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澶渊之盟,战与和之间的宋辽变奏曲

 昵称535749 2020-06-12

文渊紫光

4小时前

若问石晋之后的中原人最想收复的地方是哪?  这就是一道送分题啊朋友们!妥妥的幽云十六州,这似乎已成为那时中原政权的一个执念。想想琉球、台湾,一样的问题,不一样的呈现。

要说石晋以后的中原人不恨石敬瑭,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这厮一句话送出去十六个州,坑了中原人四百多年。为啥?

因为这幽云十六州太重要了。姓石的一拱手,没了,中原人基本上就是靠着步兵防御北方的游牧邻居的。

从中原的角度看。

第一,国防需要。古代中国,中原面对的威胁大多来自北方民族。同时在冷兵器时代,山脉是天然的阻隔,所以中原政权必须依托燕山、太行山,据险固守。秦汉定都长安、咸阳还好说,关中地形险要,可以自守,但他们也在燕山、太行山修筑长城,以防万一。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就有“天子守国门”,防备蒙古人的意味。

第二,燕云地区产马。比如山西北部,地处农牧交错带,适合养马。秦朝大将蒙恬奉命北击匈奴,曾在马邑(今山西朔州)筑城养马。任何一块产马地,对中原政权来说,都无疑是强有力的战略补充。战马短缺始终困扰着北宋政府。王安石变法时,改革马政是举措之一,试图扭转缺少战马的局面。

从北方的角度看。

第一,控制住燕云十六州,能够进退自如。北方政权一旦控制燕山、太行山,大军可以从容驰骋在宽阔的华北平原,不必战争开始就对几个关隘进行攻坚。契丹人南下多次受挫,终于在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才把势力发展到中原,最后轻而易举地灭亡了定都开封的后晋。辽国五京中有两个在燕云地区,足以证明辽对这里的重视。

第二,燕云十六州传统上是农耕地区,可以提供大量兵源和赋税。安史之乱,安禄山靠着河北经济基础好,且经营多年,得以组织起强大的叛军。这一点对于游牧渔猎为生的北方民族更是如此,比如蒙古灭金、清军入关,都以占据北京为最终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500

前奏:四伐北汉与宋辽摩擦 

宋的统一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来了场兵变,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权,建国号为宋,中国历史翻入了新的一篇儿。

500

宋太祖赵匡胤

虽然说时代翻篇儿了,但是这地盘儿并没多少变化。毕竟赵匡胤建国不是企业合并,充其量算是改组,接手时候后周是多大,宋朝只会比它更小。

500

陈桥兵变的时间地图

赵匡胤很苦恼。

他曾对赵普(曾与赵匡胤谋划陈桥兵变,后任宰相)倾诉道:

“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参见  续资治通鉴长编  作者:李焘  此篇内容在卷九 開寶元年(戊辰,968)

这其实就是宋朝建立之初的尴尬状况:南有荆南、武平军,西南有后蜀,北有北汉,江南还有南唐、吴越,正南还有南汉,真是走进一间房,四周都是狼啊!

500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

得亏有一帮靠谱的哥们儿,在“赵家班”的筹划下,赵匡胤采用后周时王朴《平边策》的战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上述势力先后垮台,除北汉外,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其实在实施“先南后北”战略的时候,赵匡胤也稍稍有所调整,分别于968年(北汉睿宗刘钧新亡)、968年(不甘心前次的失败)以及976年(吴越臣服,就差北汉就统一了)三次北伐北汉。

毫无例外,动小弟的话 那大哥是会来干预的,宋军的三次失利都是拜辽国所赐。

赵匡胤注定无法完成统一大业,三伐北汉的大军还在北方打仗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因病去世,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的族谱

北汉的身后

太宗即位后,奋太祖之余烈,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第四次北伐北汉。

在艰难的“围城打援”(本次北伐重点是拔除太原,但难点却是打退辽国援军)之后,宋军终于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攻占太原,北汉灭亡,北宋统一全国。

500

宋太宗赵光义

赵匡胤是偏于保守的,在对待辽国这个问题上十分谨慎。

关于幽云十六州,《王文正公笔录》载太祖有一个“封椿库”,就像一个大号存钱罐,不过并不是“娶媳妇专用基金”,而是用来解决幽云十六州问题的。

赵匡胤的打算是等他存够三五百万的时候就派遣使臣出使辽国,看看那边的态度。

如果辽国表示“凡事好商量”,那他就把这笔钱当赎金,赎回幽云地区;要是那边不买账,这边反手就把这笔钱用来扩充军备,跟辽国既分胜负,也决生死。

先问服不服,不服才干。

 

···

正歌:宋太宗的两次伐辽 听哥哥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太宗和太祖不一样。直接干!赎什么赎!于是灭完北汉捎带脚就剑指幽燕。

不过打幽州就没打太原那么顺利了。前面提到过,幽云地区是防御的门户。这个防御不一定是单向的,有时候能防北的,也能防南。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六月,宋军约十万人自镇州(今河北正定县)向北推进,起先还比较顺利,宋军一度攻占涿州,兵临幽州城南。

在沙河击败幽州(幽州的中心是蓟城或蓟县,今北京中部和北部)外围的耶律奚底大军后,宋军开始围城。事实证明不是啥时候围点打援都好使,尤其是步兵围城试图打骑兵的“援”时候。

为了攻下幽州宋军也是蛮拼的,各种攻城器械、土工掘进,昼夜猛攻。从六月底一直打到七月初,但遗憾的是仍旧没能攻下。

有时候留给你表现的时间就那么短,抓住了功成名就,抓不住功败垂成。

七月癸未,辽朝援军耶律沙率部赶到,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耶律)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哥、斜较横击,大败之。”

aa 辽史  作者:脱脱   此篇内容在本纪.卷九

宋军被迫退守定州、镇州,太宗第一次伐辽失败。

 

赌上荣誉的大战:雍煕北伐

宋太宗是个不服输的人。在高梁河吃了那么大的亏,那是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的。

终于机会来了!

雄州知州贺令图向宋太宗上奏,“虏主(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宋会要辑稿》)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决定进行第二次北伐,史称“雍煕北伐”。

此次北伐,宋太宗兵分三路,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米信为西北道部署,主攻幽州;中路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主防辽国西援;西路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师,主攻代北诸郡。

500

雍熙北伐

太宗的战略意图是这样的:

东路大军压境,辽国防御重心放在这边;

西路军一路砍杀拿下代北,云州收复;

中路军防备辽国西援代北;

最后合东、中、西一举拿下幽州。

但是现实却是啪啪打脸。

起初进展还是顺利的,西路军一路收复了寰州、应州、云州、朔州,中路军也苦战克服蔚州,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只有西路和中路出风头,东路还是主力,这就有问题了。

于是东路诸将怂恿曹彬建功,这一浮躁,就坏事了。

西北路军新城会战失利,东路军于歧沟关被耶律休哥击败。孤立无援的西路军无奈只得后撤,还护送四州的百姓一起,结果是潘美指挥失当,杨业殉国,雍煕北伐宣告失败。

自此,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

 

···

副歌:辽军的南下 

报复,就得及时

其实辽主也不是毫无作为,就在高梁河大战之后,韩匡嗣等就很及时地带人报复过大宋。

辽乾亨元年(979年)九月,辽景宗为报幽州之役,以燕王韩匡嗣为统帅,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和权奚王耶律抹只率所部南征,这个阵容也算很豪华了。

 辽景宗辽景宗耶律贤(948年9月1日-982年10月13日),字贤宁,辽朝第五位皇帝(969年3月13日-982年10月13日在位),在位13年,辽世宗的次子,其母为怀节皇后萧氏。其皇后为中国民间戏曲、书籍中赫赫有名的萧太后。景宗死后,长子辽圣宗继位。

好在宋太宗不是一个顾头不顾腚的人,高梁河大败以后,料到辽国可能会打击报复,撤退以后就在北边边境做了些防御部署:崔翰、孟元韶等留屯定州,李汉琼屯镇州,崔彦进等屯关南,在辽军南下后,这些守军也汇兵北上,双方对峙于满城。

太宗可能是在高梁河大战留下了阴影,不上前线了,但还是喜欢“运筹帷幄”,可惜他并没有张良的本事。

《孙子兵法》上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没关系,将若能,君御也能胜。

赵延进就是一个能将,根据宋辽态势,建议改太宗所授八阵为二阵,崔翰从其议,使宋军可以前后接应,将兵力集中起来,最终大败韩匡嗣,取得满城战役的胜利。

 

报仇,十年不晚

986年雍煕北伐失败后,宋国损兵折将,被迫转入战略防守,而辽国则紧紧抓住了战略主动权。

占据地利的辽军其实不用像宋国那般谨慎,宋辽接壤千里,打哪都够宋国喝一壶的。不过进攻还是要分分主次的,辽军的主攻方向就是宋的河北路。

太宗自北伐失败后也是寝食难安,在北方边境做了大量部署:

第一道防御线,以白沟为前沿阵地,加固雄、霸二州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防线,西连保州;

第二道防御线,定州、高阳关东到沧州。

两道防线,有关隘、湖泊、雄镇、重兵,看似固若金汤,结果完全没用!这是一个宋辽版的“马其诺防线”。

只从结果上看,占据机动优势的辽军在河东路大平原上千里奔袭,左冲右突。君子馆之战,辽军——

“深入祁、深等州,纵兵大掠”。

aa 辽史  作者:脱脱此篇内容在本纪.卷十一

瀛洲之战,辽军自德州棣州渡河,抄掠淄、齐诸州而回;望都之战,王继忠被俘,辽国抄略北方诸州。几次大战下来,宋军主力兵团野战的能力丧失殆尽。

 

···

高潮:澶渊之盟 宋真宗的御驾亲征

数次南下之后辽国终于憋了个大招,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以倾国之力南侵。

宋真宗的族谱

看得出来辽国这次是动了真格的,萧太后亲自坐镇南京(今北京),闰九月大举南下,连败宋军于遂城,随即进驻望都,进攻瀛州,势不可挡。

由于宋军兵团野战能力的丧失,在此次辽军南下的过程中主要以固守为主,遗憾的是只做到了一半,守是守了,但是没守住。

随着辽军的深入,尤其是越过天雄军之后,宋国这边朝廷上完全乱了。

有主张迁都逃跑的,比如陈尧叟、王钦若;有主张御驾亲征的,比如寇准。

寇准也是倒霉,刚当上宰相没俩月就遇上这破事。不过寇准不幸 国家幸,有他当宰相也算挽救了赵宋危局。

在晓以利害、一再坚持下,寇准的意见居然获得采纳,在毕士安等人的支持下,寇准随同宋真宗御驾亲征,直趋宋辽对峙的前线——澶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清丰、范县及山东省莘县部分地区)。

 

澶渊之盟

宋真宗御驾抵达澶州后,登城北望,宋军士气大振。寇准也得以实施其积极防御的战略计划。

宋军虽再难野战,但河北路许多城市还在宋军坚守之中,严重威胁着辽军的后方;天雄军在前线固守(这次做到固了),澶州这边还有皇帝大军。

此时的辽军有些骑虎难下,前有大军,后有强敌,进退维谷。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态势上尴尬之时,辽国统兵大将萧挞凛于两军阵前被击毙。

许是这位将军太嘚瑟了被宋军重点照顾了一下,宋  威虎军头  张瑰以三弓床弩 射大箭 击中其要害。

历史又一次教育世人:别太嘚瑟,没什么用(语出《大笑江湖》)。

萧挞凛一死萧太后也动摇了,外加被俘的王继忠倡议和谈,萧太后也心动了,宋真宗当然求之不得,马上派曹利用谈判,表示“百万以下皆可”。

但是二把手寇准又拉住曹利用说了一句:超过三十万就弄死你——

“(寇)准召利用至握次与语曰:虽然有敕旨,汝往所许毋得过三十万,过则勿见准,准将斩汝。——《涑水记闻》”。

查看澶渊之盟中的宋辽关

500

澶渊之盟中的宋辽关系

很难想像曹利用在辽国那边是怎么讨价还价的,但是他成功了:宋辽罢兵,约为兄弟之邦,以白沟河为界,代价是每年宋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是为“澶渊之盟”。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正式定约如下:

一、宋辽结为兄弟之邦,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是弟。

二、宋朝每年给辽国10万两白银和20万绢帛,称“岁币”。

三、双方维持旧疆,和平共处,不动兵戈。

500

当时的各国范围及澶州位置示意

···

尾奏:岁币下的和平

 

自宋太宗第一次进攻幽州至此,宋辽之间的战争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二十五年。

双方虽然互有胜负,但基本上都是在各自消耗,最痛苦的莫过于幽云地区以及河北路的百姓。

虽然就内容来看对宋朝算是“城下之盟”,且因盟约而导致夺取幽云的战略目标再难实现。

但从客观上,澶渊之盟也在宋辽之间维持了一个长期和平局面,文化上增强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经济上也有利于汉、契丹诸族的发展,特别是长时期的和平和安定,使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此前未有的新高峰。

 

后人评述

  直到今天,对条约的争议依然存在,但有两点是绝大部分人的共识:

第一,合约带来了近百年的宋辽和平(正面意义)。

稳定的社会环境让宋朝经济文化发展得十分繁荣,以至于我们能看到《清明上河图》中热闹非凡的场景。

第二,宋朝习惯了避战求和的对外政策(负面意义)。

自此之后,宋朝总想着花钱换取和平,后面的庆历和议、海上之盟、绍兴和议等等,无不是用钱来购买和平。

500

苟和与主和的辩证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向北方游牧渔猎族群 花钱购买和平的事 屡见不鲜,但那些皇帝都是先忍辱负重,积蓄力量,最后再消灭北方强敌。

比如,汉高祖刘邦在白登被匈奴围困,皇后吕雉为了救丈夫,甚至说出了愿意侍奉匈奴单于的话。汉朝人牢牢记住了这次耻辱,这才有了后来汉武帝一举打残匈奴的壮举。

唐太宗李世民在渭水向突厥示弱,然后等国内统一平定之后,命人统兵十万,大败了西突厥。

与汉唐相比,宋朝皇帝们太记得和谈的好处了,却忘了“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也就是为什么,两宋时期,宋朝的军队屡战屡败。

500

濮阳博物馆的“澶渊之盟”蜡像

人们对和平局势与软弱求和政策的影响争议不大,更多的争议在于合约是否耻辱

第一,这是不是城下之盟?

这个合约是在宋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和春秋时的城下之盟完全不一样,那是楚国大败绞国(一说宋国)后,逼迫订立的屈辱条约,而宋辽是双方都有意停战。

第二,宋朝领土没有实际损失。

两国的领土问题有点复杂,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石敬瑭送给契丹的,当时还没有宋朝。

宋朝建立后,作为王朝正统,它想要收复十六州,虽然没有成功,还是收回了南部。

第三,岁币本身对北宋财政来说不多。

很多历史学家考证过,澶渊之盟的岁币只是宋朝财政的一小部分。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为了找回面子,去泰山封禅、宣布自己是上承天命,一次就花费了八百多万贯铜钱,按照王文成 考证的银价,大约是八百万两白银,相当于给辽朝八十年的岁币。

谁都看得出来,这是跟蛮夷和谈后,宋真宗自我安慰的面子工程,这严重拉低了封禅档次,之后再也没有皇帝去封禅泰山了。

500

   条约中的领土和财政问题,没有造成宋朝的巨大损失,而约为兄弟也是相对平等的关系,宋朝因何耻辱?

直接来看,是因为辽国又增加岁币,还想变成上贡的名义,让大宋 面子 里子都很不爽。

但是根本的原因,则是宋朝这一中原王朝角色的颠覆。

自周代就开始,中原王朝以教化四方为己任,并没有平等交往一说。《左传》里就把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之为夷狄,甚至还说他们是禽兽,具有豺狼的秉性。所以中原王朝建立的外交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是四方主人的心态。

但是辽宋势均力敌,导致中国有两个中心,澶渊之盟让宋朝承认辽国君主同样是皇帝,天下竟然有两个主人!

历代评价

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黄仁宇

澶渊之役,寇准欲邀契丹称臣,且献幽、蓟地,曰:‘如此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戎且生心矣。’真宗不从,及女真取燕山,遂成靖康之祸。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

参考资料: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漆侠《宋辽战争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