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诛灭十族”里的气节

 魏春田 2020-06-12

  在中国古代的刑法里,株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换句话说,某个人犯罪,不仅自己要受到刑罚,自己亲戚朋友都要受到刑罚。其中有诛灭三族还有诛灭九族的。所谓的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子族;所谓十族指的是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而历史上最株连最多最广的一次屠杀是诛灭十族。

   朱元璋驾崩以后,把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称建文帝。儿子燕王朱棣不高兴了,于是起兵,发动了所谓的靖难之役。从北京南下一直打到了南京,赶走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夺了皇位。

    虽然夺了皇位当了皇帝,但是终究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吃不好,睡不香,总感觉有人在后面指指点点,说自己皇位来路不正。

   为了多点儿合法性,让自己显得冠冕堂皇一点,能够理直气壮地坐在皇位上,堂堂正正地当大明的皇帝。

  朱棣让当时明朝的硕学鸿儒,名满天下的方孝儒起草诏书。

   方孝儒是痛哭失声,投笔于地说,我宁可去死,也绝不为你起草诏书。燕王朱棣说,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方孝孺回答说,宁可你诛我十族,我也起草诏书。说完,提起笔,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朱棣大怒,将方孝孺及其九族,外加朋友学生合称十族近九百人全部凌迟处死。

  临刑,方孝儒高声吟诵“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绝命诗,而后慷慨赴死。

   读到这里,我常常掩卷沉思, “气节”是什么,这样一个能拷问灵魂的问题。“气节”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感知他的存在。方孝儒如此,岳飞如此,于谦如此,林则徐如此,此中人物不可计数。面对死亡,正义在胸,理想在怀,便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节操,便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慨。

  从古到今,古代先贤用“气节”串起的历史,像人的脊,山的梁,人无脊则如犬;山无梁则如丘。脊与梁相合则为脊梁,“气节”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