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继昭 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必备知识考查路径初探

 沁园chun 2020-06-12

作者:

丁继昭,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史辰羲,教育部考试中心。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0年第6期第14—18页。


摘要:必备知识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中“四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形成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对必备知识的考查,需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科思想为主线和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考查原则,依循学科思想方法→学科问题→学科必备知识的考查路径,设计围绕区域差异考查地理特征、立足空间关系原理考查地理联系、聚焦区域表现考查地理过程的考查方式。

关键词:高考;高考评价体系;地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

  “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作为高考命题的实践指南与试题质量的评价依据,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高考评价体系统筹考虑知识、能力、素养的关系,将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突破了以往知识和能力的二维考查内容框架[1]。必备知识作为“四层”考查内容的重要组成,是形成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2]。合理选取恰当的知识内容对实现考查目的、决定试题“格局”具有重要作用[3]。同时,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从“教学端”看“考试端”的主要视点。在高考评价体系的实施中,如何考查必备知识、促进教考有效衔接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高考地理科为例,尝试提出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考查原则、考查路径及考查方式,以期抛砖引玉。

 1

地理科必备知识考查原则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是指考生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为了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由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从整体上实现了知识的关联性与结构化,有利于避免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考查。在考查必备知识时,针对知识的来源,要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针对知识的学科特点,要坚持以学科思想为主线;针对知识的育人功能,要坚持以学科素养为导向。


1.1 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内容遵循“承前亦启后”原则,即在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具体内容时,既要依据课程标准,具有达标意识,对接其内容,符合其要求;又要具有前瞻意识,充分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2]。因此,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确定地理学科必备知识时,要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为知识来源。具体来说,主要对接地理课程标准中的2个必修和3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同时,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和载体,也应作为地理科考试必然要涉及的必备知识。


1.2 以学科思想为主线
  学科思想不仅是学科的精髓和灵魂,还发挥着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和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功能[4]。在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要充分挖掘学科思想,并运用学科思想构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知识考查和学生能力发展之间架设桥梁。因此,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地理学科必备知识时,以学科思想为主线考查学科知识,不仅有助于凸显学科特点,还能实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考查,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发展。例如,地理学科比较常用的区域位置知识、区域特征知识、区域联系知识和区域发展知识,主要体现了学科区域思想,以此思路选取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可以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


1.3 以学科素养为导向
  “四层”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了必备知识必须以学科素养为导向[5]。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在复杂情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2]。必备知识考查中要坚持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设计试题时,可以把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通过分析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特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生可以养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方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2

地理科必备知识考查路径

  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线索,对学科知识体系具有整合功能[6]。本文以地理学科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学科问题为“中介”,建构必备知识的考查路径,即学科思想方法→学科问题→学科必备知识。


2.1 总体思路
  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可以归纳为“从空间看待一切”,这是审视整个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制高点”和方法论。《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学家主要围绕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6个问题开展研究[7]。基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可以将地理学科问题概括为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过程、地理联系和人地关系。又因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空间属性特征的反映,地理成因是地理空间联系的反映,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反映,可以将地理位置与地理特征合并,地理成因、人地关系与地理联系合并,将6个问题进一步概括为地理特征、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初步形成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考查的总体思路。


2.2 具体路径
  地理特征、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是依循地理思想方法凝练出的地理学科维度,它们包括众多孤立、零散的知识点。因此,可以基于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联,选择具体的知识点或知识链,设计试题考查内容。


2.2.1 地理特征
  地理特征反映了地理事物和现象存在的显著征象和标志[8]。首先,对于地理要素来说,找出其显著征象和标志,将这些显著征象和标志综合起来,就是该地理要素的特征,如地形特征、水文特征、人口特征和文化特征等。其次,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将自然地理要素的显著征象和标志加以综合,得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将人文地理要素的显著征象和标志加以综合,得到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最后,把某一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综合起来,就是区域特征。因此,依据地理特征对必备知识考查时,可以选择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和人口特征,以及区域自然特征、区域人文特征。


2.2.2 地理联系
  地理联系反映地理要素、区域、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9]。其中:要素联系是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在气候与植被、水体与地形、地形与人口、交通与人口之间的联系;区域联系是指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在某2个空间区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等;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环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等。因此,依据地理联系对必备知识考查时,可以选择地理要素联系、区域联系、人地关系等。


2.2.3 地理过程
  地理过程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10],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如元素和水分的分布与迁移、物种的分布与迁徙、径流与侵蚀、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等;另一方面,如交通、人口、文化的传播等。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地理事物在空间维度上的横向变化,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变化,更侧重于地理事象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变化。因此,依据地理过程对必备知识考查时,可以选择水循环、大气环流、地貌演化等自然地理过程和人口迁移、城市化、文化扩散等人文地理过程知识。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的建构思路可以用图1呈现。

 3

地理科必备知识考查方式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必备知识考查方式,并不是对以往经验做法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取其精华,对既有经验批判性地继承。本文以地理特征、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的相关内容为例,结合有关高考试题,探索必备知识的考查方式。


3.1 围绕区域差异考查地理特征
  地理学发轫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致力于了解未知世界的特征,并将其与已知世界进行比较,在对比分析中形成关于区域差异的学科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11]。区域差异本质上是地理特征的反映,它在人们对具体区域地理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侧重于2个或多个地理特征之间的关联和比较。相对于单纯认识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对人们整理信息和发展认知的意义更大。
  围绕区域差异考查地理特征,主要在含有地理特征比较的情境、任务或主题中,考查学生对地理特征的认识。这种考查方式,突破了以往只针对地理特征的单一知识点或单一能力进行考查的做法。
  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文科综合第37题(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扎龙湿地(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区域)的地理特征,与堰塞湖(其他河流排水受阻区域)的地理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考查学生对地理特征的认识。
  此外,关注区域差异不能过分强调“奇闻异事”,而忽视了问题或所需考查的必备知识。近年来有些试题过度注重区域差异,却忽视了“考查什么”的根本性问题,导致试题素材很新颖,但设问却较差,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3.2 基于空间关系原理考查地理联系
  空间中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12]。地理学科中的空间关系,主要包括地理要素、地理区域、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关系原理,可以从知识本源层面来把握地理联系,这给必备知识考查方式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基于空间关系原理考查地理联系。这种方式主要是将空间关系原理的具体内容渗透到试题中,以改进以往试题中的浅层性考查。具体方式主要有基于空间关系原理编制试题材料和基于空间关系原理设计考查问题。

  基于空间关系原理编制试题材料,需要把空间关系原理中详细的知识点恰当地呈现在试题材料中,服务于地理联系的考查需求。例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36题的材料指出:“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第(1)问要求学生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实际涉及的是地形、气候、水、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原理知识。通过参考答案可以看出,材料中几乎全都呈现了答案中的“地势低平”“纬度高”“冻土发育”等具体要点,但是如由地势低平导致的“排水不畅”等则并未呈现。因此,材料中还可以加入“排水不畅”等内容,为学生提供空间关系原理分析指引,进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地理要素进行分析的能力。
  基于空间关系原理设计考查问题,需要把空间关系原理中详细的知识点恰当地呈现在问题中,服务于地理联系的考查需求。在2017年全国Ⅰ卷第37题的4个问题中,出现了坡向、部位、阴坡、阳坡4个比较微观的地形要素组成因子,涉及与地形有关的具体知识。它们的出现,更加清楚地揭示了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在海拔变化中的空间关系原理,为学生分析地理联系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切入点,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地理要素联系分析地理联系的学科素养。
  此外,基于空间关系原理考查地理联系,需要在考查地理要素知识时,把握“分解”与“综合”的统一原则。具体做法是:把气候分解为热量、温差、光照等气候因子知识,把植被分解为生长期、生理特征等具体内容,然后对诸如热量与生长期、温差与糖分积累等生理特征知识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其中的空间关系原理,如热量丰富可以满足植被的生长需求,昼夜温差大可以增加植物糖分积累,光照充足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植物的生产力等,进而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气候与植被间的地理联系状况。


3.3 聚焦区域表现考查地理过程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大不同就在于它的区域性。例如,有研究者指出,泥沙运动是一个物理问题,但泥沙运动产生河道塑造,则是一个地理问题;投资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投资考虑地区效应、资源、市场和人口迁移时,就成为一个经济地理学问题[13]。回归地理学的区域本性,需要将地理要素的变化过程与区域相结合,从区域表现的意义上把握地理过程。
  聚焦区域表现考查地理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基于地理过程的相关原理知识,认识地理过程对区域的影响及其表现,把有关知识落脚到具体区域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中。不孤立地就事论事,不深究地理事象本身,而要注重地理过程的区域性特点,聚焦区域表现,落实与地理过程相关知识的关联性和结构化考查,主要方式有聚焦区域表现编制试题材料和聚焦区域表现设置考查问题。
  聚焦区域表现编制试题材料,需要把能有效反映地理过程区域表现的有关内容体现在试题材料中,充分调动学生已学的有关地理过程的知识,分析、阐释区域中的地理过程相关问题。例如,2018年全国Ⅱ卷文科综合第37题,情境材料中的“电荷”“云团”“气流”等看似带有较强的物理学科特点,似乎像是在考查物理学知识,但实则是借助气象动力学等原理来阐述一个局部区域内的大气运动状况,同时还有龙卷风发生在美国本土区域分布频次,“追风人”活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域等内容,这些都属于较典型的区域地理内容。
  聚焦区域表现设置考查问题,需要聚焦在具体的区域中考查地理过程的相关内容。仍以2018年全国Ⅱ卷文科综合第37题为例,从考查问题来看,试题并未深究龙卷风本身的物理成因、机制或影响,而侧重于龙卷风在特定地区(区域)的发生机制和形成过程,如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特定地理区域对龙卷风的影响,如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等。
  因此,考查以地理过程为线索抽样出来的必备知识时,要围绕能反映过程的区域现设计考查内容,考查学生调用有关大气环流过程、水循环过程、文化扩散过程等知识内容,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较为客观、准确地认识地理过程,可以为描述、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过程的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提供知识载体,最终指向学生的综合发展。此外,必备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运用,因此在考查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便于学生准确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及时调用、迁移相关地理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