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为什么还不能确诊是新冠肺炎?

 James5291 2020-06-13

咽拭子核酸阳性,还不能确诊是新冠肺炎?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咽拭子子性,是目前新冠肺炎的确认依据。但是,这么说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两者有细微的区别:一个是强调的是感染状态,一个是导致了肺炎的病变。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根据钟南山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发表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有2.9%的重症新冠肺炎在开始出现症状时,胸片或CT上并无肺炎的表现,而非重症的患者,则有17.9%的患者出现症状时无肺炎表现。

这个信息告诉我们,重症的患者一开始也可能没有肺炎表现,而非重症的,有很多人可能一直没有肺炎表现。

人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之后,可能会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感染状态:一种是显性感染,一种是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顾名思义就是感染后造成人体的损害会“显露”、表现出来。那些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之后,出现发热、干咳、无力等症状的患者,就属于显性感染者。这种感染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隐性感染,顾名思义就是指感染后,病毒“隐藏”在人体内,并不损害健康。这种情况下,患者并没有发热、咳嗽、气短等症状。大家经常看到的一个术语,叫做“无症状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不同的说法,差不多的意思,但严格来说还是有一些区别。不过,可能说无症状感染者,人们更容易理解一些。

在流行病学上,也就是说在传染病防控的意义上,无症状感染者或者隐性感染者,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无症状感染者和显性感染者都是具有传染性的,但是无症状感染者由于没有症状,不易被别人发现。在和这些人有密切接触以后,不知不觉中就有可能会被感染。

也有认为无症状感染者都没有症状,病原体不排出来,所以没有传染性;这个说法不是太准确,一方面有些人可能还是有轻微的症状,只是不觉得而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粪、尿等排泄物排出病毒的。

现在,之所以要对一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进行排查和追踪活动路线,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目的就是发现这些隐性感染者,并予以隔离。待核酸检测阴性之后,才能说明已经不具备传染性,从而解除隔离。

因此,对于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的人,如果没有症状、也没有肺炎等表现,可以不治疗,因为没有特效的药物可以确认有杀死和清除病毒的作用,或者即使有这样的药物,人们也无法获得。

那么为什么咽拭子阳性,又不诊断为新冠炎呢?

因为这些人没有出现肺炎的症状,影像学检查也是跟常人无异的,这些感染者当然不能诊断为肺炎,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会更合适一些;或者医生认为只有一次阳性,想等待复检结果以后再确诊。

这种诊断的例子,也见于其他的疾病,比如乙肝。人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会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病毒型肝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之分,一些人是携带者,一些人是患者。携带者通常不需要治疗,患者则需要治疗。

不过,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不一样的概念,大多数隐性感染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体的免疫力会把病毒清除,所以这个比喻似乎不太恰当。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人们可能会更明白一些。

在一些流行性乙型脑炎或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的局部地区,人群中有很多人其实都是隐性感染者,是这两个疾病的重要传染源。但是,这些人都是没有症状的,也是完全不需要治疗的。

咽拭子阳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两者都需要隔离,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但要隔离,且要积极的干预和治疗。

肺炎患者除了试用一些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之外,还应该针对他的肺、心等功能进行监测,在现代的医院对于这部分患者,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综合治疗的措施,包括对症治疗,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症状来进行治疗,有什么样的症状就用什么样的药物。比如说,出现头痛、发热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出现低氧血症则予以吸氧治疗。有些患者需要气管插管,用呼吸机暂时代替人体的肺脏工作。

对于那些没有症状的患者,暂时是可以不用药治疗的,目前也没有发现有什么药物,可以明确的能够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为重症。病情变重和没有及时就诊、个人的免疫力,以及有没有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盲目的使用药物治疗,有加重或者诱发原来存在的基础性疾病的风险。

龙医生的温馨提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指南中,咽拭子阳性是可以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但不代表一定有肺炎的表现。也就是说,其中也有一部分轻型的患者,或者,仅仅是无症状的病毒感染者。

针对这一部分患者,一定要予以隔离,两次核酸阴性,才可以根据情况解除隔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