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法则(之十二) 宇宙与生命,一以贯之的法则

 昵称41269611 2020-06-12

导读:无论生命、还是宇宙,都遵循着某些基本的物理规律,正是这些基本规律,沟通起了生命的有机世界非生命的物质世界

  生命的法则(之十二)

宇宙与生命,一以贯之的法则

| 立峰

1、基因代码

科幻小说里常有类似的设定: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一串代码;而那个高居在人类之上、编写代码的程序员,就是上帝。上帝以代码的形式,创造了我们。

这个假设虽然充满想象,但好像还挺靠谱的,因为人类的确是由一串串的代码构成的。而且不只是人类,所有地球生物,从微生物到植物、动物莫不如此。而现实中的代码,就是基因。

换句话说,基因,是人类的底层代码。自从了解了基因,人类在研究地球生命与人类历史时,除了以往的考古学、文献学等视角,又新增了一个基因的视角。基因学,在短短几十年里,成了所有学科的地基,让人类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基因Gene相关的概念很多,比如染色体ChromosomeDNARNA核苷酸Nucleotide,等等,非常容易把人绕晕。简单来说:

1DNA是一根长长的双螺旋链条,而RNA是较初级的单链形式;

2基因,是DNARNA链条上的有用部分

3、所有基因,都分布在23对染色体上;染色体是DNA长链以一定方式卷绕在组蛋白上,而形成的一种类似线球的结构;

4核酸,主要由ATCG4种核苷酸构成;它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的总称,是遗传物质最基本的单位。

所以基因,就是DNA长链上的有用部分。事实上,DNA绝大部分都没啥用处。那么,有用的部分又占多少呢?也许很多人不信——DNA上有用的基因仅占3%剩下那97%稀奇古怪的复杂结构,都是没用的废物。

比如,这中间就有多达几千种的病毒基因。在漫长的演化中,当病毒带着自私的基因,钻进生物体内、潜入细胞核里,将自己的基因接入宿主DNA,并随着宿主细胞的分裂不断复制,而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人类的基因,正来自这些远古的生物祖先。无论病毒基因如何进入人体、潜伏下来,它们都以人为载体,实现了永生。在人类DNA中,共有1.3%病毒基因。这听起来虽不算太多,但如果与仅占3%的、记载人全部遗传信息的有用基因相比,就相当可观了。

要是你觉得认猿猴视当祖先比较容易伤自尊,那就想想如果认病毒当祖先呢?似乎猿猴瞬间就显得亲切了许多。

除了病毒基因,在DNA链条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垃圾DNA,它们像电脑病毒一样,被不断复制,被称为非编码DNA在亿万年的物种演化中,各种生物的基因,并非一张张定格的照片,而是在不断地重组、变异中,被“入了许许多多的、有用没用的基因。

2、基因能决定什么?

但即便在人的23对染色体上,有用的基因只有区区3%,它们所能决定的事,却远超想象。基因能决定人的性别、长相、身高、智力,而且还与某些疾病有关,比如白化病、血友病等(比如因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是近亲结婚,所以他们的后代有很多是血友病患者),这自然比较容易理解。

但多数人也许不知道,除了身体的硬件,基因所能决定的,还包括人的行为习惯、性格脾气和生活方式等等的软件。

现代智人的迁徙路线和时间图
一般认为 智人之所以在生存竞争中 战胜其他人类
关键在于语言能力

有些行为,看似完全由后天习得,但其实是受基因控制的,比如语言。

语言能力一般都不被认为是先天的,婴儿出生时肯定不会说话,随着孩子的成长,先是跟着父母家人牙牙学语;等长大上学,还会专门学习语言。有人经过努力,甚至能掌握几门外语。

然而,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英国科学家在2001年发现,如果人体的FOXP2基因出现缺陷,病人就会说话缓慢、吐字不清,特别是语法也会颠三倒四。

有趣的是,黑猩猩体内也有类似基因,但与人类相比,却有着区区两个氨基酸的微小差别。据进化生物学家推测,这个差别的出现时间,最多只有10万年而已。

现代人类,之所以超越了所有的灵长类亲戚,而形成复杂的社会协作、创造出辉煌的人类文明,很可能全赖智人在进化途中的某次变异,偶然产生了FOXP2基因,一举让人类轻松地拥有了语言功能。

从那以后,语言便成了人类独一无二、与生俱来的本能;语言能力,便印刻进了人类的基因之中。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发现,世界各地的语言都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即普遍语法。虽然各种语言的发音词汇不同,需要后天学习,但语法,却是种本能。

比如,34岁的孩子刚学会几个单词,就能自动按语法规律,说出些完整的陈述句或问句。这些语法若加以总结会很复杂,但幼小的孩子却张口就会。

而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进几内亚,有个从石器时代就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拥有自己独特发音的语言,而语法却与其它语言类似。事实上,无论多么与世隔绝,一群群居的智人,早晚都会发明一种遵循普遍语法的语言,因为,这原本就印刻在人类的基因里。

语言大大延伸了人的学习能力,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范围,让个体的经验和智慧惠及群体,并跨越时间、世代积累。语言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若没有语言,人类也许至今都与黑猩猩相差无几。

乔姆斯基甚至半开玩笑地说:也许是在几十万年前,有束突如其来的宇宙射线照射地球,而改变了我们祖先的基因,使之忽然具备了语言能力。语言学家彼得·丹尼尔斯Daniels更是语重心长地说语言定义了人类,文字定义了文明。

如果FOXP2基因形成,全拜阴差阳错的偶然因素所赐;那么,因语言能力而造就的人类文明到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许多人认为,动物的行动多半由本能驱使,拥有理性的人类则不然。但基因研究却越来越多地表明,人类的大量行为,同样出于本能。我们也许的确比动物高级些,但这并非因理性足以战胜本能,而是在人类的基因里,存在着许多比较高级的本能。

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论人类的本性》里,就明确指出,遗传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

如果将人与动物相比较,那么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8.4%的黑猩猩的行为方式,也是在灵长类动物里面与人类最为接近的。

 普利策奖获得者 爱德华·威尔逊

再如很多人以为,不同民族地区间普遍的性格差异,都是因社会文化造成的。比如南欧人热情、北欧人冷淡。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项对新生儿的研究表明,不同种族的新生儿,就已经有明显不同的行为方式了。据美国学者研究表明,相比于欧洲裔新生儿,亚裔新生儿一般比较安静。如果成年人行为方式的差异,还能用文化环境加以解释,那么新生儿的普遍差异,就只能解释为遗传因素了。

丹麦科学家还曾研究了一些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双胞胎,结果同样出人意料。孩子的许多行为,如攻击、利他、犯罪率、离婚倾向等,都与提供成长环境的养父母关系不大,却与亲生父母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事实上,人的行为、性格、智商,全都跟遗传有关。这虽然并不表示后天环境毫无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基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3、进化的本质

可以说,基因不但决定人的相貌、健康等身体硬件,还决定了语言、行为、性格等软件;那么,基因究竟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呢?

基因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再给到细胞/然后是组织和器官

基因的秘诀就是——控制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1基因能够根据ATCG四种脱氧核糖核酸排列,控制所生成的蛋白质种类

2、而生物体的性状,则是蛋白质表现出来的,只要改变基因,生物性状便随之改变。

所以,生物进化的根源,在于生物基因的变异。生物性状的改变是现象,而基因变异才是本质。所以,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只有深入到基因层面,才能真正理解进化的机制。

今天各种生物的DNA,历经了整个地球生物的漫长演化史,才成为现在的样子,DNA上也印刻了演化过程中大量的信息。DNA,即是生物最古老的化石。

一般来说,不同生物拥有的基因数量各不相同。比如酵母菌有约6千个基因,果蝇有1万多个,而人类则有约2.5万个。不同物种的基因,虽然千差万别,其实重合度很高。比如人类基因中,就至少有7千个与河豚相同,而人类与大猩猩的基因相似度,竟高达98.4%

人类与黑猩猩的染色体对比图

当科学家将基因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微生物、动植物等所有领域时,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有大约500个基因,是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当中的。因而,这些基因也被称为不朽基因。

不朽基因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所有的地球生物,都拥有共同的祖先。千差万别的生物,若是各有各的进化起点,它们之间就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基因的交集,更不可能存在不朽基因。

所以,今天丰富多彩的地球生命,可能就源自38亿年前偶然诞生的某个病毒、细菌或是细胞,而当初的不朽基因,则随之被不断复制、流传至今。而这就是所有地球生命的进化起点。

正是DNA证据的出现,为进化论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并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人类与其它所有地球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

不仅如此,DNA技术还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让人明白,在进化的过程中,外表只是假象,基因才是本质。

比如关于眼睛来源的疑问,同样多亏了DNA,才得到了确切的回答。

科学家在研究果蝇眼睛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基因,一旦这个基因发生变异,果蝇便无法顺利发育出眼睛;后来科学家在人类、小鼠、乌贼、及很多生物体内,都发现了这个与眼睛发育有关的基因,将它命名为Pax-6。

研究表明,Pax-6基因是动物产生眼睛结构的关键基因。地球生物的祖先利用Pax-6基因,发展出简单的眼睛结构;而后来的生物都在此基础上、在不同的环境中,各自进化出了复杂多样、富有特色的眼睛。无论是节肢动物的复眼,还是哺乳动物的透镜眼,都来源于最初的、基本的眼睛结构。

不止是眼睛,各种动物的五脏六腑、肌肉神经,都来自于动物祖先的基因所决定的基本生理构造,后来才在各自的不同环境里,进化成现在的样子。所以,在不同生物千差万别的外表下面,潜藏着无数相同的基因,而保留了相当程度的、生理上的一致性。

而现代遗传学,之所以对生物进化,有这么多更深层、更本质的认识,也全都有赖于近年来的基因学与DNA技术的飞速发展。

4、宇宙生命的法则

自从摆脱蒙昧,人类便自我感觉良好,总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与动物、植物、或其它所有生物都不可同日而语;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战天斗地、妄图摆脱大自然的一切束缚,成为整个世界的主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如此差异巨大;因而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也必须界限清晰。

社会学

但人类的傲慢,总是与无知相伴随。直到被尊为社会学鼻祖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Comte,明确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存在;社会并不是个人,而是人的总和,需要用一个学科去研究

孔德的主要贡献,是把社会当做一个自然现象来研究,人类社会与蚂蚁蜜蜂的社会、或大象猩猩的社会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孔德以后的达尔文Darwin,更是石破天惊,索性打破了所有物种间的界限,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某个最初的生物鼻祖、一脉相承演化而来。

生物社会学

1975年,被誉为当代达尔文爱德华·威尔逊Ed Wilson出版了《生物社会学》,尝试以生物学为基础,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威尔逊因此被视为生物社会学Sociobiology的开山鼻祖,打破了生物学与社会学的界限。

不久,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他的超级畅销书《自私的基因》,将社会生物学在全世界推而广之。

分子生物学

20世纪的分子生物学,又打破了生物与化学之间的界限。而分子生物学最著名的实验,就是1953年的米勒实验,它以一些无机物为原材料,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了有机物。因为大自然琳琅满目的生物物种,都可被还原成最初的细胞;而有机物,就是构建细胞的基本材料。

而生命的本源,不过是由有机分子DNA组成的一串串代码,并且是一种可以遗传的基因代码。生命借着基因实现了复制,生命的进化,同样通过基因的复制实现。

如果把基因的复制抽象化,比如电脑病毒能通过程序运行实现复制,而生物体基因的复制,也像是一种执行复制的电脑程序。麻省理工学院物理教授塞斯·劳埃德Lloyd,试着从计算机算法的角度来思考生命。他说:

生命的关键在于,用开放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生命一旦产生了某种算法,系统就会自动创造出复杂性,从而最终产生生命。即,能够源源不断产生复杂性的算法,才是生命的关键

从比较生物体的形态不同、到基因的研究,再到能够产生某种复杂性的算法,人类用以理解生命的维度,变得越来越大;而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也随之越来越由表及里、接近本质。

物理化学

20世纪,还出现了一个叫做物理化学的新学科,又打破了化学和物理之间的界限。我们知道,牛顿晚年痴迷炼金术,在中学学了化学后,才知道牛顿那是胡搞,一种元素是不可能变成另一种元素的,更不要说把它变成金元素了。经典化学里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赫然列出的92种自然元素,无法实现相互转化。

物理化学发现,原来元素的底层也是通的。一种元素和其它元素的区别,无非是不同数量质子、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它周围围绕的电子云所组成。回到微观的粒子世界,不同元素之间同样是相通的,因而核聚变、核电站、核弹等,才有可能存在。从理论上讲,要是牛顿穿越到现代,炼金术也并非无稽之谈。

无论生命、还是宇宙,都遵循着某些基本的物理规律,正是这些基本规律,沟通起了生命的有机世界非生命的物质世界。

对抗熵增

1867年,有个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提出了一个经典物理学说,叫热寂说Heat Death Theory,在当时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旋风。他将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概括为两句话:

1、宇宙的能量是恒定的。

2、宇宙的熵将趋于最大值。

所谓熵增原理,即封闭系统内的物质,会自发从有序状态变为无序,就好像墨汁滴入清水会弥漫得到处都是、一个房间若不收拾就会越来越乱;据此推断,宇宙也将变得越来越均匀无序、毫无生机。

但是生命,却孕育了某种对抗无序的力量,时刻都在尽己所能排斥无序。而若是宇宙的熵正在趋向于无穷,又为什么会出现生命呢?

我们之所以感觉理论与经验如此矛盾,是因为没有考虑引力。事实上,在宇宙的宏观尺度之中,引力起着支配性作用。当宇宙有了万有引力,便能将许多物质聚集起来,而不是越来越均匀或无序。

但如果宇宙中的物质,全都因引力聚到一起,那岂不是会越来越有序,而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呢?

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物理现象,引力系统具有负比热的特性。而所谓负比热,即相对于正比热而言的:

1比热容易理解:即当物质的温度升高,其能量也相应升高。

2、而负比热正好相反,即物质的能量降低时,温度反而会升高。

比如太阳,就是个典型的具有负比热的体系。

众所周知,太阳自诞生至今,始终在向外无私地辐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自身的燃料在不断减少,温度和亮度却越来越高。

那么假设,外界若能给太阳持续地输入能量,太阳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冷。这种违反直觉的现象,正是因为太阳内部巨大的引力造成的。

热寂说的问题在于,根据日常经验,去设想一个均匀、无序、毫无生机的宇宙。但事实上,由于引力的存在、负比热的作用,宇宙是不会越来越均匀的。

想象如果有两个能量略有差异的太阳相互靠近,能量较低的太阳温度更高,所以它不断辐射释放能量,并被能量较高的太阳所吸收,使得后者的能量更高、而温度更低……

如此循环,两个太阳的能量与温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整个系统也将越来越远离平衡点。正因为远离了平衡,宇宙才有可能产生物质和能量的聚集,最终让生命得以产生和存续。

如果从宇宙大爆炸的视角观察世界,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无论138亿年的宇宙演化史,46亿年的地球演化史,38亿年的生命演化史,抑或是1万年的人类文明演化史,宇宙间的一切存在,其实都一脉相承,遵循着相同的基本规律,只是一个完整系统中的不同阶段。而万物的演化自有其轨迹,并不理会人类的想法。在科学与人文的研究中,人们一直以来,都自认为牢不可破、分科治学的边界,其实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纵观宇宙138亿年的历史,也许达尔文所提出的演化Evolution理论,除了适用于自然生物的演化,也同样适用于宇宙的基本粒子、天体星系,包括人类社会,以及宇宙中一切存在的自然演化。

爱德华·威尔逊创立了生物社会学,但他的雄心,并不止于把生物学理念引入社会学的研究。他还有一本书名叫《知识大融通》,试图把所有学科,如哲学、历史、经济、䈣治,全都与自然科学融合在一起。而且他认为,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应排在第一的位置。

浩瀚宇宙、地球生命、以及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许,我们看待宇宙生命的正确姿势,就是打破壁垒、融会贯通。我喜欢王东岳先生在《物演通论》里的一个金句,因为这同样很好地诠释了威尔逊教授的观点,东岳先生说: 

人性是物性的绽放,

人道是天道的赓续。

2、《造就适者》The Making of the FittestDNA and the Ultimate Forensic Record of Evolution,作者: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