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如风】黄钟大吕~度量衡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0-06-13

黄钟之说由来久远。《吕氏春秋·古乐》中就相有个伶伦制律的故事。


  相传黄帝要制定乐律,即制定乐音的音高标准。乐官伶伦就到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在解谷找到了一些竹子,制成了12枚三孔短笛,名叫龠yuè(古代乐器,形状像笛。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ě))。他又在昆仑山下听凤凰的鸣叫,校正龠音。那12枚短笛,有6枚与雄鸣相应,称“六律”,也叫“阳律”;另6枚与雌鸣相和,称“六吕”,也叫“阴律”。合称之又叫“律吕“或“十二律”。据说从此神州大地上才有了乐律。律吕各有专名。六律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是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其中“黄钟”为律吕之首,即标准音高。

  “黄钟”既然是音乐上的事,又同度量衡有什么关系?据中国最古老的度量衡专著《汉书·律历志》说:度量衡就是从那能吹奏出黄钟乐音的短笛起源的;那短笛的长度,即度制的起源,那短笛的容积,即量制的起源;那短笛所容谷物的重量,即衡制的起源。


  度量衡制,肇于黄帝,成于汉世,源于黄钟。这就是由来以久的“黄钟说”的基本论点。


  自黄钟说问世以来,大约有2000余年,它一直是中国度量衡起源的权威性学说,至今未见有人提岀疑问。

  


  在世界度量衡史上,它的起源亦有各种学说。可是,将它的起源与乐律关系联系起来,却只有东方。可以说,黄钟说独具中国文化特色。


  这里还着重说一下,考古学家1987年宣布,他们发现了一批古老的七孔骨笛,经测音,已具有五声音阶,也符合七声音阶。它们是在中原舞阳县贾湖遗址上出土的,故被称为“贾湖骨笛”,也称“舞阳骨笛”。


  我们知道,管内发音,和管长、管径、音孔的距离有关。当音长、管径确定后,音孔的距离则是发出音阶正确与否的关键。音孔的距离与发音的高低有一定的数理规律。这个规律就叫律制。制作管乐者,不掌握律制是制不出合格的乐器的。制作时,也必定有度量的方法。这种方法中原的贾湖先民已经掌握,否则,他们制不出那既符合五声音阶又符合七声音阶的骨笛。贾湖先民生活的年代,比黄帝和伶伦的时代还要早几千年,距今有8000年了,它也表明,中国度量衡与乐律的历史一样,都是相当古老的。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