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往事——千年古渡孝子岩

 wawezz 2020-06-13

千年古渡孝子岩

最近,宜昌江南十里红村一处沙滩,突然在网络上就火了起来,成为了目前宜昌城区最炙手可热的网红景点。炎炎的夏日,人们纷纷带着家人朋友去此地打卡游玩,享受这晴空万里与碧水金滩,并戏称该地为“宜昌的马尔代夫”。这不仅表现出疫情解封后人们渴望释放内心的压抑,也体现了内陆居民对大海沙滩的无限向往。

网红沙滩 人气满满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历史上这片沙滩周围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风水极佳的宝地。与沙滩一河之隔的那个看上去不怎么高的山头就是孝子岩,而与孝子岩相连的山叫“观音岩”。这观音岩非常神奇,其岩壁上有自然形成的青龙白虎图像,青龙白虎两只神兽在岩壁上左右相对好似守护着什么,形态甚是生动。观音岩上的“左青龙右白虎”再加上一旁的孝子岩,就形成了“孝子观音,虎啸龙吟”的神奇风水格局。(所以,那些敢在旁边建楼的开发商们,面对这种神仙风水,就问你们怕不怕!)

沙滩周边风水极佳,“孝子观音,虎啸龙吟”的风水宝地,一般人根本镇不住啊。

将孝子岩与沙滩隔开的小河是卷桥河,古时也称姜诗溪,这条河流穿过了点军大小乡镇最终在孝子岩渡口汇入长江,河水与江水在此交汇碰撞并在此周围形成回水(带孩子来玩的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孝子岩处的回水暗流十分危险,沙滩虽美,但生命更宝贵!),因此孝子岩周边水域的富氧环境引来很多鱼。正是卷桥河所带来的这种福泽使得十里红村在古时就是一个渔村,很多村民家里祖辈几代人都是在此以打鱼为生的渔民。现在这里也依然吸引了很多钓鱼爱好者在此垂钓。

1871年拍摄的渔村与现在变成为人们玩水嬉戏的网红沙滩,时隔149年

1905年拍摄的十里红村渔民与渔船,小朋友正在开心的逗着渔民训练的“捕鱼小能手”水獭

再来说孝子岩,它有历史、有典故、有文化,有情怀,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它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与关注,这次突然的火爆网络可能是苍天对其它所眷顾,不愿让其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吧。

1871年拍摄的孝子岩与现在的孝子岩,只是少了渔船,远处高楼林立

百善孝为先。孝子岩的来历源于一位名叫姜诗的孝子的传说。姜孝子的故事版本有很多,而流传最多的一版则是在东汉时期,四川广汉人姜诗携妻带母流寓至此(孝子岩),便决定在此安居。姜诗与妻庞氏对母亲都非常孝顺。姜诗每天打鱼供老母食用。不料一天姜诗下河挑水不幸溺亡,其妻庞氏强忍悲痛,为了使婆婆不伤心难过,假称姜诗外出做工,生计的重担落在其羸弱的肩上。她的浩然孝心感动天地,不久,其住处旁突然涌出一股甘甜的山泉,泉水内每日都有一对鲤鱼跃出,从此庞氏省去了捉鱼之苦,这就是二十四孝中“涌泉跃鲤”的故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姜孝子夫妇便将这里命名为孝子岩,并在孝子岩边的山坡上修建了姜孝祠(也称甘泉寺),旁边的小河也被称之为姜诗溪。

古时姜孝祠墙壁刻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相传为诸葛亮带兵途经宜昌时手书,即“武侯遗笔”,后来不知何时起,“忠孝廉节”四字却出现在了距离姜孝祠百余步之远的孝子岩崖壁之上,因此清代有学者还专门为此撰文考证该字是否真的出自“武侯遗笔”,虽然最后得出了“其非亮所书可知……疑非旧志所载原刻……”的否定结论,但是并不影响孝子岩、姜孝祠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

   在宋代,孝子岩和姜孝祠(甘泉寺)便成为古夷陵的名胜,吸引着众多游人慕名前来凭吊,并赋诗赞颂。最为著名的有欧阳修、苏轼和陆游三大文豪,均留下游览孝子岩、甘泉寺的诗文(欧阳修写有《和丁宝臣游甘泉寺》、苏轼写有《题峡州甘泉寺》、陆游先在《入蜀记》中对其泛舟游玩孝子岩一带所见所闻做了记载,时隔八年故地重游又写《峡州甘泉寺》)。到了近代孝子岩依旧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例如1884年,浙江钱塘人陆维祺等人来宜昌游览三游洞,题“鬲凡”二字作摩崖石刻,随后又在孝子岩游览并留诗刻一绝。

拍摄于1890年左右,在孝子岩下拍照留影的游人

姜孝祠是什么样子的?一张拍摄于1894年的老照片或许可以解答我们的疑问。照片中,一条小路贯穿左右,这条路就是现在的古渡路,路边靠山坡有几处茅草屋和一个砖瓦房,而在山坡之上矗立着一大片青瓦白墙的建筑,在其墙壁上写有“姜孝祠”三个大字,这便是姜孝祠。

拍摄于1894年的姜孝祠

小路上的那幢小瓦房,与旁边的茅草屋相比起来有些格格不入,笔者通过技术手段将照片放大,惊奇的发现其门头上竟写着“芦林古渡”,虽有老师认为这是安安庙,但笔者查阅各种资料也没弄清这建筑的来历,所以不敢妄下结论,暂且称其为小瓦房吧。小瓦房门口还聚着几个人貌似在低头商量着什么,瓦房边还有几个力夫扛着麻袋,正艰难的往坡上走,似乎是在往姜孝祠搬运生活物资,因为爬上这个坡就是姜孝祠的庙门。沧海桑田,这照片百十年后的今天,姜孝祠早已不见了踪影,瓦屋茅草房也化为了历史的尘埃,唯有孝子岩依旧矗立在江边,默默地为过往的人们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门头写有“芦林古渡”的小瓦房(双击放大)

庙坡、庙门、以及写有“姜孝祠”的墙壁(双击放大)

照片里面还有个奇怪的景象,就是几乎所有的树都是“大头树”或者“光杆树“,那些树除了树冠上有点枝叶,其余的部位都光杆子,自然情况下树木是很难长成这样的。原因我觉得这应该与当地人们砍柴有关。史料记载,孝子岩渡口在古时是宜昌柴火的集散地之一,当时的宜昌城居住了几万人口,生活上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当时连煤碳都少见,更别说天然气了,人们烧水做饭洗衣洗澡全靠烧柴火,所以对柴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有人便以此为营生,成为职业樵夫,在江南砍柴,然后把砍好的柴火运至孝子岩渡口并按品相分类码好晒干,最后再通过渡船将这些柴火运到城区售卖。

当时人们并没有什么环保意识。那些野生没人看管的树,基本上就被人砍光了枝叶,只有实在是爬不上去砍不着的则树冠还残留着一些枝叶,而那些有人看管的家树则没人敢下手,例如姜孝祠两边的那几颗高大且对称种植的柏树,其余的树都光秃秃的几乎都遭到了毒手,唯独这几颗柏树却像两名卫士立在祠旁安然无恙,可见是它门并非野生而是姜孝祠的庙产,若随意砍伐估计要吃官司,所以没有一个樵夫敢动这几颗树。

人们把砍好的柴火搬至孝子岩晒干,还可以看到防止雨淋的竹席

孝子岩渡口是咱宜昌人沿用了一千多年的古渡口,相传孝子岩岩壁上刻有”芦林古渡”四个大字,可惜由于时间久远再加上岩壁每天遭受日晒风吹,上面的字迹早已风化的无影无踪不留一点痕迹了。但当年这里的水上交通确实十分繁忙,不仅有官方的设置各种的官船,还有民间捐资设立的“义渡”以及私人往返于两岸的划子等各类船只,志书记载1875年(光绪元年 )4月宜昌府设立义渡,由士绅黄嘉德等捐设,共造义渡共6只,其中4只由孝子岩至镇川门,2只由孝子岩至西坝黄陵庙嘴。笔者找来一张大约拍摄于1890的孝子岩照片,只见照片中数不尽的大小船只或游弋于江面,或扬帆待航,或靠于岸边,场景甚是壮观,而这种壮观是今天的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

摄于1890年左右 在观音岩拍摄孝子岩渡口周边之景象,船只往来繁忙,景象壮观

如今在观音岩同角度拍摄,当年的景象已然不再

而最最壮观的还要数每年端午在孝子岩举办的龙舟比赛。孝子岩还是宜昌每年举行龙舟比赛的终点。龙舟比赛的起点为一般西坝川主宫或者镇川门前的镇江阁,终点为孝子岩。龙舟必须到达终点孝子岩预定的水域范围方为赢得比赛,如果被水流冲走或超出了终点水域即为出局。

每年到端午节龙舟比赛的那几天,观赛者人山人海,两岸热闹非凡。由于龙舟比赛大多是在下午进行,所以在南岸观看比赛的人们都要忍受太阳的暴晒,有些人为了躲避日晒便聚集到终点孝子岩附近观赛,这样既可借岩遮阴,又可看到龙舟在终点夺标的精彩瞬间。有些绅商老板、达官贵人则携家带口,带上菜肴、酒水、鞭炮,包一条船在江上观看比赛,“游弋江面,泊于江南,形成数十只的观阵船队,为大赛助兴,更为自己资助的龙舟队助威”。

1907年6月端午龙舟赛,船只纷纷靠岸让道,漫山遍野都是观看比赛的人

孝子岩下不仅是宜昌历经千年的渡口,这里还是古蜀道的起点,从这里可以走陆路通往恩施巴东直至川蜀。1898年(戊戌年)东湖叶炳勋应公务需要走陆路去野三关,其渡江而登,在孝子岩姜孝祠小憩,僧人递给他茶,饮之甚甘,他异而问之,僧人便给他讲了“涌泉跃鲤”的故事,并说是用的甘泉井的泉水煮茶,味更美于江水。于是叶便让僧人带领去看此井,只见有泉水从崖隙滴出,涓涓不绝,清冽异常,但是汇集泉水的泉井已经淤塞荒废多年,他看到如此古迹没有得到保护即将湮灭,心中感叹万千。

1902年(光绪28年)成为宜昌府东湖知县的叶炳勋主持疏浚甘泉井,其“择日鸠工疏浚,甃(zhòu)以石栏,只为饮水思源,以迪后进”。看来有位关心文化事业的地方官还是很好很幸福的。

1860年《峡江图考》中可以看到孝子岩旁边的姜孝祠,以及标注“此处旱道通施南“。

民国时期,姜孝祠侧面照片

庙门门楹上写着:“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凡忠臣孝子享祀春秋“,门头则写着”鲤泉胜迹“

时间到了民国初年,我们偶然从一队来中国游览的日本人相册中再次发现了姜孝祠的身影。从照片上看,姜孝祠与清末1895年的照片中建筑格局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周边的树木也更繁盛了,甚至庙前的那几颗柏树都还健在。唯独改变了的推测可能只是将庙门改了方向,原来的庙门是正对卷桥河的,而这照片里面原来建庙门的地方已经搭建了棚子。另一张照片显示新的庙门门楹上写着:“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凡忠臣孝子享祀春秋“,门头则写着”鲤泉胜迹“。这两张新照片让我们对姜孝祠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是以后复建姜孝祠的重要参考资料。

1894年的姜孝祠与民国初期照片对比,A墙与B墙仍在,建筑上并无太大变化,只是原先庙门处搭建了棚子,因此推测姜孝祠此时改了庙门方位。

1935年,英国水兵拍摄的孝子岩

1936年11月《柯达》杂志,刊登的安安庙的浩然亭,可见当时甘泉井上已经修建了小亭子,人们对甘泉井的保护更进了一步。(李增辉扫描提供)

1940年6月,宜昌沦陷之后,由于孝子岩既是渡口又能陆路通往巴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鬼子对此地也是极其重视,他们在十里红白雀寺驻扎军队,并在孝子岩附近来回施放气艇进行密集的侦查活动。而姜孝祠之后也在中日双方的战斗中不幸毁于战火,从此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

   笔者拍摄于2015年4月,此时至喜大桥即将建成,孝子岩默默矗立江边,“渡船18号”载着乘客像一位老者缓缓驶向镇江阁,完成其最后的使命。

2015年,至喜大桥建好通车后,孝子岩至镇江阁渡口和大南门至十里红渡口随即被取消,那些往返于南北两岸数十年之久的渡船也悉数被拍卖。自此,,宜昌有1500多年的渡船史画上了句号。这历经千年的孝子岩古渡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的十里红和孝子岩周边都已经开始大规模拆迁,貌似孝子岩也要开发成文化园。然而听闻孝子岩即将被开发的消息,笔者其实也不知该是喜是忧,因为在宜昌,一手好的文化牌被打的稀烂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们玩死了解放路,整残了二马路,坑瘸了墨池书院。这种一切为利益开道、为金钱铺路的发展理念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在物质充裕的今天,人们精神世界更需要的则是优秀历史文化甘霖的滋养和浸润。所以对待这些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类遗迹,可以不奢求你们去开发保护,但请一定不要去破坏。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最后附上一副自己手绘的往返于孝子岩与镇江阁渡口的第18号渡船。希望咱们的子孙后代能永远拥有这片碧水蓝天,同时也希望宜昌的明天更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