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

 慎不二 2020-06-12

五,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人体作为一个生命体,有精神活动和情志的作用,在作为生物医治来研究时,势必不能不考虑精神心理的活动,对于这个躯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学入手的方法,即从“天、地、人”一体互通地看待,发现经络周行的系统,强调“精、气、神”共同构成鲜活的生命。现代医学通过尸体的解剖和动物实验来认识人的生理系统,于是便总也难以认识究竟何为“生理”,那个构成人体生命存活的一口阳气,神与气交、阳气周流的生命动力,很容易便忽略过去。

从阴阳的层面,我们大致可以说阳气即代表了“神”和“气”的层面、生命的“光、热”,而阴气主要指躯体器官有形的部分——“气、能”。人靠一口阳气而活,佛教说“暖、寿、识”三位一体构成生命,可见生命的奥秘,远不止于生理脏器的功能这么简单。

对于精神与肉体的关系,这个问题其实太大了!不仅是医学的事,更是科学和哲学要解决的事。中国文化一贯的主张,心物是一元的,这与西传的佛教不谋而合。唯心与唯物说法的建立,大约源于希腊柏拉图,上世纪物理科学所流行的唯物论,现在慢慢也无法自圆其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也发现这个宇宙万物的现象成立,需有意识的介入。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从易学术数这一套体系里,追问“精、气、神”为何物吧。

“精”是构成物质元素的精微部分,比如植物花草的生命动力、果蔬谷麦的营养精华、可维系生命的氧气等,都属于“精”的部分,具有生机的谓之“阳精”,成形谓之“阴精”。

人体中,肾主藏精,肾系统包括了生殖、泌尿、生长素内分泌的部分,也即骨髓、脑、激素。其中,脑垂体、肾上腺、荷尔蒙、胸腺等的分泌,促进人体的发育成长和应激,都属于“阳精”,俗谓“肾气、肾阳”,而成形的脑脏、骨髓、子宫、精子卵子,属于“阴精”,阴能藏阳,阳以生阴,如此互为根本。(肾为水,阳能为壬水,女子怀胎为“妊娠”,阴形为癸水,故月经谓之“天癸”。左神为阴,右肾为阳。)

人食入五谷杂粮,吸入氧气清气,是属于“阳精”,各类精微为人体所吸收,滋养躯体则成为“阴精”,然后糟粕排出体外,在这个“进出”的过程中,肝木、心火、肺金、肾水都在不停地运动,靠中央的脾土运化,维系这个生命一时的存在,人若不吃不喝,很快就会死亡。

“气”的范围非常广,前面已经说过,有形无形,统属于“气”,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各种气的混杂,而有物性的不同。

人是有见闻觉知的生命,植物是有生而无命,矿石是尘埃堆积的死物,难道也可以“一气周流”来说是一回事吗?诚然,血肉之躯具有灵明之性,与石头瓦砾有截然的区别。“气”有清气、杂气、浊气、生气、死气,清气能通神,神清气爽,浊气能成物,重浊下降为地,生气则有生机,死气则为尘埃。就生物、植物、矿物来说,生物禀赋的是“清气”,植物是“生气”,矿物是“死气”,而只要具有一定形质,多少包含着“浊气”。

就以人而言,神清气爽,气清则神明,人就聪明多才,一旦气浊或生病,便神志不清,浑浑噩噩。因此,就这个层面而言,即可发现生理对精神的影响,大得很呢!

“神”是最不容易了解的,我们刚好可以借用道家“原神、使神”(或说元神、识神)的说法。能够看见、听到、触觉、嗅到、品尝和思想的功能,谓之“使神”,我们眼珠、视神经都是物质,和外界的物体一接触,在有光色的条件下,便能够看见东西,这个神奇的现象就是眼识——“神”的功用,配合上头脑中对于事物的概念知识,我们就能知道看到的是什么东西了。

这还只是“使神”的作用,人的生命从父精母血结胎、出生到老死,中间所有一切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有自然而然通而变之、感而遂通的本能,就是“原神”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阴阳二气在宇宙间不停地消长、交变,能阴能阳,而不为阴阳所主宰的,那个莫测难知的是“神”的功用。

人体的精藏于肾,气运于脾,神存于心而发于脑,“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这原本是生命所具的功能,后天的思虑劳作,无时不在耗费泄漏,生命因此而老去。

“神”与“精”“气”凝结在一起,神动则气行,精足则神满,人体就靠“精、气、神”而有健康的体魄,武术家练拳、站桩,内家拳主张炼神炼意气为主,“意气君来骨肉臣”,正是这个道理。道家的内丹,从“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也就是一个去浊存清、净化身心以返于先天纯阳的境地。

当然啰!道家所炼的“精”,是先天生机的“阳精”,如夜半子时至阴而生阳,男性有阳举之外兆,“不知玄牝之合而睃怒,精之至也。”此时人体的生机发动,护养这个“生气”与“阳精”,便能培育生命的能量。此时如果配合上了两性淫欲的观念,心意上的念动即引起“神变”,“阳精”即消耗于躯体,形成有形之“阴精”——如流出唾液和阴液即是可察可见的事实。人体精神与生理的交变,心物一元的奥妙,真是“不可思议”。

血肉之躯有“含灵之识”,人有精神性命,植物有生而无命,生命以精神含气而有情,按因缘变化的因果说法,精神就为“正报”,物理环境为“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而转。专门研究身心性命的命理学,即认为人一生的命运,在婴儿分娩独立呼吸之时,所禀赋的精神气质,已经决定一生的先天性情和命运际遇,随后天大运流年五行之气的运行,而有因缘际遇的生命现象。后天环境的“增上缘、所缘缘”不同,又有后天果报的变化。现代医学的遗传基因致病,与此有一定的契合,而专门研究地理家居环境对人生祸福影响的学问——风水学,则认为物能转心,通过物理的调节提供善缘以利生命趋吉避凶,我们就能知道:地理大不过天理,实行的功德善行,从心而发的至善和实际的事功,才是决定生命质量的根本。

佛家因此主张智慧福报双修,从明心见性的觉悟,辅之以三千功德的圆满;道家则性命双修,从这个色身的转化入手,身净则心净,无不是借此后天染污的生命,通过修炼而返归性命的根本,开发生命原有的价值。


六,天地皆备于我

《黄帝内经·邪客》七十一: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胞胭。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入有卫气。地有草黄,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服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伯高的回答,分别用到了“象、数、理”的认知。如果当时有了现代物理、化学的知识,想必还会说:“地球百分之七十一是水,人体也百分之七十是水。人体几乎含有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元素,一样有矿物质。天地的交感,物质的形成,人类男女交媾,几亿个精子竞争一个巨大的卵子,然后在女性子宫内怀胎孕育,和地球生长万物没有什么区别。地球上的生物源自海洋,人体的生命繁殖生育,也源于肾水。”

不过,好像中医里面专论“气血”“营卫”之类的,远不如现代医学来得精细具体。什么病毒啊、细菌啊、维生素啊,分门别类之后可以对号入座,直接杀菌消毒。但是发展到现在几百年看来,也大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感。我们大约忘记了,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自有五行之气生克制化而趋于平衡的道理,人体也是如此。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没有绝对的健康,只是相对的动态平衡,不足以导致疾病的产生。人体的阳能,本具有扶正祛邪、生养躯体的功能,因正气不足、运化失调而导致病邪的发作,只需要通过针灸或者汤药,使太过不及者平衡,恢复元阳正气,自能促进生命的健康。至于细菌病毒之名,都是寒热暑湿等气的化生。

我们将所有物质,以“五行”分为五大类,我们人体也属于这五大类。其实,说“天人感应”“万物皆备于我”,依然是将人体与外在的天地,作为对立的两个不同事物,作有一定感应和关联的认知,本质上依然承认了本质有所不同。倘若我们抛掉所学的固执成见,真正意识和体悟到生命这个“我”的存在,本来与外界的“天”是合而一体的,只是生命体小我的坚固执着,而有各自生命轨迹的不同,便能从一个全新的高度认识生命科学,并建立起智慧的宇宙观。那么,对于佛教的唯识学、道家的“长生久视”和儒家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修养,便有豁然贯通之感。


七,天圆地方

再回到中医的体系,落实于人体生命科学上来,看看人体的运行是如何“一气周流”的吧。伯高说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这是从人体外形上“象”上的直观表达。从易经“象”的角度,则天为乾卦,地为坤卦,乾为天为圆,坤为地为方,圆周行不辍,方承载万物,乾象头而坤象腹,当然,头顶天而足踏地,也的确直观说明头圆足方。

我的已故易经老师霍斐然先生,直言卦象,不涉五行。说:“整本《易经》没有讲五行,整本《内经》没有谈八卦,可知周易言卦象,术数言五行干支。”我后来的总结,认为易卦之象,讲的是“天道”,术数之数,讲的是“地道”。

天道是“天垂象,圣人则之。”

地道是“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圆地方,讲的是天体的圆周运行,如环无端,决定了时间的变量;地球相对的静止,而有地域空间的方位。术数中五行之气的细分阴阳,形成“天干、地支”系统,就是为了表述这个地球的物理现象,是天圆而地方,一动一静,而有时间与空间的相对。

地球能够相对稳定的存在,这个太阳系内各个星体的配合,真使科学家们惊为天成。按照术数的语言表达,阴阳二气的运动,构成了中和的相对平衡之力。

“木气”为生发运行之力,这股力量不断加强就是“阳木”——甲,开始减弱即为“阴木”——乙。木“长生”于“水”,即凝聚精微之一点。木生火,运行之后开始膨胀散开,火生土,火在膨胀散开的渐变同时构成一股中和之力,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即相当于火土的阶段;土生金,阳极生阴,金则收敛肃杀,最后凝结寒凉为水。五行之气都分阴阳,这个是讲的五行之气的消长,星体对地球的作用影响——十天干。

十二地支,则是对于这些星体磁场引力的物理影响,施之于地球的表面,所能够发生的作用。南方接受火热之气最强,故火旺于南方;北方接受火热之气最弱,故水旺于北方。东方为木旺之所,西方为金旺之乡。

五行之气的相生,就“东升西降、南浮北沉”如环无端。“土”在中间,“木、火、金、水”四气的流行,皆要与“土”产生交感的作用,即星体与地球之间“冲气为和”调节制化而生万物的过程。为了表达天气在地球圆周运动时,各地域所受五行之气的旺衰进退,于是便产生了“十二地支”详细记录我们这个亚洲北半球空间五行气场的分布。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中,将五行之气按圆周顺序,分为“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十二个状态,“木、火、金、水”各分一阴一阳占两个方位,唯独“土”占有“辰、戌、丑、未”四个,也就是历法中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这四个“土”分别是“木、火、金、水”四行的“墓库”,正合了道家一句话:“四象五行皆籍土,九宫八卦不离壬。”

天干地支的建立,是源于上古对天文地理的观察。这十二个地支,结合我们中国的历法,五日为之候,三候为之气,两气为之节,六气为之时,四时为之岁,而有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依此节气所定的历法为“太阳历”,再结合月亮的一次盈亏为“太阴历”,两种历法结合,为保证每个月都有中气,产生了“闰月”的方法。

一天一太极,一年一太极。天干地支相配,产生的六十甲子,用以表达太阳、木星、月亮、自转等几个星体对地球的影响,构成时间空间的相对参数,就有了纪年、月、日、时的体系,以把握层层气场渗透中气机的流行状态,《内经》用之于医学则有“五运六气”,《渊海子平》用之于命理则有“生辰八字”,《葬经》用之于地理则有“玄空飞星”,《皇极经世》用之于气数则有“元会运世”。

天圆地方,是术数学中以数理建立的理论科学,自然界如此,人体内部小太极的运行,也是如此这般的规律。一昼夜间,有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时辰,子时阴极一阳生,下敛入肾的阳气开始生发;午时阳极一阴生,发散的阳能开始下降,子、午两个时辰,最好进入休息状态以使气机充盈无耗。一寒暑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礼记·月令》中,天子还以此作为治国为政之道呢!


(原创作品,如有学术错误,欢迎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