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马家窑彩陶:一部待解的“天书”

 记摄人间 2020-06-11

史后莫高窟,史前马家窑,这是甘肃贡献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两大瑰宝。在莫高窟,有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段兼善等人无怨无悔地守护着这座人类的艺术宝库;而在定西,亦有这样一位孤独的“守陶人”,他身兼重任,脚步坚定,以虔诚的心态仰望着古老历史的星空。

定西市马家窑博物馆馆长贺虎

马家窑彩陶

贺虎用一套房子换来的彩陶大罐

  马家窑彩陶

5000多年前的一个夜里,古老的部落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为了防止周围野兽的侵袭,他们在门外点了一堆篝火。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顽皮的孩子随手把一个用泥巴捏出来的小罐丢进了火堆里。几天后,大人在清理灰烬时,发现了这个已经变得很坚硬的小罐。于是,一个崭新的文明诞生了。

发现篇:史前人类的“天书”

1914年,对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正是这年春天,安特生怀揣中国政府的聘请书,以“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的身份,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探险考察之旅。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调查矿物时,偶然挖到了一些陶片。虽然在地下深埋了几千年,却依然光彩夺目,栩栩如生。奇特的造型,神秘的纹饰,一股扑面而来的远古气息让安特生欣喜若狂。同时,他也陷入了一个更大的谜团中:这些彩陶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安特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沿着黄河往西走,一定能找到远古人类的聚居地。

1923年,安特生从河南出发,逆黄河而上来到现定西市临洮县城南十余公里的马家窑村和村西的瓦家坪。在这里,他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和大量完整的彩陶,并且把发现的这种类型定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随后,安特生逆洮河而上,在衙下集发现了寺洼文化;顺洮河而下发现了辛店文化;在广河县发现了半山文化;向西进入青海,在湟水流域发现了马厂文化。

于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明也由此向世人敞开了心扉。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距今5700年——4200年之间。一般认为,马家窑文化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区域以甘肃中部及青海东部为中心,边缘地带延伸到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及四川北部。

中原的仰韶文化衰落以后,大陇山以西的马家窑文化却异军突起,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马家窑文化还承载着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的多种珍贵信息,是破译这一段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时代的神圣天书。

守护篇:一套房子换半个罐子

2013年的一天,他从一个文物贩子手中接过一个彩陶大罐,对方要价100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此,他把准备给儿子结婚的一套房子估价50万转让给了文物贩子,又从亲戚朋友手中东拼西凑了50万。妻子听到后,差点和他离婚。他只是淡淡地说:“一套房子换半个彩陶,值了!”他就是定西市马家窑彩陶博物馆馆长、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院长贺虎。

贺虎原是定西市第一中学的语文老师,2005年,他辞职创办了一所民办公助全日制高级中学,援引孟子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语,取校名为“英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英才中学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民办公助高中。

然而,在很多老师眼里,贺虎却是一位“不务正业”的校长。上个世纪90年代末,当贺虎看到家乡的彩陶被文物贩子整车整车往外运时,醉心文物保护的他坐不住了,他开始卖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收买自己所见到的每一件彩陶。

2014年,继“房子换罐子”事件过去一年后,贺虎终于又攒了40万元,准备再给儿子买套房子。此时儿子刚从国外留学回来,贺虎便让儿子自己去看房子。“就在那几天,有人告诉我,在临夏出土了个黑白彩盆,我便马不停蹄地赶了过去。第一眼,我就知道那是国宝级的东西。当时对方要价120万,经过艰难的协商后,敲定80万成交。当时我身上只有给儿子买房的40万,就全部给了对方,还打了一张40万的白条。”贺虎告诉《华夏文明导报》记者,他从临夏回来后,儿子已经把房子选好了,要先交2万元的定金。当时他身上连2块钱都没有,就告诉儿子,要不要再去别的地方看一下?儿子看到贺虎面露难色,问道:“你是不是又把我的房子换成罐子了?”

痴迷上彩陶收藏后,贺虎开始变得“穷困潦倒”。但同时,他也日渐成为彩陶文化的研究专家,对于陶器的制作材料、专用工具、器型纹饰以及色彩演变,他统统了如指掌。

“彩陶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第一,彩陶是‘万器之源’,盆、钵、勺、缸、瓮……今天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家常器具,乃至各个领域各种用途的容器,都能在马家窑彩陶中找到原型;第二,彩陶是中国人艺术思维的源头,马家窑人对外部世界的临摹,从一开始就不是具象的写实,而是传神的写意;第三,彩陶是中国书画的发端,长、短、曲、直、虚、实,黄、黑、红、白、蓝、紫,变幻无尽的线条,绚丽丰富的色彩,都在彩陶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贺虎说。

重生篇:定西市马家窑彩陶博物馆

随着收藏的彩陶越来越多,贺虎将家里的卧室、客厅、办公室全变成了临时库房。自然而然的,他萌生了建一个彩陶博物馆的想法。

“定西是马家窑彩陶的发现地、命名地,也是最主要的烧造地,从而是马家窑人劳动生活和创造的核心区域,自然也是马家窑文化的发祥地。近百年来,尽管有安特生、夏鼐等一辈又一辈的考古先驱及文化学者的拓荒研究与倡导保护,然而,由于种种政治历史的原因,战争的频仍,社会的动荡,以及人们认识上的种种局限,马家窑彩陶在被大量发掘的同时,遭受到极其令人痛心的损毁。更有甚者,不计其数的精美彩陶,流失异域。作为马家窑彩陶诞生地的定西,迄今没有一座像样的专题彩陶博物馆,着实令人扼腕!”贺虎说。

2013年,经甘肃省文物局批准,贺虎的“定西市马家窑彩陶博物馆”正式成立。该馆历时五年,征集各类彩陶实物4304件,涵盖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以及寺洼文化。全部藏品均经过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专家组严格鉴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04件、二级文物832件、三级文物2408件,未定级的为456件。展厅面积一千余平方米,可容纳百余人同时参观。

彩陶馆共设5个展区。第一个展区展出了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彩陶29件,该时期距今5800年——5300年,主要文化信息是对人口的崇拜和对水的粗浅认识,同时反映出史前先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更体现出女人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第二个展区展出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125件,该时期距今4600年——4300年,主要文化信息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比较全面,由水的认识到对山的崇拜,由生殖的崇拜到对人口的进一步渴求,由粗放的农耕到对田地的驾驭无不记述着先民的聪明和智慧。从彩陶的精美程度看,半山时期是马家窑彩陶发展的高峰期,不管从器型还是彩绘都达到了巅峰。

第三展区展出了马家窑文化马厂彩陶102件,该时期距今4300年——4050年,该文化反映了母系氏族结束,父系氏族开始,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程度比较高,对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崇拜对象由半山时期的水和山发展到对田和蛙的崇拜。

第四展区展出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共展出陶器21件。它主要反映了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彩陶开始衰落,人们把精力投入到对青铜器的铸造上,陶只是人们用于实用的器皿,做工比较粗。上述文化反映出农耕文明进一步的发展,对石器的加工更加精细。

第五展区展出了两个墓区。一处为半山墓葬,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葬俗和其墓葬承载的文化信息。从半山墓葬发现,该墓主人身高1.81米,从盆骨判断为一女性,从随葬的器物数量分析,该时期为母系氏族社会,女人在生产劳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从挖掘的诸多半山墓葬发现,半山的陪葬品一般为7—9件,说明该时期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属于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葬俗看,木棺没有出现,全部为土葬,葬姿为仰身。第二个墓葬区为马厂,其主人骨骼体长为1.73米,从盆骨判断为一男性。从墓葬的情况看,木棺已经出现,且没有棺底,全部为土葬,葬姿为侧身、俯身、曲肢、仰身,同时部分墓葬有人殉,随葬品最少一件,最多达到100多件甚至200件,贫富分化严重,标志着母系氏族社会结束,父系氏族社会开始,阶级也已经出现,早期奴隶社会开始形成。

自2013年5月18日开馆以来,博物馆先后接待了来自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海外学者,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专家、教授、文化研究领域人士以及当地近万名中小学生,参观人数达2万人次,最多的一天达到530人。

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彩陶,在经历了战争的袭扰、文物贩子的倒卖、人为的损毁之后,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这期间的艰难坎坷,非只字片语所能概括。正如贺虎在《建馆记》中所写:“位卑未敢忘忧国。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盛世,作为一所民办中学,我们不惧资金匮乏,力尽绵薄,耗时五载,猎奇搜珍,筹建此馆,此间种种遭际,冷暖滋味,兹不备述。”

梦想篇:“新石器彩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作为定西第一“守陶人”,贺虎还有个更远大的梦想。

“在甘肃,收藏彩陶的群体非常庞杂,有教授、商人、古玩家、官员等,收藏彩陶的数量也相当可观。据我所知,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的彩陶和民间的相比,连二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是,这些藏家在收藏彩陶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个缺陷,就是过于重视它的完整性和精美性,而忽视了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每一个藏家的收藏都有其独到的特点,但没有一个人能够把马家窑文化全面地展现出来。”贺虎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建成一个全国数量最多、品种最多、序列最完善的彩陶博物馆,全面、完整地展示出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2015年1月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规划院“新石器彩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展规划研讨会在定西市英才高级中学会议室举行。在本次研讨会上,贺虎向与会专家们描述了他的梦想。

“‘新石器彩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里的标志性建筑就是‘中国彩陶博物馆’,建成后,它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彩陶博物馆。同时,我们还要建立起‘国际彩陶学术交流中心’,把彩陶文化推向国际。在不久的将来,马家窑学必将成为一门媲美敦煌学的国际显学,成为研究人类古文化的基点。”贺虎说。


史后莫高窟,史前马家窑,这是甘肃贡献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两大瑰宝。在莫高窟,曾有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等人无怨无悔地守护着这座人类的艺术宝库;而在定西,亦有这样一位孤独的“守陶人”,他身兼重任,脚步坚定,以虔诚的心态仰望着古老历史的星空。

“见朝历代,众帝王臣工已矣,唯器物尚在”,那些默默不言的彩陶,历几千年而保全于世,背后不仅有苍天的荫佑,更离不开“守陶人”呕心沥血的守护,怎不令人欷歔?

本期编辑:南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