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自建知青纪念馆的广东知青

 老骆驼4753 2020-06-11

李志坚在自己的纪念馆里  

一座“时光倒流纪念馆”位于粤中龙门县麻榨镇双坑村,由广东佛山老知青李志坚个人策划、投资建设。

李志坚上世纪70年代初上山下乡到广东农垦湛江垦区水丰农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九师九团),1977年回城。出于对知青时代的感悟,及对农场生活感情,他退休后即在夫人家乡的村子里利用几间泥砖屋建起了这个“时光倒流纪念馆”。

这是一位老知青对自己人生的记录;

这是一位老知青对难忘岁月的定格;

据悉,李志坚是粤海知青里唯一自建纪念馆的人,他的这一举动,曾得到社会的好评,《惠州日报》、《东江时报》、《新龙门报》等媒体先后给予采访报道,本号特转发,让我们为佛山知青李志坚点赞!

一个知青的私人收藏室
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文 : 姚志玲 原载:《新龙门报》

在麻榨镇一个青山环抱的小村落,有一栋小平房,外表看上去毫不起眼,深入探究却发现里面大有乾坤:一间知青室,一间怀旧室,一间怡心阁,一物一言,无不让人顿觉“时光倒流”。

这栋名为“时光倒流”的老房子是佛山知青李志坚用来展览各式物品用的。李志坚是麻榨当地人的女婿,18岁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曾当过7年知青。知青生活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2012年2月退休之后,李志坚将见证自己知青经历的一件件物品进行整理,并在麻榨镇双水村双坑上围村民小组里建立起了知青室。从最初简单的两张床,到现在林林总总的各式物品,真实地反映出当年的知青生活。

【缘起】想要呈现最真实的知青生活 

谈及为何想到要建立这样一间知青室,李志坚说,他一直都喜欢收藏,当知青时期的车票、粮票、账本等见证自己人生经历的物品摆满了位于佛山的家中。然而,真正让他萌生建立知青室的想法是在他见到人民公社饭堂之后。一次,他和朋友来到一间自称是人民公社饭堂的地方吃饭,说是人民公社饭堂,其实就只有墙上的毛主席头像和一些简单的标语口号,服务员穿着军装为顾客服务,仅此而已。这在当过知青的李志坚看来,并不能真实而贴切地反映当时的情况。他想,既然自己收藏了那么多的史料,不如自己搞一个玩下。抱着自娱自乐的心态,也为了呈现最真实的知青生活,他开始谋划建立知青室事宜。

但是,要在城市中专门找一个地方来展示自己的物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志坚最后将目光锁定在爱人的家乡。这个地方虽然较为偏僻,但从佛山到这里也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而且山清水秀,自己退休之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呆在这里。于是,他征求身边亲朋好友的意见,也外出参观学习,从最初仅有的两张床,简单的一些图片展览到如今一屋子的老物品,知青室被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

“据我所知,知青纪念馆很少,民间的就更少了,一些知青还专门坐飞机到黑龙江看。”李志坚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兴趣不大,没什么感觉,但像我这样年纪,参加过上山下乡的知青就很喜欢过来看。一些知青看了觉得很真实,全部是当时的东西,因为有过那样的经历,感觉很亲切,很真实。”李志坚介绍说,知青来到这里心情很复杂,有的想起以前的事情就忍不住流眼泪,有的就嘻嘻哈哈很开心,各种情况都有。但看过之后,回想过往的艰苦岁月,大家又会觉得:这么艰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是熬不住的呢?这样就会更加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天。

李志坚的“时光倒流纪念馆”外貌

【经历】难以忘怀的知青生活  

1970年7月30日,佛山市组织几千名知识青年奔赴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8岁的李志坚和即将奔赴兵团的知青一样,十分快乐,以为“很好玩,可以穿军装,还有枪打”。一翻热烈的欢送过后,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车程,李志坚他们来到了位于茂名市电白县的生产建设兵团九师九团,先进行几天的学习与培训,然后被分入各个连队。和李志坚一同分配到九师九团的大约有200人,年龄最大的十八九岁,最小的只有十四五岁。

“到了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当时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有些人当场就哭了。”李志坚回忆说,兵团主要由退伍军人(包括抗美援朝军人)、各地知识青年、归国华侨、水库移民以及少数当地人组成。一日三餐都是吃没有油的萝卜干,或通心菜,回家探亲时带一些豆酱回来拌饭吃。

“今天凌晨我割胶,只见一条饭铲头蛇在距我一米左右,挺起身子头,向着我。我顺手把手里的胶杯向它砸去,歪了,用右脚向蛇踩去,踩到它下半身,它在我的水鞋狠狠咬了一口,又试图用身体缠着我的小腿。说时迟那时快,我左脚又踩过去,慌忙中灯从头上掉下来,灭了。漆黑一片,我掉头就跑,跑了十多米,只觉从脚下腾起一股巨大的旋风,把我掀翻在地……原来我踩着个大鸦鹰,未等我回过神来,隐约觉得后面有动静,回头一看,只见两盏绿色的小灯笼一样的动物眼睛向我走来,联想连队近日有人发现豹子,不禁全身毛孔竖起,两脚发抖,也不知是怎么样爬出焦树林的。天亮才知道,那动物原来是一头跑出来的水牛。”

这是李志坚在1973年7月6日所写的日记,真实的记载了当时的知青生活。  

李志坚介绍说,胶树在凌晨到天亮时段才出胶水。所以,他凌晨一点起床,简单吃一点饭后,走一个多小时路程到达目的地,割四五个小时,有时天还没亮,就摊开雨衣在坟墓上睡一会儿。天亮磨刀,收胶水,然后将胶水担回来过磅,记录,洗胶桶等,时间已十一点多,在井里打桶凉水从头到脚淋几次。吃过午饭后睡两三个小时,起床收第二次胶水,傍晚参加义务劳动种花生或收萝卜,晚饭后进行政治学习,十点多睡觉。

有一天半夜,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电闪雷鸣,头上的灯灭了,他借着闪电的光亮提着胶桶抢收胶水,然后挑着胶水深一脚浅一脚摸黑走了近两个小时才回到连队。

“冬天不用割胶,从镇上拉回来死鱼烂虾,堆成小山,让其高度腐烂,恶臭几公里外都能闻得到,再把它担上山埋在胶树下当肥料。”李志坚说,冬天大会战,从几十公里处的地方把塘泥挖起,用汽车运回来,说是要把贫燎的土地全部改良。上千人在没膝的水塘中冷得发抖。而每餐只是白饭加两块腐乳。

图为李志坚(前左)在湛江农垦局工作期间

1975年,李志坚调到湛江农垦局知青办。“要下去了解,接触面比较广,对知青的情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李志坚介绍说,知青生活虽然艰苦,但头两年还算稳定。从1972年底开始,陆陆续续有人以招生、招工、顶替、病退等名堂调回城市,给留下的知青留下无限的凄凉、自悲、无望。各地纷纷出现人员自杀和知青患上精神病的事件,当时的师部第二医院就是专门改建用于收治患精神病的知青。  

【纪念】建纪念馆定格知青生活  

1977年,李志坚告别艰苦的知青生活,调回佛山航运局,政企分家后,他又被分到了佛山海事局。

“幼年饥荒、少年文革、青年下乡,回城计生,中年下岗,老年遇啃。”李志坚塞塞数语道出了一代知青的命运。然而,他依然觉得自己是幸运者,“起码自己没有下岗”。

 

四海之内,何为知青?
襄宇之中,享得盛名。
抉时代之风霜,刻中华之烙印,
为国分忧,唯党为命。
下放农村,奔赴边庭,舍小家而吃大苦……
回顾人生数十载,
虽有难,不乏豪情,
身虽清贫,亦炼真金,不坠青云志。
始终无怨无悔,激情不减,快乐生活。
人近花甲,感悟跌岩人生,
或官或民,或富或贫,
人生得失皆烟消渐散,
择青山绿水,不烦不燥之地,
仿当年知青之屋,展当时之物,
只作人生迹之念,传承知青精神。
知青,知青,一代精英,
辉耀青史,德昭后人。

 

李志坚改写的《知青赋》道出了他对那一段岁月的感悟。

图为李志坚(前左)刚到农场时

“这段经历是人生当中比较珍贵的经历,对教育后代有好处。很多人带小孩过来参观,告诉自己的小孩过去是怎样的,教育他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李志坚在知青室的基础上,又拓展了怀旧室和怡心阁,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纪念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和自己的人生足迹。


来源:一壁残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