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2年那场中印边界之战(三)

 时拾史事 2020-06-12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开挂的印度/周五更新/杨清筠(撰文)|

书接上文:1962年那场中印边界之战(二)
上回故事我们说到,印方尼赫鲁认准王牌"国际标准"和舆论支持,一再催促中方立刻按照国际协定的结果解决,而中方则一口咬定中印边界存在的争议需要慢慢谈判解决,所谓国际协定是中方根本不曾承认过的。就这样,尼赫鲁和周恩来几次通信都没有达成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双方都对对方"油盐不进"感到恼火。于是50年代后,印度便按照其认定的"国际标准"开始在边界进行活动,甚至逐渐将足迹踏上了争议地带之外的土地上,彼时的中国建国不久,经济水平、国际形势都不稳定,尤其是东南一带,北京时刻警惕着台湾方面的动向,对印度在西南的动作无暇顾及。因而,尼赫鲁一面认定印方对边界的要求是符合国际协定的合理安排,一面也看到中国前后受夹击的尴尬境地,相信中共不会贸然下令对印度动武。到了1960年前后,中方几次提出的谈判要求被尼赫鲁拒绝,为表诚意还主动退避停火以期和平解决,这更让尼赫鲁坚定了"中方不会动武"的信念,对印军下达了"前进政策",一时间印军用力过猛,连续超出印度口称的"麦克马洪线"以外,而即便如此,北京看起来依然是风平浪静。

尼赫鲁,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可事实上,虽然目前事态是按照尼赫鲁期待的发展的,但中印两方对此事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一边觉得“先礼后兵”,一边觉得“你怕了,你怂了”。尼赫鲁所习惯的英国式道德绑架理念只在印度有效果,英国曾是世界老大,张口就称国际惯例那是因为惯例大都是他们造的,但印度呢,被世界老大统治过不代表你就是世界老二,想要完美继承英国的游戏规则怕是没那么容易;英国绅士要面子重视舆论,所以在印度甘地这样苦情自虐的非暴力抗议法才能屡屡奏效,换一片地方必然水土不服。可北京的退让并不是尼赫鲁以为的那种退让,至少不完全是,毛泽东作为一个比较坚定的"唯实力论"者,与尼赫鲁的非暴力思想完全相反,他更认可武装暴力在纷争中的说服力。毛泽东主要考虑的是,中国不想在东南骚动不已的节骨眼上再树敌,而对尼赫鲁那一套国际道德舆论支持基本没在怕的,只要他认定中国可以在不过分分神的情况下给印度一番敲打,那中国自然还是非常乐意去做的。
所以,发生在1962年第一阶段的交火就是如此。62年夏天,中共对台湾成功实施威慑,算是暂时平稳了东南最要紧的局势,而尼赫鲁正踌躇满志地对西南的印军下达"前进"的命令,似乎并没有感到北京的目光已经从东南转移到了西南。9月,北京再次对新德里发出警告,并告知撤退的最后期限,但印度依然没有理睬,也许是坚信这次和之前每一次的"强烈谴责"都一样,中共没有对印度真正出手的打算——或者说勇气。到了10月,尼赫鲁授权印度国防部长制定了在中印边境的作战计划,宣称要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战死(按照中印两国的人口基数,这个想法很危险啊),可实际上印方的实战水平大概更多停留在口头的自负上。
1962年中印之战
与此同时,中国中央军委也已经在认真考虑对印度实施军事打击的事情了,在威慑台湾之前,印度的骚动一直被视为次要矛盾,而台湾暂时平息之后,敲打印度就提到日程上来,关于双方交火可能发生的"巡逻与反巡逻斗争"、一两个营规模、一个旅左右规模、两个旅以上规模的四种可能性对战都作出了相应准备。毛泽东特意问张国华,若与印度交火胜算几何,张国华表示,印度军队的实战经验远逊于我方,我方一是刚刚经历过战争,二是长期驻扎高山地带,并且,尼赫鲁可能比较笃定中国不会开战,那么我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更有优势。1962年10月,中印第一阶段的战事突然打响,印军在东段的第一个据点在两小时内便被拔掉,随后西段的战役也接踵而至,时间不过一个多星期,印方便节节败退,零散在中印边界的据点被像拔汽水瓶一样一个个被拔掉了,就连张国华都忍不住感到惊奇,这场战争要比他想象得还要好打。
不过中方的攻击之光并没有持续闪耀,很快中国军队就在中央的命令之下停火,第一阶段的战争宣告结束。虽然士兵们打得正火热,对停战的命令并不理解,但是"只要告诉他们这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他们便会立即听从指挥。
1962年中印之战
对于中国中央军委来说,收拾印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让以印度为首的蠢蠢欲动势力加以忌惮,至少不再把中国误当成可以宰割的肥肉。经过十天短暂的交战,中国认为已经起到了应有的警示作用,印度只要知趣一点应该就会老实了。紧接着,中方便提出了三项和平建议:再次强调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境问题,双方需同时后撤军队,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共同协商。可是尼赫鲁拒绝了,他认为印度在战场上的失利只是没有准备好的"意外",于是一面在国内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为中印边境之战全力部署,一面在国外积极寻求援助,毕竟当时国际上有不少国家都看新中国挺不顺眼,看样子是要扩大战局、举全国之力和中国决一死战。短短半个月,印度就已集结了5万余兵力开往中印边境,再加上国际力量支持,中印之间的战争局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紧绷了起来。
现在这场战争可能已经不是中印之间的摩擦这么简单了,如果国外势力参与进来,可能会让中方处于劣势。但是,国际关注反过来讲也是好事,中方在此战中胜利,威慑的将不仅仅是印度,还有其背后与中国为敌的一系列国家(首先比如美国),给各国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中共对于领土主权的坚定维护之心,西藏如此,台湾亦如此——后来事实证明,美国确实"如中国所愿"接收到了这个信号。
印度军人
1962年11月,经过重新动员和部署后的印度军队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颇为有信心的印度依然认为新开一局问题不大。中国军队立即反击,战争再次打响,这一次中国军队反击力度很大,直接从东西两端发起,仅仅3天就将印度击打得节节败退,占领了从喜马拉雅山到雅鲁藏布江之间广大的地区,歼灭印军甚重,战局很快就见了分晓,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后备补给,印军都处于下风,尼赫鲁感到有些焦急,迅速向英美发起求援,但是还未能英美有什么实质性的反应,中国就很令人意外地宣布停火了,中方将军队主动撤回1959年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时间正是1962年11月22日,这前后还不到一个月。
和第一阶段战争结束时一样,中国再次简单地反问印度:"打么?还打么?"如果不打了,那就和平谈判吧。尼赫鲁气得火冒三丈,可也不得不面对战争结果,他嘴上虽然仍在叫嚷着中国侵略印度,但身体上却最终放弃了前进政策,这至少让中印边境有了一个暂时稳定的局面,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好事情。
印度军人
中方没有乘胜追击,在剧情上似乎不是很爽,然而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应该是最优的选择。适时的敲打让印度有所顾忌即可,没有必要逞一时之快让自己再入险境。
关于中国在1962年主动撤军的考虑,近年开放的各国外交档案可以告诉我们更多内幕——欲知究竟如何,我们下回再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