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林传统美食——碗团

 爱美6858 2020-06-11

  

说起柳林碗团来,他是山西地方上一种最为可口、最具美味的荞麦面佳肴吃品。

其实,荞麦同莜麦一样,是中国原产的粮食作物。别的地方不敢断言,晋中、晋西北和晋北一带都有普遍种植荞麦的习惯。由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荞麦与莜麦的吃法,传统的做法和吃法有:莜面压饸饹、搓鱼鱼、面荠荠、蒸栲栳栳… …。荞面质地更硬,更坚强,做刀削面、捻疙瘩(也叫猫耳朵),口味别具一格。荞麦还有一种小吃叫碗团,在山西中北部多数地区十分流行,而尤以吕梁市柳林的碗团味道最为特殊、最具特色。

说实在的,我是在省里工作,况且我是学农的,花甲之年的我,山西省的好多地方,还是南方的一些地方,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地方均走了许多。到过各种地域,东西南北,不仅语言各异,吃穿用度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都不尽相同。比如说,我们北方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都是没有什么小吃的食品的,除一些较大的人口集中的城市,以及县一级的地域外,人们只是一日三餐,并无太多可供孩子消遣的小吃。这些地方不可能像南方与沿海那样产生繁复的茶点、茶文化等,至于夜宵,那是电视与书上的事情,离生活很远。在我们北方,大概还是源于北方一年一季的生产方式,总体上物质相对匮乏,人们的生活还没有闲暇与剩余来追求生活的精致韵味。对于成年人而言,这些生活方式是习以为常的。但对孩子来说,就未免显得单调与枯燥。毕竟儿童除了玩耍嬉戏打闹之外,主要的乐趣还集中在食物上。虽然日常也有水果,但在山西,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不外乎瓜桃梨枣这些有限的品种,虽说近年来我省的一些大地方也引进一些新的优良水果品种,但水果的种类,果味和品质差远啦,与地处亚热带的南方对比,真是有天壤之别。

 

在我们山西,面食倒是丰富多彩,可惜小时候吃的好面(白面,山西老家方言),小时的我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就算是城市里的市民能够天天足量供应,也是主食,它与小吃是有着截然的不同。所以时至今日,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都对这碗团情有独钟,可以说达到了至死不渝的地步。无论何时回到家乡,我都要让我的老妈妈给我们蒸碗团吃,或是专门去柳林薛村街头巷尾的碗团点、小吃摊吃。每次非得坐下来吃上几碗,不吃它几碗决不罢休。碗团在山西吕梁西山地区的不同地方的叫法不同,有碗坨、碗脱、碗团、碗托、碗秃等等名号。无论叫什么,其作法是一致的,那都是用荞面的面加水和成面糊,放在碗里蒸熟,再用蘸料调了吃,才好吃呢。现在,我的老伴也会做这种小吃啦!说到此处,我想再歌颂一下荞麦这个独特的麦种。可能很多人没见过荞麦,但知道荞麦皮能装枕头。荞麦首先是一种耐寒的作物,它生长期短,可以在贫瘠的酸性土壤中生长,不需要过多的养分和氮素,下种晚,在比较凉爽的气候下开花。在海拔较高的山腰、山坡上,有的在学大寨时,搞农田基本建设开辟的梯田地种植荞麦也十分适宜。它属于低产的小秋作物,似乎比其它作物成熟略晚些。植株紫红绿,顶多能长到人的齐腰,半米来高就算好的,一般30——90厘米,它枝杈开的较大多,种子成三菱形,而是成散花状结在枝杈上,为不规则的几何立体型,紫黑色的,与其它种子比形态独特。老乡有个谜语,谜面为:红杆杆,绿叶叶,白花花,叫什么植物?三片黑瓦瓦盖的个房,里面有个白大娘,打一农作物等。荞麦脱粒后,壳儿用来装枕头是极佳的上品,一是轻有弹性,二是夏天凉爽冬天又温和,而装玉米、黍子和谷子的枕头就没这种优势。荞麦磨出的面粉来,因为荞麦皮的原因也略发黑,但其面的质量较大,比其它粮食抗饿。在这点上和莜面不相上下。过去人们出远门,都有拿布袋子装莜麦或荞麦,拿的少,但能吃好多天。

                                                                                     柳林薛村的碗团

碗团之所以对孩子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小吃」特性。吃碗团不是为了“饱”,是为了“吃”,它是生活的调剂品,而非必需品。蒸碗团也是需要功夫的,和面太硬不出货,太软又丧失了口感。面和好后,盛入撇口小笨碗里,放入屉锅蒸,出锅后面已经凝固,成膏脂装,晶莹而不剔透。这时候是不能入口的,得等待晾凉之后,放入蘸料。蘸料中,老陈醋与芝麻(或香油)是必备品,加上炝好的辣椒油、蒜汁、胡椒粉作为选用。对孩子来说有前两种调料就可以了,就同碗团完美融合好吃啦,不必要后面的调料了。

碗团的吃法有:直接端起碗来吃和放入锅里炒着吃。注意,这时候,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出现了。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到了外面的摊上,要一碗碗团,摊主拿出一碗,我接过之后,往进添蘸料,醋,蒜汁,辣椒油,然后拿一把小刀。请注意,这个小刀也很有讲究,以钢锯条磨成的小刀或用原来的平车发条(粗细)打成的小刀为佳,现在大都是用了专制的塑料小刀。拿出小刀后,通常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用小刀在碗团面上切划,将紧贴在碗壁上的荞面切割成菱形块,再用小刀扎着一块,从碗壁上挑起,投入嘴里吃。另一种是从碗团底部中间用小刀切割一个圆形出来,再用小刀把这个圆形块挑起,投入嘴里吃;然后以这个圆形为基础,周围划出月牙形来挑着吃。划一块,挑起来,再到中间圆圈处多蘸点蘸料,投入嘴里吃,我更喜欢后一种吃法。投入嘴里后,首先是调味品的刺激,加上咀嚼带来的香脆可口与韧劲滑溜,那真是有些味道的。不能说是人间至味,但对一个零食有限的孩子而言,真是毕生难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那时候的同伴,都对这种小吃非常痴迷。

                                                                                         小瓷碗碗团

《柳林碗团》是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一种特有面食小吃,这种小吃在陕北榆林、宋家川(吴堡),山西太原、清徐、离石、中阳、柳林、平遥、忻州、保德等地都有经营。在柳林的三交、高家沟、车道沟、军渡、薛村、穆村、杨家坪、康家沟、柳林镇,寨东等地方经营最兴盛。“碗团”之名的来源是因为它原来是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再从碗中脱下。我妈妈是用我们吃饭的大腕蒸的,又大又厚,吃起来更劲道,更有咀嚼味道;现在小摊上或店面上都是用小碗或特制的塑料碗经营。在柳林方言中“脱”“团”“秃”“托”的发音相近似,故有多名。但人们大多喜欢用“碗团”这个名字,用圆圆的碗蒸出圆圆的碗团,象征团团圆圆。

                                                                            小塑料碗碗团

碗团的做法或叫制作:第一步:选好荞麦面,柳林碗团的制作很讲究,先要净化麦粒,将干荞麦入碾脱落杂质簸去尘土、麦柄,入渲箩用湿布擦之,多次换洗湿布,以求擦净。并将擦后的麦粒趁湿复入碾机脱皮出机后用细箩筛面,将筛上的皮渣簸去,带皮粉粒再次入机磨之,过箩,皮则净除、将两次脱皮后的麦粒共入磨机,筛面即可。第二步:. 要和好面,面粉内和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和为硬面团,然后稍加冷水,揉为均匀的面条硬度,不断用力揉搓,使其有黏'性”。待面团光亮利手“性”盘好后,以些许冷水不断搓揉,使其稀释,变成稠糊浆,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时加水连续搅动稀释到面糊能挂住勺碗为宜。将和好的荞面糊糊倒入碗内。第三步:蒸箱(笼) 蒸,面糊调好后入碗上锅、碗多为细瓷,以底浅容积小者为宜,面糊入碗前,先将碗置锅内蒸热,用湿布擦去碗内汽水,将面糊舀入碗内。每碗只盛八成,加盖以武火蒸之。蒸约二十多分钟即熟,要根据你蒸的量看时间。第四步:蒸好的荞麦搅拌,就是将所蒸的碗团趁热取出锅,用双筷朝一个方向飞速搅动,摊贴至碗口边缘,使碗内呈凹形状, 然后晾凉,就是置于凉处让其凉冷即成碗团。据商家老板介绍称,一斤荞面可以制作12个至13个碗团。由于碗团制作的实惠且好吃,一天可以销售500-600个碗团。现在可当成品邮寄,也可当成礼品佳肴送人。

  

说起碗团的由来,它还和一位知名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的建立者——石勒。

相传西晋初年,匈奴人内迁,但遭到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西晋统治者不但要他们纳税而且强迫他们当兵,甚至掠夺为奴婢,不少人陷于破产的境地,沦为流民,迫使各族人民奋起抗争、眼看西晋统治阶级欲坠,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各族人民对西晋的怨恨,顺应民心,打起了反晋旗号,从离石派大将石勒统领三军发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营地就扎在柳林三郎堡。

提起柳林的三郎堡,他的名称就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石勒才起的名,因为石勒在他家里排行老三,小名叫石三郎,就把他驻扎过军队的地方改名为三郎堡。三郎堡这个地名就这样叫开了。今天的三郎堡在柳林全县依旧赫赫有名,因为柳林县政府在这里设置了看守所。

石勒在刘渊麾下任大将时,一贯治军严谨士兵秋毫无犯,深受群众的欢迎。由于石勒当过农民,曾被西晋官僚司马腾作为奴隶出卖,也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此对下层人民十分了解同情。当时战乱繁,石勒来柳林后,体察的了当地的情况,加之自然灾害严重,群众苦不堪言,石勒的军粮眼看着也成了大问题。石勒派出军士四出购买军粮,但很难购得到,而且购得的数量也甚小,也只不过是些荞麦。以前,军士吃饭都是干稀配合,因军粮紧缺,就把干饭改稀饭,把荞麦磨碎后,熬粥喝。一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也已凝结成块,用手压压,干硬干硬的,几个士兵就把碗内的凉荞面块用手扒了下来,抓而食之,吃起来坚韧韧的,韧劲十足。于是,有个士兵提议切块吃,他们就把荞面块切成条,随便洒了些食盐,大吃起来,感觉还味道不错。他们就把别的荞面块切成长条,撒了一些调料,并调以枣醋、蒜泥,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 他们就把荞面切成长条,撒了一些调料,并调以枣醋、蒜泥,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并让厨房试做,次日厨房做好,让军上饱餐一顿。军士吃后精神大振。当地百姓闻讯后,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新。百姓尝后,甚感新奇,就模仿着去做,由此就传开了…… ,从此,就发明了碗团这美食。

                                                                         妈妈与儿媳在一起吃碗团

柳林碗团一般置于阔口浅底碗里,做好的碗团是一层银圆薄厚略发乌色的面结晶。吃时用钢锯条磨成的小刀,把碗里那浅浅的一层面食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拌以辣椒油、陈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韧、滑腻、筋道、香辣,霎时间酸甜咸辣味溢满口腔,再细品,慢咽似乎还有点味甘、微酸,性寒。也有放于长方形的或圆形的盘子中蒸的,一般是根据锅或笼的情况而蒸的。柳林碗团多为冷食, 一般以碗团刀扎而食之。人们将其与其他食材搭配做成美食来吃,其营养价值非常丰富,严冬季节, 可切条、多配土豆丝、豆芽炒食。也可同粉条、有攸面拌着吃等等。若要炒的话,以蒜泥、辣椒、芝麻面、好醋为主要调料,尚配以姜末、香油。炒瓢内放点油,待油冒烟时。放入葱,葱发黄,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倒入切块的碗团,浇上蒜、醋、辣椒,撒上盐、姜末,味精,倒入碗内即可食。有时也与羊杂各混炒也称“炒碗团”。辅料选择根据情况定,如辣椒选用头茬,晒干后研为细末,用麻油烧热后,放入葱花少许,(或杂檬花、韭花)待葱爆出香味时那是真香,还可适当配入花生仁,核桃仁等,并倒入辣椒粉,用铁勺搅匀,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浆,装入瓶、钵备用。柳林碗团的辅料跟柳林碗团的质量息息相关,但价钱实惠,单价不会变。

  

今年六一节后,我与爱人又回了一次老家,在柳林薛村街头就吃了一次碗团。柳林碗团这种小吃,不分季节,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美味可口,远近有名,香飘四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