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路,不只是美味

 难忘乡音 2020-06-12

 ▲上海,黄浦区丨黄河路


黄河路,老上海都是熟悉的,可以说,此处是申城最经典的一条美食街。黄河路不算长,特瓜子700多米,散散步也就刻把钟。对于老底子上海人来说,以前讲究的,都去黄河路吃。掩映在各种霓虹灯下的街区有着魔都不为人知的繁华,除了各式各样的餐馆,这里还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

黄河路南起南京西路,北至南苏州路。1887年,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修筑,当时取名“东台路”。1899年,整体划入上海公共租界。

到1904年,改名为派克路(Park Road,也有人译“公园路”,一记头,档次跌掉交关)。

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租界时,才改名“黄河路”。

过去在上海,人家要是问“黄河路在哪里”?或者说,你和别人讲,“我是住黄河路的”,对方的第一反应,清一色“哟,国际饭店!”——黄河路第一“吃格”的,就是路口这栋邬达克设计的建筑。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说起。


黄河路上的地标

远眺国际饭店(1974年摄)

国际饭店地处繁华的南京西路170号黄河路口,人民公园对面,是上海中心的地标位置。在那里附近生活的市民,国际饭店就成了回家的地域标志,“喊擦头”额辰光,上手第一句就是“师父侬好,忙国际饭店方向”;谈话间,只要人家谈到国际饭店,接下来就会说“阿拉屋里就住在国际饭店边上”。



不知各位朋友是否留意到,国际饭店的英文名称是“Park Hotel”,而不是直译为“International Hotel”?!

这是因为80多岁的国际饭店,当时是由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大银行共同投资兴建的,建造初衷不是饭店而是银行,叫“四行储蓄会大厦”。建成后不久追加投资改为饭店,它是中国人自己筹资建造的第一幢摩天大楼,也是上世纪30年代亚洲最先进的酒店。因其坐落在Park Road旁(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派克路,即今黄河路)故而得名Park Hotel。

建于80多年前的旋转大门还在旋转

上海国际饭店于1934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国际饭店的设计者是匈牙利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边上的“大光明”、铜仁路上的“绿房子”等等都是出自邬达克之手),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

邬达克是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著名匈牙利籍建筑设计师,由他设计并在上海建成的建筑作品超过60件,其中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武康大楼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地标性建筑。

历史上的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1949年之前宋美龄,张学良,陈纳德等都是常客。1949年当时的陈毅市长在饭店接见了解放军团以上指挥员,1959年,郭沫若登上饭店屋顶欣然题诗两首。不少名流学者为饭店留下的诗,书,画作品,成为饭店的传世之宝。

1999年饭店改造后曾先后接待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中国国家足球队,APEC2001新闻记者团等重要任务。2006年,国际饭店被国务院正式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际饭店今昔对比

黄河路的第二块“吃格”的招牌,就是两个“卡尔登”:卡尔登公寓和卡尔登大戏院。不是名字洋气就上档次,“卡尔登公寓”是张爱玲走出的地方;而“卡尔登大戏院”,则是当年上海滩最新潮的去处。

昔日的卡尔登公寓,今天的长江公寓

其实,张爱玲也就是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卡尔登公寓的301室,住过短短的一年。本来黄河路在许多上海人心目中并不算很有“名”,但就因为张爱玲曾在这儿生活过,80年代以后,随着张爱玲作品的再度走红,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顿时得到了许多文学老中青年的青睐。

其实很多人不晓得“卡尔登公寓”这个前世,只记得它的今生——“长江公寓”。印象中,长江公寓过去有四扇摇门,门口有一间门房;铰链式的电梯,套入式的中央花园;每个层面,设有25个套房,排列是直通式的。那时,公寓是老旧了,但是棕灰相间面砖的外表静默沉稳,依然有一种“绅士”气派。尤其是那个中央花园,是童年最稀罕的地方之一。

“长江公寓”跨过凤阳路,黄河路2号,曾经有一座坐西朝东的戏院,外观典雅,内部装饰华丽,被誉为是“上海第一影戏院”——它就是“卡尔登大戏院”,后来改名“长江剧场”。

1922年,“卡尔登大戏院”由英国人创办,1923年2月建成,首映美国影片《卢宫秘史》。当时的外国话剧团来沪,均以在该院演出为荣。后来,虽然该院几易其主,但其影戏兼顾的功能始终没变。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

卡尔登大戏院开幕广告

对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摩登文艺青年”而言,卡尔登大戏院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话剧艺术中心”,而戏院所在的区域,也成为上海最奢华、最新潮的夜生活区——当年郁达夫在上海追王映霞,认识的第一天晚上,即乘黄包车请王映霞到卡尔登大戏院看话剧。

默片时代,卡尔登大戏院令人称道的,还有它拥有的那一支出色的乐队,名气很响,曾有人在报上特地以《影戏院中之音乐》为题撰文,予以褒扬。1930年,孙瑜导演《野草闲花》时,为影片写了一首主题曲《万里寻兄词》,担任伴奏的正是卡尔登乐队,而这首《万里寻兄词》也成为了中国第一首电影主题曲。

1941年时的卡尔登大戏院(长江剧场前身)

1951年,卡尔登大戏院改名为“长江剧场”,成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话剧的固定剧场。《霓虹灯下的哨兵》、《彼岸》、《她为什么被杀》、《花园街5号》、《游园惊梦》等许多京剧,都是在这里首演的。80年代,“长江剧场”慢慢地开始以放电影为主,但是,话剧、儿童剧、木偶剧等等一直有上演,直到90年代上半叶,这里还时常有话剧上演。

如今,“长江剧场”永远地在黄河路上消失了。不仅如此,黄河路上另一座曾是“新越剧摇篮”的戏院,也没有逃脱拆除的命运,这就是位于青岛、黄河路路口的“明星大戏院”(黄河路301号)。

20世纪40年代中期,明星大戏院成为以袁雪芬为代表的“雪声越剧团”,固定的演出剧场。那时候,看袁雪芬的戏,必到明星大戏院,到明星大戏院就是看袁雪芬。

1946年5月6日,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就在此进行预演,招待文化界人士。同年9月,中共代表团团长的周恩来,还特地来看过袁雪芬的戏。解放后,袁雪芬到北京开会,见到已经成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时,才知道周总理早就见过她了。

1961年,“明星大戏院”停业,改为“交运会场”,1984年,又改建为上海市交运工人俱乐部,90年代,明星大戏院被拆除,原处已经是一座新建的游泳馆了。


黄河路上的美味

谈到黄河路的地标,首屈一指的肯定是国际饭店。但若说道美食那一口,国际饭店也是不甘示弱的。

国际饭店侧门(黄河路)西饼屋

当年纸醉金迷的上海地标。不仅新人们会将自己的婚宴之地选定在这里,那个年代也是绅士名媛们不可错过的社交地。这里的甜点下午茶,从那个年代传承而来,见证着近一个世纪的不尽风流。

而今浮华褪去,经典的西点口味却一直没变。侧门的西饼屋,依旧每天排着长长的队伍,自然少不了老上海的阿姨爷叔,有时还能看到衣冠楚楚的老克勒出现,就为这一口滋味。

蝴蝶酥

太远的不必说,在我爹爹姆妈年轻时轧朋友,在国际饭店喝杯咖啡吃块蝴蝶酥,也算是一件奢侈事。蝴蝶酥其实不难做,可要做得好,却也不容易。一般的蝴蝶酥脆归脆,可是平平瘪瘪,总少了几分酥松与香甜。

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两片“翅膀”是蓬起来的,又酥又脆不必说,奶香浓郁又不腻,吃完后回味起来舌尖还有股自然的甜香。除了正统蝴蝶酥,国际饭店还有一种加了芝士粉和胡椒粉的咸味芝士蝴蝶酥,黄油香里的奇妙咸味留连在唇齿间,嗲哦。

酒醉蛋糕

略像拿破仑的酒醉蛋糕是老食客才知道的招牌限量点心,杂糅了中式与西式的做法,据说光是酥皮制作就要花上两小时,蛋糕里还要放白酒,全上海会做的师傅也就两位而已。糖粉酥皮中间夹着添了白酒的清蛋糕,淡淡的酒香中和了甜味,温和的滋味让人的心情都不禁微醺起来。

我姆妈就很喜欢这个酒醉蛋糕,小编以前去购买时特地问过,酒醉蛋糕每天两批,一批早上9点多,一批下午2点多,卖完就没了。运气好的话中午饭点还能买到早上剩余的。但有时候一些客人来一买就是三五十份,一下去了一半,排在靠后些的吃客就只能扑了个空。

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在大堂点上一份下午茶套餐,将特色西点一网打尽,饱足口腹之欲。套餐包括酥皮类和糕点类,份量不多,也称不上最精致,但都是新鲜制作的,口味不会差,最主要的还是追忆到了一份情结。不过老字号的“脾气”也是人尽皆知,无论是蛋糕还是蝴蝶酥还是下午茶,每天都是售完为止,不早些去可能真的会白跑一趟。

再说黄河路凤阳路路口的“功德林”,这里最早叫“功德林饭庄”,是杭州城隍山常寂寺维均法师的弟子赵云韶,于1922年创立于上海的。

这里最早叫“功德林饭庄”,是杭州城隍山常寂寺维均法师的弟子赵云韶,于1922年创立于上海的。

据考证,功德林饭庄,原设于北京东路、贵州路口,开张的那一天,民国11年农历四月初八,还是释迦牟尼诞辰日。1932年,赵云韶才将饭庄迁至黄河路。饭庄以办佛事和淮扬风昧素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五香烤夫”、“功德火腿”、“素蟹粉”、“白汁芦笋”、“罗汉菜”等。

侬看看功德林的英文名字,我觉得翻译的真是水平,“Godly”,音译、意译兼备了!1997年,功德林迁到南京西路445号,也就是现在仙乐斯对面的这家。

2012年的四月初八,功德林迎来了90岁生日的时候,黄河路、凤阳路口的原址上,又新开了一家功德林店。过去印象里,每到初一、十五,放学回家总能看到凤阳路口,功德林店门口排队的场景,实际上,当年36块的工资,一碗素面一块、两块,应该算是奢侈消费,但就是不缺老客户,听吃素念佛的老邻居说,黄河路店的味道,是全上海最赞的——就是不知道,如今这“面子”是光鲜了,这“里子”是否还有当年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还有边上那家杏花楼,也是老上海好的那一口。好几年前流行至今的咸蛋黄肉松青团,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记得当时我从黄河路凤阳路的杏花楼门口售卖处开始,走了两个大转弯,生生是没看到队伍尾。再往后步行约2分钟,目测排了两条横马路直排到长征医院门口。

如今青团不会再被炒到300块一盒了,但是逢年过年,杏花楼门前总是牢闹猛额。

八十年代的黄河路,成了继乍浦路之后,又一条声名远扬的休闲美食街。一到夜晚,这里霓虹灯光闪烁,人头攒动,流光夺目溢彩,是南京路不夜天的扩展和延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