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孟子》(20)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山乡武侠 2020-06-13
 读《孟子》(20)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翁武侠

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又一次向老师提出了关于老师的问题。好像他对自己的老师充满了钦佩和好奇,总想拷问拷问一下自己的老师。

上一次提出了:你如果在春秋时期担任齐国的治国安邦之大任,能否象管仲和晏子那样使齐国崛起和强大。有点不相信老夫子嘴上的“仁政”之理念和实际的治理能力。

这一次,公孙提出的问题是:“老师,您认为自己最大的长处在什么地方?”

这句问话,含有恭维也含有质疑,也是一个拷问人灵魂的话题。

历史上可能没有这些事实片断,但便于在形式上更好地讲述孟子的思想和思维,使其观念更加直白明了地表现出来,所以采取了这样一种叙事和议论的写作方法。

孟子一听要自己讲自己了,当然,得讲好的。于是答道:“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孟子在自己表扬自己。

在这些只要结论不要论据的对话中,说到人身上的长处人们一下子就会从嘴里溜出许多条。孟子自己列出的这两人“善于”之事,是很难在他身上看到印证的。可见他这话说得有些大的些满有些快。

公孙丑对此回答也听得不得要领,于是又追问:“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呢?”

这个追问有些为难孟子了。浩然之气,一般人想都不要想,不是一般人,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去认真地想一想。

孟子说:“这个浩然之气一时半会说不大清楚。这种气,极其地浩大和有力量,只要正直得以培养和持续,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浩然之气,就是为人处世的正直之气,就是人们常说的“正气”和“骨气”。但孟子说得有些空荡和玄乎。

孟子继续说:“这种正气,不是胆大妄为之气,不是鲁莽粗俗之气,而是践行仁义道德之气。气是形式,仁义道德是核心,有之则有力,无之则无力。”

孟子的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就会古今中外。说着说着,他就说到了告子,告子也是他的一位学生。

孟子说:“告子这个人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的东西。”

孟子只所以说到告子,是因为在一次两人的辩论中,告子提出了食色是性,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而孟子对义是外在的说法却是极力反对,他认为义是人们内在的东西。

接着孟子说大谈仁义道德的“义”了。他说:“我们心中不能忘记义,不但不能忘记,还要不断地培养它。培养的时候却不能太过于用力。”

为此,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拔苗助长的故事:“从前,宋朝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他去地里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的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真把我累坏了,我让我家田里的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不少!’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孟子这一点是说对了的。人们良好的习性,是要关注的,是要培养的,是要坚持的,是要注重客观条件和自身环境的。

孟子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之气,是较高层次的东西。普通百姓是难以领会和难以达到的。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通推行的道德规范和对人处世方面好的风气还是要讲的还是要求的还是要行的。

2020年6月1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