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引领 | 李宇韬:​数字时代,教师能力提升的四个维度

 止观观止 2020-06-13

作者:李宇韬 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学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兼职导师,人教数字教材培训专家。

每位中小学教师都在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卓越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卓越教师应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浓烈的职业情感,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深厚的教学底蕴,宽厚的学科基础与高超的授课技艺,并善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型教师。也应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先锋和领头人。数字时代,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提升教学能力,不断超越自我达至卓越?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维度思考和提升。

一、积累深厚的学科教学知识功底

每个人无论充当何种社会角色,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教师需掌握的学科知识并非限于正确的事实、概念、理论和过程,还包括所教学科的性质、结构和认识论,及其在文化和社会中的意义。我认为,要成为一位卓越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知识能力是基础。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思想决定行为”,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提升教师能力的第一要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在信息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提出的教育目标。数字化时代,教师更应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卓越教师作为一线教师领头人,需要理解不断发展深化的育人目标,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学科课程目标,从而实现学科所承担的育人价值。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近几十年体现教学理念的几个重要概念: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学科为本培养具有扎实双基的人才是当时国家发展的基本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对人才能力的界定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提出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素质教育”,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关注知识技能,还须重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因此在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三维目标”;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从教育结果层面对教育提出人才培养的进一步需求——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的提法是对前面提法的继承与发展: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整合的结果;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深化为能力,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为品格。史宁中教授指出,用信息技术改造教学,终将实现为学生增长智慧赋能的教育。

卓越教师要担负起理解新理念、新要求,并勇于在数字化教学中践行这些新理念。

(二)深刻理解学科内容知识

教师帮助学生有效迁移知识,前提是所教知识是有联系的、学生能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学科内容知识。教师深刻理解学科内容知识有3个标准:一是正确性;二是意义;三是联系度。正确性指教师对所教概念、原理、命题等进行准确表述,同时提供丰富的表征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意义层面的理解指触及知识本质的深刻认识,表现为对内容理解达到一定深度。联系度层面的理解指宽至知识网络的广泛认识,即基于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知识的学习路径,把握教学起点与生长点。教师如何深刻理解学科内容?我认为应做到这三点:通过多元表征和准确表述正确呈现内容;以意义层面的理解触及知识本质,基于课程标准把握所教知识的深度;基于教材知识整体结构与知识本质把握教学广度。

(三)科学分析学生认知情况

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一名卓越的中小学教师,从制订教学目标开始就应深入分析学生认知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把握学生认知情况。

一是认知特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就应考虑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分析六年级学生的数学认知特征时,我们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可知,小学生处于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抽象概念,能够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而初中生处于第四阶段,即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具有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能力,无论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与内涵的意义。小学六年级学生年龄大都为十一二岁,他们的认知能力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之间。虽然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获得纯粹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的认知,但多数小学生并未达到这一发展水平。小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时,仍需要经验支持。

二是生活经验。课程是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可能生活世界的桥梁。授课内容要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将学生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内容之一。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因其基础性、普及性而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很多知识源自生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教学的起点。

三是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的再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的已有学习为基础。了解学生已有学习基础,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习的起点,恰当地设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前,学生已完成分数的抽象认识与实际应用,对单位“1”、分数概念以及分数应用有较好的认识,这将是学生理解百分数概念的基础。如何分析学生已有基础?教师可以凭借过往的教学经验,也可以通过课前调查。

总之,教师需要多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包括数字化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并运用于教学。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名师引领 | 李宇韬:​数字时代,教师能力提升的四个维度

二、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各自的特征、利弊,才能很好地驯化、把控这两者,使之为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而深度融合、创新。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首先要有卓越的学科教学专业能力,其次是深度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教育信息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加教育,而是用技术改善教育、创新教育。教育信息化具有怎样的特征,教师该如何对待?

(一)认清技术特征

现代技术的主要特征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技术改善、创新教育主要表现在以关注学习过程为核心的学习分析方面。数字化、教育大数据应用的背景下,教师逐步学会综合应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学习过程中多个层次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与策略,依靠数据来管理,而非仅依靠经验,这将使教育发生深刻变化。

(二)掌握教育属性

共享、开放、交互、协作是信息化的教育属性特征。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开放则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教育社会化、终身化、自主化;交互指人机之间双向沟通或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促进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则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际协作或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三)展望深度融合

新技术发展之下的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帮教师解决哪些教学问题?我们对它有哪些期望?生活在技术环境中的人,首先要适应技术,不仅要适应技术规则,而且要适应技术社会。技术已成社会的一部分。技术作为教育工具,它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正在改变学习形态、学习模式。我们期望新的技术帮我们解决相关教学问题。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是系统化的,将学科的教学融为一体,集教学资源、教学帮助、学习评价、成绩跟踪、合作交流等为一体,构建最优的网络教学环境;也是智能化的,记录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过程,及时反馈信息,为学生后续学习、教师教学提供参考;还是个性化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流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主学习。

三、全面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一定有高超的信息技术水平,但必须懂得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创新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设计,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

(一)设计信息化教学方式

从学习主体来看,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型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型学习两种类型。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共同解决问题型学习方式进行。传统课堂上,即便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也会因为统一的教学步调而难以让每个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内容、资源局限,以及教学时间、空间限定的桎梏,重构教学流程,借助技术手段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我们进行信息化教学方式设计,不能简单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传统教学手段,而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基础的情况下精准设定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目标层次采取不同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关注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落实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近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给教学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和工具不断更新,为教学带来了便利。作为教师,我们不需要掌握高深的信息技术,但应了解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和工具,并能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为学生构建适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经过教学实践探索,我提出“基于多元网络平台的‘教—学—评’模型”。

我将“UMU互动学习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等进行整合,融合应用上述模型,优势互补,搭建一个“基于精准学习评价”的“教—学—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创新。

(三)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

根据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多媒体教学信息提供了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学习技术——一种能促进人类学习活动的系统。

但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于不同学习方式的教学资源的设计策略不尽相同。教师应把握以下两点:首先,它必须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良好教学设计,这是让学习有效发生的前提;其次,尽可能呈现与人类学习方式一致的多媒体信息,这是促进学习有效发生的助推器。例如,服务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支架式学习资源,应具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特征。教师以小步骤推进的方式设计层层递进的探究问题,有时需要给学生必要的动手操作和记录思考过程的机会,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操作,还可以视情况提供操作示范的视频等。

名师引领 | 李宇韬:​数字时代,教师能力提升的四个维度

四、构建卓越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

有了科学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关键看实施的过程和质量。数字时代,在我们原本熟悉的教学手段中增加了交互式一体机、电子书包、智慧学习平台等现代教学设备与环境。作为卓越教师应该勇于做一名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先行者,用自己的实践探索让现代教学更快、更好地走进更多教师的课堂。在使用信息化工具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教师也不能落后,更应该利用课余时间钻研这些技术,并合理地将它们应用于教学,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

交互式一体机是目前常见的新型信息化教学工具之一,它内置了许多教学资源和小工具,交互功能远远超过了过去的“电脑+投影”。许多学校配备了一体机但缺乏培训,教师也较少主动钻研,结果只是把它当成一件PPT展示工具,浪费了它应有的交互教学功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配备“智慧教室”,在网络环境下将一体机、电子书包、学习平台整合在一起,增强课堂学习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实施针对性教学。只有教师熟悉了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功能,并能熟练使用,才能最大化发挥这些工具的教育价值。

(二)灵活掌控课堂

在新旧教学手段并存的今天,教学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教学环境、资源中进行灵活转换的能力。技术是对人体各种官能的延伸,如果我们熟练掌握了它们,就像用自己的眼、耳、口、脑那样自如,便能更好地掌控课堂。

例如,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需要讲评,传统的教学手段下,教师通常是让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演算,然后采取学生讲或教师讲的方式讲评。在智慧教室平台上,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选取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对比讲解,也可让学生互评,还可以在对比讲解后让每个学生带着对题目的正确解答通过交叉互评进行二次评价……

(三)挖掘应用教学数据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进行及时、精准的在线评价,有利于教师利用数据全面、精准把握学情。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使教学更加精准、高效?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数据挖掘能力。例如,课堂上系统生成一道选择题的答题结果数据,总的正确率代表着学生整体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情况,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具体学生数据则代表着每个学生对问题理解中的异同。优秀的教师会根据这些数据确定后续教学策略:是详细讲评还是只针对出错问题多的选项分析,是让答错的学生介绍其思路还是让答对的学生阐述其方法。

数字时代,新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应用技术创新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进程,任何成功的变革都免不了经受打破固有模式的阵痛。我们不能因为探索之路有可能失败而逃避,但教学关涉师生的成长,不能为了迎合技术而应用技术,而要合理应用技术以促进学生学习。要成为中小学卓越教师,我们应该对身处数字时代的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