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脚本

 乐康居 2020-06-11

为什么了解人生脚本?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不断重复用痛苦或自我挫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脚本理论告诉我们。这些不由自主的决定,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验证我们一开始就形成的早期决定。

一旦开始进入脚本,我们就会用儿时的方式来处理目前的问题,然后引导到自己设定的脚本结局,告诉自己看!这跟我想的一模一样!

成年后的我们一旦遇到某些情境和童年时类似,或是当下处境对我们造成压力,就会不由自主地让自己进入脚本,期待解决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就像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气场强大的人就会不自觉地退缩,其实是把这样的人的角色投射到了我们曾经遇见并且令我们退缩的人身上的结果。

认识人生脚本


1
你的生命故事何时写起?

2
这个故事的标题?主题(无法马上写下可最后回答)?

3
是喜剧还是悲剧?大约是怎样的剧情或感觉?(如追求真爱的纯爱故事等等)

4
你最喜欢的故事?和你的人生故事有关吗?

5
这个剧本是你自己写的还是父母写的?

6
结局可能是什么?主角是幸福还是不幸的?



当婴儿呱呱坠地,对他而言世界是那么巨大,而他没有任何的语言或逻辑思考,任何出乎意料的声音或冲击都可能威胁到他的生命。他必须运用自己的策略来让自己存活。他哭闹时需要妈妈时时的安抚来得到满足,假若此时父母或照顾着忽略他,他就会认为妈妈不可信赖,而按照婴儿的思维方式,就会推广到这个类型的人(比如,女人)都是不可信赖或亲近的,甚至所有人都不可相信。而假若父母总是争吵,孩子就会想象是自己的错,自己不被需要,不应该存在。

不同的孩子在相同的环境中也会做出不同的决定,因此我们每个人写下的脚本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决定,叫做早期决定,是我们由外界得到讯息,学习从这些讯息中做决定,表现出的适当的反应策略。

比如,从小便接受父亲努力工作讯息的孩子,可能会想我必须像爸爸一样努力工作,爸爸才会以我为荣,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他不允许自己像个孩子一样,或许就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加的早熟,而不会像个孩子一样贪玩。

喜欢的故事,印证脚本

1、
不要思考太久,记下小时候你最喜欢的故事。

2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

3
你最喜欢那个角色?

4
把自己当成那个角色,用来叙述故事。



常见禁令有十二种形式:

1
不要存在:事情变得不顺或困难时,会产生没有价值感。
2
不应该是男孩(女孩):不解释
3
不要像个孩子:和其他同龄人在相处上觉得不自然,过于严肃拘谨,在欢乐的场合觉得不自在,可能就有这样的禁令。
4
不要长大:受到过度保护,行为表现像个孩子一样不成熟。
5
不要成功:父母嫉妒子女的成就,常出现在平时表现优秀,可一旦遇到重大的考试就失常的孩子。让自己无法体验到成功。
6
不要做任何事:做任何事都很犹豫,来自幼时父母过分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发出做任何事都不安全的讯息。
7
不要重要:父母拒绝孩子时,发出类似你要是知道自己的需要并不重要,我就会容忍你。的讯息。所以当这样的人被要求担任领导者,或进行公众演讲时,会非常的紧张。类似的讯息还有不要追求你想要的东西
8
不要有归属感:父母常用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的讯息来传达给孩子,是孩子无法融入团体;也有因为父母不善社交,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9
不要亲近,不要相信:常受到父母或照顾者忽略,或父母和子女有距离。
10
不要健康:只要情况一变糟就会受到认可和注意的讯息。长大后遇到不顺利,会用病症来表现。
11
不要思考:如有的母亲会说女孩子不用太聪明,或者会替子女做决定。
12
不要有感觉:有些家庭会限制表现感觉,如不要哭”“不准生气”……另外还有些父母也会隐藏自己的感觉,孩子就会收到这样的禁令。

巨大的创伤也会形成相当强大和核心的脚本决定。

劝告或命令称为应该讯息。负面的应该讯息,我们称为趋力(有条件的好)。

1
要完美:凡是要求完美,但是通常压力很大。

2
要讨好别人:着重满足别人的需要,忽略自己的需要,是团体中的好成员,但是常常委曲求全。

3
要努力:伟大的冒险家,充满好奇心,但也容易虎头蛇尾,适合有压力的环境(?)。

4
要坚强:善于控制危机,让周围的人有安全感,但拙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5
要快一点:习惯短时间完成事情,总是很急,但往往仅是把事情交代完。



有些脚本确实让我们头疼,我们要如何来解除这样的魔咒呢?

答案就是允许。比如要完美,允许就是告诉自己,你已经很棒了!。另外,允许也可以是一种正面的接受,比如不要做男孩,正面的接受就是允许自己拥有女孩子的温柔、体贴、耐心。

这样的过程叫做再决定,通过允许来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1
回到人生脚本,列出自己有哪些趋力或禁令。

2
试着用允许来破解上面的趋力或禁令。


案例

王女士因为从小身世坎坷,年幼的她,可能就一直被我是没有人爱的孩子我是不被需要的这样的情绪围绕,所以会有不要靠近,不要相信别人的禁令出现。另外,不要像个孩子,所以从小就必须要负起照顾年幼弟妹的责任;不要健康的禁令,或许可以让她稍微从小保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也就是她长期为气喘所苦的主要原因。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王女士可能会有的一种趋力叫做要坚强,凡事要靠自己,不依赖别人,不要像个孩子。

文章来源:这是一篇来自心理学博士Samantha Tu的文章读后感,登载于《YesBaby》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