强化农村五保供养中心集团化运营,重点是提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的照护能力,除了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需求外,主要为低保、低边家庭失能失智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提供低偿托养服务,更好地体现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责。

(二)促进市场化运作,放大国有资本效应

农村五保供养中心集团化运营,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发挥国有资本的放大效应,在满足现在及将来政府兜底保障对象托底保障的基础上,空余床位向社会开放,提高床位利用率,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带动萧山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整体提升,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

(三)有效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的有机结合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采取集团化运营模式后,将以纯国资统一专业化运营,实现强化兜底功能、确保公益属性的同时还可以形成事业单位、国企、民企、社会组织多元主体运营竞争、相互制衡的市场发展格局,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有机结合。值得一提的是,萧山第一个“吃螃蟹”,在实践中探索打造农村养老新模式,也可以为市、省乃至国家层面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转型升级新路径。

农村养老机构集团化运营的借鉴意义

国资统筹

首先,杭州以国资经营总公司成立区级养老服务集团依托和载体,整合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通过资产划转,充实区级养老服务集团,并且通过集团化运营,增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由于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国资统筹和运营具有政策上的优势和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兜底保障功能,坚守公益属性。

专业化运营

通过集团化运营,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养老服务设施配备、统一管理标准,升级改造现有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充实服务力量大幅度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环境、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改善农村养老机构的小、散、弱的局面,为农村老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杭州农村五保服务中心的集团化运营,通过区域整合,增强重点机构集中供养服务能力,在坚守公益属性,保障困难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将闲置的农村养老机构转型改造为社会化的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满足村镇老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产业研究观点

杭州萧山率先探索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集团化运营对于整合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源利用率,盘活闲置资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集团化运营离不开国资运营,同时也要兼顾公益性与市场性的有机结合,同时该模式的推行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离不开市场支付能力的有效支撑。

编辑:田雨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