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墟”的一次大震动——磁县大地震

 古稀老人赵 2020-06-12

1830年6月12日(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在河北、河南之间的磁县发生7½级大地震,仅磁县一地记载的死亡人数就超过一万人,并对周围的临漳、安阳、邯郸、武安、涉县、林县等地亦造成大量的房舍倒塌或毁坏,也有大量的人员伤亡记载。其后的6月13日、6月24日和6月26日,分别发生了5½~5¾级余震,进一步加重了地震灾害。

地震发生地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就是我们的先民密集居住的地区,曾经创造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农耕文化和古代文明。被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世界文化遗产的“殷墟”,距离这次地震的震中仅有几十千米。磁州西部彭城镇是明清时期磁州窑的中心产地,这里出产百姓日用瓷器,通过滏阳河行销北方各地,是著名的商业城镇。彭城镇在这次地震中受到破坏尤重,直隶总督那彦成奏折中记载“州西有巨镇曰彭城,多缸瓦窑场,人烟辐揍,客民尤夥,震时顷刻都尽。”涉县北岗村《关帝庙碑记》记载:“地震之灾磁州为最,磁州于彭城为最……及彭城唯有土地庙中间尚在,其它殿宇、民居、基址俱倾,并无半楹存留者,访伊父老,所伤性命一千七百有奇,异乡贸易于兹被伤而没者,未可计数。”彭城镇一条繁华街道地震后只剩街西的部分商铺半壁断壁残垣,此后被称为“半壁街”。

“殷墟”的一次大震动——磁县大地震

相关历史记载

磁县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与太行山山脉的分界部位。华北平原地表面之下隐伏许多不同方向断裂,主要有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其中,磁县—大名断裂就是隐伏于华北平原之下的一条北西西向断裂,其西段进入太行山地区而出露于地表,被称为南山村—岔口断层。地质学家们认为,南山村—岔口断层是一条活动断裂(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而且沿断层发现高度2~4m、最大高度约7m的地震断层陡坎,被认为是1830年磁县7级地震的地表破裂痕迹。

磁县大地震发生之后,震中区附近相继发生了一系列余震。直至现代,在磁县地震的震中附近仍然能够记录到许多中小地震的活动。地球物理学家们根据这些中小地震的地震波记录,经反演计算,推测1830年磁县7½级地震的震源体深度约为15km,地下深处震源断层为北西西走向的高倾角走滑断层,与地表发现的南山村—岔口活动断层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

虽然我们对磁县大地震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并且已经初步确认北西西走向的磁县—大名断裂西段(南山村—岔口断层)为1830年磁县7½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但是,围绕着磁县大地震还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值得探索。例如:磁县—大名断裂东段隐伏于华北平原之下,它是不是一条活动断裂?它的活动性质、运动速率是什么?人口密集、国民经济体量巨大的华北平原地区,该如何提升应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面对这些问号,地震科技工作者正在孜孜不倦的研究,进行着更深入的探索……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