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部分修防处、段调整 1979年2月7日 山东河务局撤销泰安修防处,合并于济南修防处。原泰安修防处所属的章丘修防段、长清管理段,划归济南修防处领导。原平阴管理段划归位山工程局领导。济南修防处增设历城修防段。 国家批准在黄河下游组建机械化施工队伍 1979年2月15日 水利部转发了国家计委的意见,同意建立治黄机械化施工队伍。8月12日,国家劳动总局给水利部的文件指出:“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黄委会在河南建立一支两万人的常年施工队伍。”9月10日,黄委会给山东、河南两省河务局下达了劳动指标12600人。9月11日,黄委会在《关于组建黄河下游施工专业队伍的意见》中指出,常年施工专业队伍担负以下任务:(1)黄河大堤、险工、涵闸等防洪工程施工;(2)担负防汛、防凌的工作;(3)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生产收入。 黄河水利技工学校正式建立并开学 1979年2月17日 黄河水利技工学校正式建立并开学。黄河水利技工学校是经水电部批准,由黄委会于1978年在开封开始筹建的。 黄河下游通信线路遭暴风雨破坏 1979年3月 去冬以来,黄河下游几次遭受强冷空气侵袭。尤其是2月21~22日,风雨交加,最大风力9级,有的地区持续20多小时,电话线和水泥电杆的冰层厚度竟达4~6厘米,超过电杆承压的设计标准,出现大量的断线、倒杆,造成有线通信瘫痪。最严重的是河南安阳及山东的菏泽、德州、聊城4个地区的12个修防处、段,长达一个多月不能顺利通话。共刮断水泥电杆448根,刮断木杆1590根,两处过河飞线被刮断,烧毁电缆3700米、电话总机1部、单机2部,造成经济损失50多万元。灾情发生后,山东、河南两河务局及有关修防处、段召开了紧急会议,集中400多名职工,全力以赴抢修,经一个多月奋战,线路修复通话。 王化云任水利部副部长 1979年4月 水利电力部分成水利部、电力部。黄委会改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王化云被国务院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兼黄委会主任)。 《黄河下游工程管理条例》印发试行 1979年4月 黄委会根据1978年全国水利管理会议精神,制定了《黄河下游工程管理条例》印发试行。条例包括:总则,堤防工程管理,险工、控导护滩工程管理,涵闸、虹吸工程管理,滩区、水库分(滞)洪工程管理与安全保卫共6项36条。 水利部及晋陕豫鲁四省向中央报告黄河防洪问题 1979年5月 在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王任重主持下,山西、陕西、河南、山东4省领导在北京听取了黄委会关于黄河防洪问题的汇报。11日,水利部及河南、山东、陕西、山西4省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了《关于黄河防洪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解决黄河下游防洪问题的三条措施:(1)在三门峡以上和以下的干流兴建龙门和小浪底水库;(2)控制伊、洛、沁三条支流的洪水;(3)建立常年施工队,加快堤防建设。 冯家山水库建成 1979年5月 冯家山水库建成。水库位于陕西省宝鸡县冯家山村,在渭河支流千河上。1970年7月1日开工,集水面积3232平方千米,总库容为3.89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36万亩。 《人民黄河》杂志刊行 1979年6月 由黄委会主办的《黄河建设》杂志在停刊13年后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易名为《人民黄河》。该刊以治黄科技为主要内容,双月刊,第一期于本月出版。1984年下半年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利津断流 1979年6月 黄河流域自5月以来,天气干旱,干支流水量偏枯,加之沿河引黄灌溉,自5月28日开始,利津断流8天。胜利油田水库存水全部用完,注水井被迫停产,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大幅度减少。6月11日水利部电告河南、山东两省革命委员会,在三门峡泄流减少后,停止引黄灌溉,确保郑州、开封两市及胜利油田工业和生活用水。 黄委会派员参加联合国水资源规划讨论会 1979年6月 黄委会应邀派工程师程学敏参加在意大利召开的“联合国水资源规划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了《黄河的水资源规划》论文。 河套灌区总排干出口段改建动工 1979年7月 河套灌区总排干出口段改线扩建工程开始施工。工程设计由巴盟水利勘测设计队提出,施工由巴盟组织民工及自治区水建公司负责完成。该工程设计方案,对西山嘴以上旧大退水线路进行裁弯,对西山嘴镇内旧大退水线路进行扩建,对铁路南段向东南开挖新线,共长24.75千米,下移到三湖河口泄水入黄河,设计泄量100立方米每秒(第一期按40立方米每秒开挖);相应在乌梁素海出口处建乌毛计泄水闸,以调控乌梁素海水位(1018.5米);并在总排干过总干渠及刁人沟处修建交叉和防洪泄洪工程,以便实现“打通西山嘴,排出河套水”。1985年8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举行了乌梁素海乌毛计泄水闸及河套灌区总排干沟出口工程全线竣工典礼。 玛曲黄河公路桥交付使用 1979年8月 甘肃省玛曲县黄河公路桥竣工。该桥共3孔,每孔长70米,系钢筋混凝土箱式肋拱桥,全长280米,总建筑高度32米,桥面净宽7米。 黄委会召开水保科研会 1979年9月13~22日 黄委会在甘肃省庆阳县西峰镇召开“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的成就,交流了科研成果,制定了《黄河流域1980~1985年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规划》。 兰州黄河公路桥建成 1979年10月 兰州黄河公路桥建成。桥长304米,宽21米,1977年9月动工,桥梁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薄壁箱形连续梁的新型结构。 石洼分洪进湖闸改建完成 1979年11月18日 东平湖水库石洼分洪进湖闸改建完成。原闸是1967年建成的,49孔,分洪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为防御特大洪水,1976年10月动工改建,把建筑物等级由原二级提高到一级。改建后分洪流量仍为5000立方米每秒。该工程荣获1985年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龙羊峡水电站导流隧洞及截流工程竣工 1979年12月27、29日 黄河龙羊峡水电站导流隧洞27日竣工。该洞是1977年12月开工的,洞长661米,高16米,宽15米,是我国当时正在建设的各水电站导流隧洞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根据黄河上游50年一遇的最大洪水设计的,泄水流量3000多立方米每秒。隧洞完工后,河水改由导流隧洞泄向下游,为电站主体工程的拦河大坝和厂房施工创造了条件。12月29日下午5时45分开始截流,口门宽53米,最大水深13米。施工时先爆破导流洞进口岩坎和混凝土挡墙,分流70%,后经抛石、钢筋笼、铅丝笼等,于当晚10时45分,胜利完成截流工程。 龙毓骞受国务院表彰 1979年12月28日 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授奖仪式,嘉奖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的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黄委会总工程师龙毓骞是这次被国务院表彰的340名全国劳动模范之一。 黄河流域水力资源普查工作结束 1979年12月 黄委会、西北勘测设计院以及黄河流域九省(区)水利局(电力局、水电局),根据水电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力资源普查的通知》要求,从1977年3月至1979年12月,进行了黄河流域水力资源普查工作。全流域汇总工作由黄委会设计院负责,于1981年8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普查成果》要求填报了普查结果。据普查汇总,黄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计:干流3000万千瓦,支流1000万千瓦,合计4000万千瓦。可能开发资源干流装机容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有42座,共可装机2500万千瓦;支流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58座,共可装机210余万千瓦。总计黄河流域可能开发水力资源装机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100座,总装机容量约2700万千瓦。 《宁夏黄河河道整治规划报告》出台 1979年12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宁夏黄河河道整治规划报告》,对河道的防洪标准与行洪宽度做了系统规划。1983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河南黄河河务局成立北金堤滞洪处 1979年12月 河南黄河河务局北金堤滞洪处成立。滞洪处驻濮阳,下设台前、范县、长垣、濮阳滞洪办公室,滑县滞洪管理段。滞洪处是1953年创建的,至1958年,归属安阳专署;1964年至1970年改为滞洪办公室,仍属于安阳专署;1971年至1978年划归安阳黄河修防处领导,改为滞洪组;1979年隶属河南河务局;1985年与濮阳修防处合并。 非金属环氧金刚砂抗磨涂料获奖 1979年12月 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批准奖励19项发明,其中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所和天津勘测设计院科研所协作研制的非金属环氧金刚砂抗磨涂料获国家三等发明奖。 麻地壕扬水站基本建成 1979年12月 托克托县麻地壕扬水站基本建成。该站为内蒙古自治区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二座大型扬水站,由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经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委员会及水利局共同批准,由自治区水利基建工程公司于1976年4月开始施工。扬水站设计流量40立方米每秒,扬程为4.51米,灌溉面积为54万亩,国家共投资2400万元。在此以前,麻地壕扬水站灌区输水总干渠,由托克托县发动民工施工,已于10月份建成。 |
|
来自: 文化龙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