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决书法“行气”问题的7大妙招(图文并茂)

 苯墨子社 2020-06-13

“行气”念作(háng·qì),是指书法作品中,一行字需一气贯之,即在一行字当中,存在着一条乍看看不见、但实际确实存在的内在联系线,使得这一行中字与字间产生了某种紧密的、神秘的内在联系,从而避免了各自为政和支零破碎。这种联系或明或暗,需要学书者用心体察,掌握规律与套路,并活学活用。

《快雪时晴帖》

在行书的临摹和创作活动中,笔者感到有很多问题需要研习,尤其对行气的要领作了反复的理性思考,以为“行气”的优劣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因此,我认为在处理“行气”时有必要把握好以下一些问题:

王铎《宿江上作诗轴》轴

字间的笔画要连贯流畅

行书中单字的间架结构是靠笔画组成的,行笔的流畅直接影响着“行气”和字的神韵。怎样才能流畅呢?在实际练习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绞使转之难度,如果能畅快地在使转中起伏,在起伏中变化,那么行笔流畅的问题就解决了。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杨凝式

再者,笔画之间要相互映带,处理好上笔与下笔的照应,做到笔笔有交待,处处有呼应;或几笔萦连成一笔,或笔断意连;或符号代入,使笔锋、副毫和水墨融为一体,充满筋骨血肉之感,把单字写活,为“行气”的形成作好铺垫,奠定基础。

字外的相互呼应

所谓字外相互呼应,我的体会是邻字之间要有顾盼关系,不能把每一个字都孤立起来,谁也不管谁。笔势要有从上至下连贯行走的态势,前后左右合理避让,有时是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同样的字要有几种写法;有时是字意的呼应,即不同的字表达相近的意思;

傅山《行草书寄龚鼎孳七言诗翰》

有时是笔画的呼应,就是上一字的收笔映带下一字的起笔,可以实连,也可以虚连;实连时可以两三个字成为一体,虚连时则笔画断开,而意向呼应。一般主笔要用实笔,要实连;而映带要用游丝、飞白、细笔,这是虚连。这种上下左右的字外呼应,能使“行气”连贯,从而血脉流畅,浑然一体,生动活泼。

字形收放得法

字形的收与放是行书的重要特征,它反映着“行气”的动势。我觉得作为单字而言,收要收的住,放要放得开 。有的是内收外放,有的则是内放外收;

王铎《香山寺作五律诗轴》

有的是上放下收,有的则是上收下放;有的是左收右放,有的则是左放右收。如此种种,只有收放得法,才能使“行气”形成逆能紧、拓能开、擒能定、纵能安的艺术效果。

字径大小相济

在一篇作品中,第一个字的大小决定其它字的大小,此乃首字领篇之要义。但在研究“行气”时,不能简单套用,切忌把首字领篇误用为首字领行,否则,就会导致谋篇布局上重下轻、天大地小的弊病。

傅山《行草足梦中句七言诗》轴 

在一行字中,每个字都要有大小之别,有的是呈 “大小大小”之形,有的是呈“大大小小”之形,有的可以一大几小,有的也可以一小几大。这种大与小的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样的一行字,可以有多种处理。但一般来说,笔画多的要大,笔画少的要小,要特别强调的可大,可弱化处理的则小,这样“行气”就有一种轻松明快起伏跳跃之感,充分展示律动的生命活力。

字距疏密有度

从章法上讲,行书要求竖有行而横无列。这就说明行书每行的字距是不相等的,各行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错位形成壁折之势。这就是“行气”疏密的基本要求。行书的字距就不能像正书那样整齐的纵行横列,又不能像草书那样过分夸张。

黄庭坚《糟姜帖》

一般来说,字距小于行距,在同一行里,各字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有时也可以适度拉开,但以不断气为宜。当然字距的疏密程度不能孤立地处理,更不能随心所欲,要与字形的状态和字径的大小乃至书法环境变化结合起来把握,以形成一种“行气”流的冲击感。

字势要欹正得当

大凡“五体书”都有一个欹正的问题,而行书的“行气”对字势的欹正关系更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体悟到“行气”是由单字与单字之间构成的,所以“行气”的欹正之势取决于字势之态。有的字左欹右正,有的左正右欹;有的上正下欹,有的上欹下正。

 苏轼《邂逅帖》

有的字把欹正要求用方圆的形式加以处理,如内圆外方,内方外圆;上圆下方,上方下圆;左圆右方,左方右圆等取势都是适用行书的“行气”要求的。关键是要取势得当,该欹则欹,该正则正,该圆则圆,该方则方,有时可能是某一笔画的欹正,有时可能是某一部分的欹正,有时也可能是某个字的欹正,这就需要书家的匠心独具,别出心裁。

字轴贯通到底

由于欹正和错落的要求,弄不好,往往会使字轴偏离字行的中心线,这样就会破坏行气,使行列不分,章法混乱。

《祭侄文稿》

我认为,不管字如何欹正错落,大小变化,其字的轴心都要始终保持在一条中心线上,力求上下贯通,体现一气呵成之感,这样的“行气”才会生动有力。

字的墨色要层次分明

字的深浅是靠墨色的浓淡润燥来实现的:浓者燥之,淡者润之。我觉得调墨是形成墨色浓淡的基本条件。而用墨则是创造燥润艺术层次的重要手段,所以调好墨色只是满足了书法作品基本层面的要求,如何在这个层面上以燥取险或以润取妍,创造艺术层次的立体视觉,这是对书家用墨技法的实际检验。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轴》

要产生这种效果,必须在控墨上动脑筋。我的体会是蘸一次墨写完六七个字左右,笔上的墨就会由浓变淡,再由淡变涩,乃至枯笔,这时再蘸墨继续书写,而且各行的蘸墨时机自然错开,于是就出现墨色浓淡燥润的层次变化,形成由平面简单到立体动感的艺术升华。

下面以米芾、王铎、怀素、黄庭坚部分帖为例,图片依然来自我给学生群上课时在字帖上的标记和写画,有些粗放,您多担待,能看懂就好。

1、直线贯气

米芾《晋纸帖》右边第一行

米芾《面谕帖》的三四五六行

每行的轴线是一条直线,很像一根钎子穿了一串糖葫芦,有木有?

但要注意,每个糖葫芦一定要有大有小,千万不可以写大小一样,不然就不是老司机哦。

2、连绵贯气

米芾《张季明帖》第三行(气力复何如也)

米芾《临沂使君帖》后两行

一根线连绵到底,这根线势不可挡,自然造就出连绵不断的行气。一股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说的就是它。

3、曲线贯气

米芾《晋纸帖》的第4、9行

米芾《丹阳帖》

这些行气都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曲线总是比直线美,并带来动感。大幅度的行气摆动,王铎大厨从米芾老司机这里偷学的最好。

王铎《忆过中条山轴》 每行的行气,已经是手持彩练当空舞了,那是相当牛B。

4、段落贯气

米芾《张季明帖》第4行(行相间、长史、世间第)

米芾《岳麓诗帖》第3行

把一行字分成好几个段落,分几段贯气,中间有明显的停顿节奏,如同游泳时,边游边从水中探出头来喘口气,对,这个就叫“换气”。

一直不换气容易呛水,你懂得。

5、平行贯气

米芾《面谕帖》的第1行

米芾《张季明帖》第5行(一帖也其次贺八帖)

注意,在这几个行中,我画出了每个字的单字轴线,但他们并不能直接连在一起,而是一些相对平行的斜线。因为都是大概平行的,有一定的秩序感,这也可算是一种贯气的方法。

这个套路,米芾早期作品常用,但晚年手札作品已经废弃不用,为何?

老司机都知道,一行字全这样做,容易显得散。

6、贯气中的突然错位

米芾《晋纸帖》的第7行 飒字突然向左边挪了个座位,真淘气

米芾《贺铸帖》的第8行 示字突然向左边换了个座位,真淘气,不怕老师打你小屁屁?

错位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同样不能在一篇字中频繁使用,偶一为之显得灵动,经常错位不行。

因为容易扭着腰。

7、空间贯气

怀素《自叙帖》

黄庭坚《诸上座帖》

在这里,每行字已经完全摆脱了“行”的基本区域限制,不再以上下字的秩序感联系形成行气,而是完全靠空间的摆布、堆砌、挤压形成内在关系,空间在这里成为一个主导因素。如果说上面那些贯气的方法,更多来源与书法中的时间因素,那这个方法就是由书法中的空间因素来主导,所以我把这叫做空间贯气。

版权归原作者,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若喜欢,点亮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