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趣 | 捺钵,天子行在之所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6-11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辽史·营卫志》

见多识广的马可·波罗,也被大元皇帝忽必烈的狩猎团队吓住了。

他在游记里说:大可汗春猎,至少带有一万捕鹰匠和五百只海东青;大可汗常坐在一个美丽的乘舆,乘舆犹如一座小型宫殿,四只大象抬着宫殿行走。

海东青,是辽、金、元时期的神鹰。传说是世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十万只鹰才出一只海东青,有万鹰之神的称号。

还有大象,是来自金齿、缅国、占城、交趾等地的进贡。平时大象圈养在大都皇城北湖泊岸边,当皇帝行幸出行时,象便是车骑,还会有官员骑一象导引。元人张昱的《辇下曲》记录:当年大驾幸滦京,象背前驮幄殿行。


明 佚名 胡笳十八拍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大元皇帝乘舆象驾,可谓极具威严,也是中原皇帝前所未有的。

他的行宫更夸张,传说其行宫长宽各数百米,元代诗人许有壬便在《宿滦河望白海行宫》中写道:下马河边市,遥瞻海上宫;水天涵野白,禁树拥云红。

如此大阵仗,正是为了狩猎。

辽代以来,帝王狩猎活动,如辽史里所称的,居有宫卫,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捺钵,是契丹语,意为皇帝行营。大辽皇帝保持游牧生活习惯,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明 佚名 骑马狩猎图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 佚名 狩猎图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四时捺钵,分为春水、坐夏、秋山、坐冬。可以说,辽帝多数时候都在捺钵,于是捺钵也意味着朝廷的中枢。

春捺钵,也称春水。金代赵秉文有《春水行》诗言:光春宫外春水生,驾鹅飞下寒犹轻。龙旃晓日迎天仗,小队长围圆月样。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鞲掣臂翻青冥。

夏捺钵,从四月中旬始,皇帝即起牙帐,车驾到达夏捺钵所在,将车马停驻山中。除了避暑以及处理常规的政事,此行主要就张鹰游猎了。
秋捺钵,也称秋山。秋山狩猎,有时众人分布于山中泺水之侧,待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模仿鹿鸣,鹿乃纷纷奔跑而至,于是开始射鹿,俗称舐碱鹿,又称呼鹿。
冬捺钵,苏辙使辽时曾作《虏帐》诗,记述: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舂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
是以,所谓四时捺钵,便是春在湖畔边猎天鹅和捕鱼;夏在山川中避暑狩猎;秋在山林中猎鹿猎虎;冬在山河边御寒狩猎。


玉雕秋山山子局部 古天一拍品

镂雕山石,刻有人物、飞禽、走兽等。虎鹿山林,具有鲜明的北方山林气息。整器嶙峋粗犷,所刻意象朴拙,刀痕清晰可见。山子左下角,巧雕虎与秋叶,皮色与刻画绝美,显得气韵生动。(辽、金、元时期,帝王有捺钵狩猎习惯,秋捺钵称秋山;于是这类山林中狩猎虎鹿等景象之题材的玉雕,通常称为秋山玉。)

玉雕秋山山子局部 古天一拍品


南宋 佚名 狩猎图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天子狩猎,自然气派非凡。

譬如辽史里记,春捺钵的大围猎,围猎天鹅时,规模多达至数万人,甚至足以围起一个浩大的湖泊。

秋捺钵,通常则是秋猎于山林。这当中,还有辽帝猎虎的传奇故事。
彼时山林还常常有老虎盘踞,伤民害畜。辽史里记载,辽朝第五位皇帝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辽代的捺钵文化和制度,也反映在工艺美术之中,特别是在“春水”玉和“秋山”玉的艺术创作里。春水玉,便是以天鹅与花卉等为饰;秋山玉,则是山林、鹿虎、花卉等为题材。
秋山玉,融入秋捺钵情景,将山林景致之美,淋漓尽致展现出来。这是狩猎文化的写照,同时,也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真、及其背后军事力量优势的折射。

明 仇英 上林图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佚名 丹枫呦鹿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