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明人, 会更多地“了解自己”, 愚笨的才只“了解世界”

 柳家李红 2020-06-11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点击加载图片

上午那会儿在跟朋友闲聊,说着说着就听他开始抱怨“那些个网络带货的真不靠谱。好不容易我想看书了,结果回来一看买的都是盗版的,里面好多错别字”。

我就问他,“你是不是买的《人性的弱点》、《狼道》,还有什么《读心术》那几本”。

他一脸好奇的问我,“你怎么知道”。

“现在打开个网页、看个视频都能看到在推荐这几本书,我能不知道么,而且,我比你知道的更多,我还知道为什么你会选择看这几本书。”

“还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需要充充电,这有啥难看出来的。”

“不,你不是想充电,或者说,你最真实的目的,是想要通过这些书去了解‘他人’和‘世界’。”

点击加载图片

假如我们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那我想大多数朋友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开始搜索与当地相关的信息、看看周围有什么、看看周围有没有自己需要的。

而这样做的目的,便是增加自己对当地的了解、化未知为已知,让自己不至于出门之后变成无头苍蝇到处乱撞。

对周围和世界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它的重要性在于,虽然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了、交通越来越便利了,看起来我们的生存空间也无限扩大了,但实际上我们的生存空间永远不会超出我们“熟识”的那一亩三分地。

而“熟识”,自然是建立在充分的了解和具备一定掌控力这两个基础上。

点击加载图片

没错,上面提到的其实就是心理学上“舒适区”的一种解读。

我们这辈子只会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因为在里面我们会获得安全感、控制感、确定感等等利于“生存”的元素。

当然了,“舒适区”并不是我们出生在哪儿,哪儿就是。而是,我们对哪儿有了足够的了解和一定的掌控力之后,哪儿才成为我们的“舒适区”。

一开始为什么说“你最真实的目的,是想要通过这些书去了解‘他人’和‘世界’”,也是基于我那位朋友想“通过读那几本书”来收获更多关于“世界是什么样”、“他人是什么样”、“怎么去利用他人弱点”等信息,从而提高自己对他人与世界的掌控力,从而逐渐地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舒适区),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生存。

点击加载图片

而这样的行为,你有没有在自己或者身边人身上看到类似的呢?

当然,我并不是局限于购买这几本书、看这几本书这样的行为,而是类似“通过书本或者文章了解他人”、“喜欢看‘什么样的人值得交’、‘你要避开生命中的这几类人’等文章”、“通过学心理学去评判他人”、“痴迷于星座命理”、“迫切想要了解怎么‘控制别人’”、“对生活中的‘潜规则’颇感兴趣”这样的行为。

虽然这些行为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它们的本质也都是在努力的想要了解他人、努力的想要了解世界。

这份尝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当我们执着于了解他人与世界,却忽略了自己的时候,这份尝试就会从给我们带来益处,变成带来负面影响了。

当然,对于我的这种说法,我想在你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些不那么赞同的。不过别着急,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的东西。

点击加载图片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投射的东西,是指我们将自己的想法、看法、理解等强加到对方身上,并认为这就是对方的想法、看法与理解。

举一个例子来说:

女朋友跟我们说“我这会儿身体很不舒服”。我们很自然地问“有没有看医生、有没有吃药啊”,并觉得这么问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女朋友觉得“你没有先关心我究竟哪儿不舒服,你肯定是不关心我,肯定是敷衍”。

这时候我们当然是关心女朋友的,不过我们是在用自己习惯用的形式关心,即“有没有看医生、有没有吃药”。在女朋友的世界里,这种的关心并不是关心,所以“她没有觉得自己被关心”,就给我们贴上“你不关心我的标签”。

她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我们身上,并认为“这是我们的态度”、“我们确实不关心她”。

投射当然不是单方面的,所以我们也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投射到对方身上,并认为对方是“无理取闹”,但事实是“对方确实没有感觉到被关心”。

我们总是习惯把关注点放在他人身上、习惯去评判他人的行为,进而忽略了自己、忽略了自己在当下的角色与重要性。

点击加载图片

而这种忽略也会延伸为类似“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哪些人是不可交的”、“我怎么做才能让他听我的”、“我怎么样才能避开不合适的人”这样的“对外界的筛选”。

“难道我们不进行筛选,然后让自己遇到渣男渣女么?”我想有一些朋友内心里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当然不否认你有筛选的权利,也支持你进行筛选。但是,当我们侧重于将所有人分门别类,进而筛选的时候,我们是基于什么原因才这么做的呢?

我们是希望通过筛选,来保证自己遇到的人都是“好人”、来通过遇到好人保证自己“不受伤害”。

这当然是正常诉求。但是这份正常是建立在“我希望通过改变外界,来让外界适应自己”这个逻辑上。

可外界和他人,真的能够绝对的适应我们么?

外界和他人不可能绝对适应我们,当我们追求这个目标,我们就是在追求一个不现实的、实现不了的目标,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在我们追求“外界适应我们”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丧失了对自身适应性的锻炼,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就是因为我们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

当我们只关注“外界与他人是否适应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认为“外界与他人是有责任适应我们的”,就会陷入“世界与他人都是欠我们”的状态里,不仅失去了客观,也让自己陷入“委屈”的泥沼,而这都是自作自受。

点击加载图片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而假如我们只去了解世界与他人是什么样,却不了解自己是什么样,那么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投射。只有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之后,我们的投射才会减少,才能看到世界与他人真实的样子。

趋利避害虽然是天性,可让我们获得持久安稳与快乐的方向,并不是逃避、筛选,而是无论遇到谁、遇到什么情况,我都清楚地明白当下可以怎么做、都清楚的了解我是否具备应对当下问题的能力、都清楚地知道在我不能独立解决当下问题的时候,我能借助什么样的力量来帮我解决。

而你看,这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也都包括了“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

点击加载图片

直接了解别人与世界,这看起来是一个捷径。但实际上,即便自己了解了,也不代表自己有能力去把控、有能力去驾驭、有能力去做好,甚至于我们连分辨对方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否是“真的”、“对的”的能力都没有。

那这时候,我们建立起来的世界有何可控、安稳可谈呢?

这种努力看起来好,但实际只是满足我们“逃避认识自我”、“不愿面对真实自我”、“想要走捷径”的诉求。它并不能真正让我们和我们的生活好起来。

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获得认知之外的快乐;因为我们的内心什么样,生活就是什么样;因为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自己来决定的。

所以,何必南辕北辙,做个愚笨的人呢?

点击加载图片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文章能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