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满大西南(一)漆德琰云南水彩写生

 大龙愚公 2020-06-12

编者按:今天的 西双版纳 丽江 大理  昆明等西南地区是写生和旅游的胜地.80年代的大西南是什么样的风情,著名水彩艺术家漆德琰先生最近整理出了他在80年代去大西南写生的画和场景.读来饶有趣味,漆老的水彩写生水色流畅,把西南的景与情描绘的生动传神.很多作品成为经典.大家细细品尝!

漆德琰

江西高安人,重庆大学教授,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

中国美协会员,首届重庆水彩画学会会长,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温尼伯市荣誉市民,澳大利亚水彩画学会荣誉会员。

多次在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访问讲学及举办画展。

199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漆德琰水彩染世界》文章,报道了英国查尔斯王子看到漆德琰水彩画册后激动的给他写信并且附上亲自签名的王子画册。

2006、2015年应邀参加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主办的《中国水彩百年展》和《中国水彩研究展》。

2016、2017、2018年在珠海、重庆、广州举办《漆德琰、昌莲玉、漆平三人水彩画展》。

出版专著《漆德琰水彩画作品与技法》、《漆德琰水彩艺术》等。主编的高校教材《水彩》被定为《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至今仍被许多高校采用

 我在重庆建工学院任教时,教研室规定三年给老师一次进修时间。

    1984年轮到我,当时带着一个旧的老式画夹、折叠小凳和国产马利水彩颜料及保定水彩纸,开始了我向往已久的云,贵,川写生之旅。

我到昆明后,那时去大理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航班。辗转坐了一整天的汽车,住在大理一个山脚下的小旅店,次日清晨阳光照射下的村落显得非常美丽,匆匆画了这幅速写。

在这个小山村,许多年轻的小姑娘平时都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因为不久前上海的一位摄影家要求她们穿民族服装拍照,还给她们十块钱。我画这位小姑娘也给了她十块钱(我当时每月工资的六分之一)。。

当年的大理三塔不收门票,游人非常少,环境幽静。

大理古城的街上冷冷清清,两旁都是老旧的店铺,只有少数的店家开门卖简单的日用品,游客非常少,我画了这幅速写,原作被友人收藏,遗憾只是留下了一张黑白照片。

大理洱海边的小渔船

由大理去丽江也没有火车,没有高速公路。坐汽车去丽江,花了大半天时间。那时的丽江没有

什么现代的新建筑 ,这是我在街边画的丽江城的速写。

丽江老街上全都是老旧的民居,路上行人也不多。

丽江山坡上的老街,更没有什么店铺,大部分都是用土木建造的民居,非常美。我画了一幅八开的小水彩。当时民族画报的记者看到后,拍照并且发表了我这张水彩画。我在加拿大举办画展时,原作被加拿大CKND电视台收藏。

有趣的是后来我去丽江,已经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城市了,看到一个小画廊在卖我这张画,估计他是临摹民族画报上我的这幅画,画得很差,而且比我的原作几乎大十倍。当时画廊里面只有一个小孩,我问他这幅画是谁画的,他说是他爸爸画的。后来我没有去追究,想他们赚几个钱也不容易。

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公园很大,没有多少人工建筑,但是自然景观非常美丽,我在那里一整天也没有看到几个人,画了两幅写生。

深秋时节在丽江公园,小桥两旁金黄色的树木掩映下,隐约可见桥上的古建筑,与天然涌泉形成非常美的景观。

有一天我向玉龙雪山方向走去,经过一个小山村,见到一位穿着纳西族民族服装的老人,坐在路边休息。我说想给她画像,她爽快的同意了。

这是玉龙雪山下一个偏僻的山村,刚刚坐下来准备写生,突然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路旁的那棵古老的大树,在深灰色的环境衬托下触目惊心,美丽而恐怖,我不顾马上就要下暴雨,迅速地完成了这幅画。

丽江古城里面很多小桥,那天我在回去的路上,突然看到夕阳的金色阳光照射到桥上一间小木屋的墙上特别美丽。立即画了这幅小画。

这也是丽江的一座小石桥。此画被选入2000年出版的《中国水彩画图史》。

丽江城内有许许多多的水巷,像是东方的威尼斯。

丽江城里的小河

我去过两次西双版纳,这是第一次。

1982年由西双版纳的景洪镇去橄榄坝,没有汽车,坐船由澜沧江顺江而下,将近两个小时就到了。当时的橄榄坝不收门票,也没有卖旅游纪念品等商店,只有简朴给傣族民居和寺庙。当年我只是留下了这张黑白照片。

在船上看到一位非常靓丽的傣族少女,我提出想给她画像,她大方的答应了。因为时间很短,就简简单单画了一幅速写。

第二次是1987年2月我带83级的学生去西双版纳写生。我们包了一部老式长途客车,由昆明出发,整整走了三天才到。沿途惊险万分,汽车一直沿着陡峭的山路前行,窗外往下看去是万丈深渊。第一天就遇到几起车祸,山坡上散落着许多破损的行李箱和汽车上的座椅,路边摆着许多躺在地上的死伤乘客。我们提心吊胆的走了三天平安到达西双版纳。(谢谢当年的课代表蒋容江提供这张珍贵照片)。

我带学生实习大部分时间都是先给学生讲解如何观察客观对象、取景构图及作画步骤等注意事项,然后边示范边讲解。

虽然是严寒的冬天,但是西双版纳的气候像夏天,阳光灿烂,富有特色的傣族民居显得特别美丽。

这幅画被选入周刚教授编辑、台湾出版的《大陆水彩名家技法》一书。

下面是我画的在不同天气与环境下的各种各样的傣族建筑。

后来我和莲玉又几次来昆明讲学与避暑,同时看望许多在昆明的好友,也画了一些写生。

讲座结束后和昆明理工大学的许佳院长及部分教师合影。

在昆明正好遇到重庆大学老同事,在一起相聚后合影(左起喻志刚,刘芩,刘洁琼,周文华,杨光濬,漆德琰,昌莲玉,徐思淑)。

在昆明期间,有次去西山参观,刚刚到就已经是午饭时间,在等着上菜时,看到餐馆对面一栋民居的白墙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格外美丽。饭前匆匆画了这幅写生。

险峻的西山龙门。

广阔的滇池一望无际,岸边种了不同的树木,其中最多的是粗大的桉树。

滇池沿岸还有各种不同的树木。

昆明的天气多变,那天突然下起小雨,有人还打着伞在滇池垂钓。

滇池边还有新建的傣庙,在蓝天白云衬托下也很好看。

我们俩去参观著名的石林,觉得不怎么好看。后来发现旁边的土石林还比较入画,就画了两幅写生。

我们在昆明避暑时住在大明湖旁边,下面几幅就是画的大观楼和湖畔的风景。

在昆明期间,我们俩去看望了已故挚友唐稚云的夫人张华娥教授及他儿子唐文教授。这是我们在滇池合影。

还看望了画友著名水彩画家付启中教授,欣赏了他的许多近作。还特别感谢开车带我们去参观了昆明近郊的著名风景区。

这是一个普通的云南农村的村口,吸引我的是村口的一棵大樟树,与红土砌墙的建筑与黄土地是那么的协调。

民居后面破损的竹篱笆令我想起我老家竹篱笆 的思念,所以后来我把这画的题目称为《故乡的篱笆》。

一栋普普通通的云南民居,阳光照射下的白墙,中间的红漆木门上还留有已经褪色的对联,墙上挂着竹编背篓,地上的母鸡带着觅食的小鸡,还有喂猪用的大铁锅,构成一幅富有浓浓乡村生活气息的画面。

典型的云南民居,历经岁月的风雨,班班剥剥的红土墙和上了锁的老旧木门吸引了我。一气呵成的画完了这幅画。后来女儿漆帆要我这张画,我想临摹一幅给她,但是无论如何达不到原作的水平。这画发表在《中国水彩》杂志。

后来在网上看到有几位水彩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分析了我这幅画的技法。

路过云南农村发现一间用几根树干建造的牲畜圈,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农村一角,但有独特的美感。

途中我还发现一栋红土建造的两层楼高的建筑,没有窗户,感到不解,又很入画。画完后我问一位路过的农民 说是烤烟房。

我去昆明市郊的金殿写生,遇到突如其来的暴雨,匆匆画了这幅雨中的金殿一角。

雨停后我接着画了金殿前的两棵千年古柏,愿我们和美丽的云南及在云南的好友情缘万古长青。

离别昆明前去参观圆通寺,画了这幅《祈》的水彩画,祈愿国泰民安,祈愿所有的朋友幸福安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