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又快到了 为了警醒自己不再“剁手” 我赶忙上天猫预定了三把德国餐刀 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是一样的:一日三餐,三尺卧眠。 但人们购买的东西是不同的:一瓶拉菲、两杯长岛,三两小烧,定义了品味和社会地位的冲突。 我们的精神愉悦,构建于这种冲突之上。 只要这种本质冲突存在,我们有多少双手都不够剁。有人说,生活就像强奸,不能反抗的时候,就去享受它。所以,要想理解双11,我们不妨先来感受“剁手之美”。 天猫双11的“主谋” 文 | 史中 看一场 Live Show 最好的角度是什么呢?不是在观众席的第一排,而是在舞台上。 激赏“双11”这场商业狂欢的历史演进,最有趣的角度之一恰是站在支付宝内部。 一、支付宝的“爆炸” 支付宝的“双11”史,就是一部“爆炸史”。 1、计算的“爆炸” 如果用本质思维来思考,无论是银行还是支付宝,角色都是一个“会计”,它奔走在商家和客户之间,帮不同的角色记账。 记账这件事情,说易也易说难也难。
这里有一张图,记录了支付宝从2005年开始到2016年,峰值交易的数据。 这张图背后有不少故事: 在2004年淘宝网刚开始运行的时候,每天的交易额只有几百块,十几笔。平均到每秒几乎是零。只要不是数学差到我这种程度,估计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手算。事实上,在这个阶段,阿里巴巴的会计们用两台电脑一个 Excel 表格就把这些事干了。 到了2009年,淘宝第一次搞双11大促。虽然交易量和后来几年相比不值一提,但即使是当时,也需要一个技术基础扎实的结算系统了。实际上,在这个时间点上,支付宝已经进化到了第二代架构。 所谓第二代,就是把交易的各个流程像机场安检那样分开了各自独立运行,哪个步骤挤不开,就扩建哪个地方。(第一代的时候,所有业务流程都在一起,就像一堆人挤公交车那样。。。) 虽然进化到了第二代,但仅仅过了一年,最危险的局面就出现了。2010年,也许连马云这种“狂人”也没有预料到人们剁手的疯狂程度。双11当天的每秒交易量直接飙升到日常峰值的三倍——每秒 500 笔,而且居高不下。而当时的系统架构师程立(如今的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给系统设计的冗余值只有两倍。也就是说照这样下去,系统过了中午就会死翘翘。 几乎所有淘宝和支付宝的老兵都会声泪俱下地回忆那个“黑色星期四”。几百号人坐在电脑前,愁眉苦脸地一点点诺资源,东拼西揍地保障系统不崩溃,就像杨白劳满世界筹措那25个大洋一样,有过之无不及。 直到夜里十一点半,更大的一波交易洪峰又来了,几百号人眼看无力回天。千钧一发的时候,技术团队决定“断臂求生”,把用于内部对账的会计系统直接关掉(可以在双11过去之后再用交易数据慢慢恢复),才在系统崩溃前4秒挺了过去。 就因为2010年这次“生无可恋”的双11技术保障,支付宝所有的技术团队开始研究“第三代”技术,研究用云计算的方法做出一个可以自动扩展的系统。大概就是用到多少计算资源,系统就自动调度使用多少机器。(其实2010年双11那次,也可以称为云计算——“人肉云计算”。) 之后几年至今,天猫双11的交易量彻底飞了,2016年到了12万笔每秒。不过,当年500笔每秒时那种“生死时速”的疯狂场面倒再也没有出现。我从蚂蚁金服得到的消息,2016年他们保障双11用了三十多人,今年(2017)只会用十几个人。这种效率进步可比摩尔定律厉害。 据说蚂蚁金服准备开发“第四代”技术,例如今年可以做到“征用”处理离线数据的服务器来为双11那一天临时服务,这可以节省很多投入,当然也需要非常成熟的技术。而且,今年已经开始尝试部分数据的“三地五中心”,将来全面实现后,任何一个,甚至两个数据中心出现事故,都不会影响业务。具体技术暂时不展开了。 用蚂蚁金服首席技术架构师胡喜的话说就是:原来双11必须喝着红牛过,今年双11估计能喝着红酒过。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
其实,把蚂蚁金服代换成任何一家企业,这个基本逻辑都应该成立。 2、服务的“爆炸” 大概率说,只要交易量“爆炸”,中间遇到问题的用户也会同比例“爆炸”。 你有没有想过支付宝会有多少客服人员? 按照行业标准算一下,双11当天,支付宝的客服人员至少要上万。不过我得到的数据是:算上全国各地的客服和外包客服只有小几千人,而且最近三年人数不增反降。 其实分析起来,这背后也有一条技术进步的路线。 蚂蚁金服“智能客服”负责人子孟说,大概分为三步: 这就是我们拨打客服电话经常遇到的,“XX请按1,XX请按2,XX请按3”,每一层都把你的问题更加精确化,然后把能自动解决的问题自动解决掉,把难题留给客服。这种类目树虽然最终也能搞清楚你的问题是什么,但是太繁琐,容易让你泪目。 这种是两年前很多互联网客服就开始应用的技术,你把整个问题输入进去,然后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自动判断你要问的问题是什么类型,并且试图自动给出一个答案。如果你不满意,再接通客服。这样“一步到位”的方法就快多了。 这是蚂蚁金服2017年刚装备不久的顶尖技术。通过你之前在支付宝 App 里面的动作,来自动判断你可能要问什么问题,效果大概如下:
刚才这几句是我把真实的录音抄下来,客服看起来有点像算命的。如果它“算”的不对,再接通客服。看起来这种技术能进一步降低对真人客服的需求。 未问先答还有一种玩法,那就是你可能在支付宝里研究一个功能,但是看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操作,客服就会自动弹出,问你是不是遇到了困难,然后引导你解决。 每解答一个人的疑问,就可以增加他放心剁手的概率。(事实上这个概率并不低,子孟举了一个例子:绑卡操作失败的人,被客服主动帮助之后,有一半都迅速完成了绑卡。) 这背后,用人力换技术,用技术换时间,用时间换金钱的逻辑依然成立。 二、“爆炸”的“主谋”是谁? 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顺次来到这个世界的。
带着这种思路再去回看双11的“爆炸史”,你会看到无数时间点的惊人巧合! 中国的云计算从2009年起步,2012年第一家公有云商用。 以现在领先的阿里云来说,2010年正是它的云计算面临技术路线之争的关键时刻。这种大技术背景的摇摆完整地体现在了2010年双11的惊心动魄上。虽然没发生事故,但2010年双11显然是阿里巴巴最手忙脚乱的一年。 而从2012年开始,云计算技术开始成熟。当年双11交易量的爆炸并非没有来由。如果你想抢购,但是刷了半分钟网页依然在转圈,你不骂娘就已经够好了,还有兴趣接着抢吗? 这里也有一个逻辑:我们每个人的需求一直存在,那就是“用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买到更丰富的产品”。只是因为技术没有完美满足,造成了用户需求不强的假象。 从空中俯瞰,没有云计算的海洋,也难有十亿人鏖战的“双11”。 智能客服兴起于2015年。 如果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这一年,Deepmind 团队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论文,并且透露自己的神秘团队可能会“破解”围棋。同样是这一年,谷歌开源了机器学习平台 Tensor Flow,微软、Facebook、IBM 也纷纷开源了自家的人工智能软件。BAT 的人工智能项目,也纷纷在2015年大举启动。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阿法狗横扫李世石、柯洁;特斯拉无人驾驶炙手可热;各家人工智能产品汹涌而出。 从这一点上看,支援双11的支付宝智能客服,同样是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上的一只扁舟。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零售业的发展史:
至此,一个结论不言自明: 新商业的曙光永远在等待新技术的发令枪。 温斯顿·丘吉尔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说到这里,“双11”这场“爆炸”的主谋应当浮出水面了。 p.s. 题图来自电影《搏击俱乐部》 --- 本文作者史中,科技媒体人,微信:fungungu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