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星限薪令”一出,从此烂片说再见?恐怕不见得

 三分钟看大片 2020-06-13

纵观整个世界影视圈,不得不说中国明星的片酬力压各国明星。这些片酬好似一大片油田,明晃晃的,引无数人钻入捞油。这番本令人大吃一惊的景象,大家却早已习以为常。但片酬过高和乱象就像一个炸弹,爆炸之时便会炸坏娱乐圈,甚至整个影视圈。而现在的“限薪令”试图拨乱反正,整肃片酬风气。《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中指出,所有演员的总片酬不能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能超过总片酬的70%,而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明星限薪令”一出,从此烂片说再见?恐怕不见得

然而明星片酬问题真的能如此轻而易举解决吗?明星片酬不仅只单单是金钱,它背后还代表着是明星的身价和商业价值。一部片子除去制作和剧本,最重要的就是演员。而演员自身带有的粉丝量和名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部剧的收视,这就导致有些投资人和制片人更偏向请“天价”和“流量”明星,以此来换取作品的曝光和热度。

“明星限薪令”一出,从此烂片说再见?恐怕不见得

比如今年播出的《甜蜜暴击》、《扶摇》、《创业时代》《莽荒纪》等等,这些作品因主演自带热度和曝光度。强大的明星阵容更容易获得关注,而电视台和各个视频网站平台的采购更偏向于有利益保证的作品,这就造成了影视剧严重依赖大牌或流量明星的现象。因此,“明星限薪令”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商人无利不往,问题根源源于市场,市场扭曲,演员结构病态。

“明星限薪令”一出,从此烂片说再见?恐怕不见得


“明星限薪令”一出,从此烂片说再见?恐怕不见得

所以“明星限薪令”虽出台,但也难治烂片。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主要有四。

其一,请“天价”和“流量”明星,由此引起的片酬过高,制作经费不足的现象层出不穷,作品粗制滥造,难达上乘。

其二,“明星≠演员”,演技是一部好作品的保证,是流量和曝光也无法代替的东西。当制片方、投资人只追求明星效应,不考虑作品本身质量时,它就已经被列入烂片行列。

其三,作品只是为了圈钱而制作的,如今网剧、IP剧盛行,其中不乏为捞钱而捞钱的,抱着“差不多弄一弄就可以赚钱”的心态,不顾剧本、制作和演员质量。

其四,需求决定市场。烂片虽烂,但也有一定的生长土壤,而提供土壤的则是观众。比如那些被喷烂片的影视作品依然有着不低的票房或收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因为任何原因去看一部烂片。

不过现在已经不再是给明星砸钱的时代了,也不再是光靠流量的时代了,明星刷脸的时代已经过去。观众已经渐渐不再容易被糊弄敷衍,明星流量将会慢慢失去主导位置,因为没有好剧本、制作以及代入感,观众是不会自发支持作品,更不会为它买账。光靠脸、光靠宠粉就能收获大批死忠粉的套路已经被看透了,“流量”的定义已经开始改变,不能再成为票房或收视率的灵药。

不过这只是未来趋势,目前单单只靠“明星限薪令”,是无法和烂片挥手再见的,要使烂片退场,这个工程还是十分浩大艰难的,它需要整个市场、影视行业和观众的共同努力。文/丸子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