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曲《豆汁记》,开拓了《留情》人的爱情之路

 昵称63703230 2020-06-13

文 / 与彭 北烟阁专栏作者

编辑 / 末安笙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留情》

“过日子,能说谁养活谁呀?”——《豆汁记》

引言:

汤哲声先生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爱情小说最深刻的是张爱玲,这个判断是无需置疑的。无论是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还是之后赫赫有名的《倾城之恋》、《半生缘》等,都表明了张爱玲文字的深刻性。

其实,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沧海遗珠虽没有被广为人知,但在如今看来,仍十分深刻,如《留情》。潜心研究张爱玲作品三十年的许子东教授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曾说:“看懂了《留情》,也就看懂了婚姻。”

严肃小说家是在故事里挖掘人性的深度,而通俗小说家只能讲一个好听的故事 。

几十年前的张爱玲是如此,当代小说家叶广芩也是如此,她们都能以家族故事为基础,运用最熟悉、最难忘的生活素材,向我们讲述人生百态,让我们体会深刻的人生道理。叶广芩的《豆汁记》便是如《留情》一般深刻,在我看来,看懂了《豆汁记》,也就看懂了婚姻。

今天,我就从《留情》、《豆汁记》这两部经典作品来解读有关婚姻的真谛,看一看女人是如何在爱情中开出一朵花来,亦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人都如苏轼的《水调歌头》那般描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曲《豆汁记》,开拓了《留情》人的爱情之路

一、《留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看了《留情》后,突然想起苏轼的诗:“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在我看来,无论是《留情》中的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男男女女,都很作,正如明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他们也偏在失去后,才回忆起与伴侣的温情时光。

《留情》中的男主米先生出乎读者的意料,居然是个59岁的老头。这老头有钱,也有艳福,在年老时娶了位年轻娇媚的姨太太。娶姨太太的原因很简单,他受够了原配的神经质,只想在晚年享一点清福和艳福。

原配太太是他在国外读书时遇见的留学生,两人情投意合,在国外便私定终身,生下了孩子。只是结婚后,原配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也让米先生的心往外跑,喜欢和别的太太们说说笑笑,在这种场合里结识了女主敦凤,之后娶了敦凤做姨太太。

有很多读者认为,原配婚姻的不幸是自找的,是由于自己的脾气太过暴躁才让米先生变心。其实不然,在我看来,米先生亦有责任,他的不作为放纵了原配的行为,他的不体贴加剧了原配情绪的恶化。

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原配太太与米先生愈走愈远,直至米先生背叛了婚姻,娶了位姨太太。在有了一次不幸婚姻后,米先生才在二婚里改变了自己:

他对从前的女人,是对打对骂,对她,却是有时候要说“对不起”,有时候要说“谢谢你”,也只是“谢谢你,对不起”而已。

米先生的改变让姨太太敦凤得了好处,可原配的结局却让人叹息,没有了男人亦没有了健康,米先生搬出了与她一起住的会馆,之后生病,米先生也没有常常去看望她。在她病得不轻时,米先生才有了一丝对过往的怅然:

这些年来他很少同他在一起,就连过去要好的时候,日子也过得仓促糊涂,只记得一趟趟的吵架,没什么值得纪念的快乐的回忆,然而还是那些年轻痛苦,仓皇的岁月,真正触到了他的心,使他现在想起来,飞灰似的霏微的雨与冬天都走到他眼睛里面去,眼睛鼻子里有涕泪的酸楚。

其实,大多数人婚姻的不幸都是来源于不包容,而相互指责则让易碎的婚姻不堪一击,愈发千疮百孔。

米先生是爱着原配的,可双方都斤斤计较、相互责骂让爱情在婚姻里开不出花来。正如张爱玲所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相比于原配,姨太太敦凤就要好得多,即便使着小性子,也还是体贴着米先生。比如米先生在阳台上迎风站立时,敦凤会拿着围巾关心米先生:“围上吧,冷了。”又比如发现米先生在身后气喘吁吁地追赶时,也会趁着有汽车经过才过街,只为停下来等着米先生。

敦凤的体贴也换来了米先生的体贴,这就恰恰说明了美满婚姻的真谛:哪有什么完美的婚姻,不过是彼此相互包容罢了。

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两人在热恋时,爱情的滤镜会让人忽略对方的缺点。可婚姻不一样,日常的相处会有摩擦,孩子会带来更多的负担与烦恼,爱情也渐渐趋于平淡。相爱容易,相守却很难。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婚姻中做到相互包容,这样才不会在离别后,发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感叹吧。

一曲《豆汁记》,开拓了《留情》人的爱情之路

二、《豆汁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对于老一辈的女人来说,个人有个人的命,不能强求。正如苏轼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豆汁记》中的主人公莫姜是个可怜女人,原是太妃身边的宫女,在之后被太妃指给了厨子刘成贵。刘成贵有手艺,脾气坏,对大他八岁的莫姜很不喜欢,婚后依然明目张胆地在外面勾搭着老相好,在赌博欠债后,因为要莫姜的扁方不成,不仅在莫姜脸上砍了一刀,还将莫姜抵押给了债主,自己则逃到了外地。

之后莫姜孤独一人为生,在生计快维持不下去时,被亲王捡到了家里做了女仆,这一做就是好多年。正当莫姜过上了安稳日子,渣男刘成贵带着老相好的儿子找上了门。此时,莫姜却不计前嫌地接纳了已沦为乞丐的刘成贵。

亲王的女儿小格格想不明白莫姜的心思,我也想不明白,但在之后看到莫姜和刘成贵的相处,我才知道,莫姜是爱着刘成贵的,因为爱,她愿意包容刘成贵的缺点;因为爱,刘成贵浪子回头后,莫姜选择原谅,继续与他过日子。

刘成贵虽然比莫姜小,但身体却比莫姜差,在六十二岁时,便早早地落了炕,瘫痪了。小格格上门给莫姜送钱时,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阳光照射在屋内,光线中漂浮着细细的微尘,一切似乎都变得很柔和。刘成贵一脸的满足,一脸的幸福;莫姜一脸的平静,一脸的爱意。

莫姜爱着刘成贵,愿意包容他的不好,我的母亲也是如此,爱着我的父亲,所以才不愿意离婚。

我们大多数人总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莫姜有自己的感受,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我们这些外人又何必去置喙呢?难道能因为我们这群外人的看法就让莫姜不去爱了吗?这种做法又何尝不是对莫姜的伤害?

况且,月有阴晴圆缺,人世间,并不是任何事都是完美的,人如此,婚姻也如此,总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莫姜懂得这个道理,她凭着自己的坚韧让自己的爱情开出了花,守得了月圆。刘成贵在经历不幸后感知了莫姜的好,在人人都食不果腹时,存着豆汁拿给莫姜吃。

反观我们如今大多数男男女女,在爱情和婚姻中太过斤斤计较,总在算计着自己有没有吃亏,也因此离婚率越来越高,人情味也越来越淡。

其实在爱情和婚姻中,双方从来不能掰扯得清。有了婚姻的牵绊,两个人便成为了一个小家庭,“夫妻一体”说的就是两人在外界看来便是同一人,这时,付出的多或少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正如莫姜所言:“过日子,能说谁养活谁呀?”

《豆汁记》中,莫姜最终等来了她的爱情,可还没和刘成贵过上多么安稳的日子,刘成贵老相好的儿子便又引发了风波,诬陷亲王窝藏封建主义余孽,而这余孽却指的莫姜与刘成贵。

莫姜为了不给亲王一家带来麻烦,选择了自杀而死。大夏天的,将蜂窝煤炉子搁屋里,窗户门都关得严严实实的,一晚上,人就走了。

生前不能和刘成贵好好过日子,死后却能和刘成贵比翼双飞,莫姜也称得上圆满了。而这时不知刘成贵作何感想?他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转身就恩将仇报,因为照应老相好母子俩,在过去给予了莫姜多少伤害?

只是一切都将逝去,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在这些故事里,感悟到婚姻真谛,学会珍惜,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曲《豆汁记》,开拓了《留情》人的爱情之路

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留情》的结局是这样的: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踏着落花样的落叶一路行来,敦凤想着,经过邮局对面,不要忘了告诉他关于那鹦哥。

这样的结局是张爱玲作品中少见的温情结局,但在我看来,米先生与敦凤两人的婚姻还有很多磨难。小说题目“留情”二字便给出了暗示,他们两人还停留在过去,两者的婚姻其实还是脆弱的。

敦凤在十六岁时嫁给了年纪相当的前夫,即使前夫纵有千般不是,他们两人之间也有些许的温情。米先生在鲜衣怒马时,遇见了一位年纪正当的姑娘,结婚生子,即使原配纵有千般不是,但在内心深处,他的心也只为原配跳动。两人都因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结婚,可两人却都对旧人“留情”。

这样的婚姻是很难圆满的,人总是等到失去后,才会后悔,才会追忆,可米先生与原配、敦凤与前夫不正是因为不懂得珍惜而走向了离别吗?而米先生与敦凤,若两人继续不懂得珍惜对方的美好,两人的结局也一样会走向离别吧。

反观在《豆汁记》中,莫姜最终原谅了刘成贵,选择继续与他过日子,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犯傻。可再细细想想,莫姜的年纪已经大了,刘成贵也浪子回头,两人都能在余生相互扶持,过上安稳日子,为什么还要停留在过去、被痛苦所绑架呢?

人生不就是能过则过嘛!

莫姜是有大智慧的女人,她懂得了人生活着的真谛,无论是在婚姻中,还是在亲情里,人活着,就应该活在当下,既然过去已经发生,留给我们的便是当下与未来,而我们能够选择的便是珍惜当下与未来。

正如苏轼所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无常,难免会有遗憾,活在当下,能过则过,只有“但愿人长久”,才能“千里共婵娟”。

一曲《豆汁记》,开拓了《留情》人的爱情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