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炀帝为何变成暴君?实质是没有摆正东西关系,也是隋亡原因之一

 人之意 2020-06-14

关中崛起使隋朝不可战胜,出现“开皇之治”,顺利统一全国,其上升之势方兴未艾,按理说本应持久,有一个美好的前景,但事实却非如此,隋王朝仅存三十七年,便二世而亡。从北魏以来,拓跋鲜卑奋斗了近二百年才建立起来的这个大帝国一下子就崩溃了。这不能不令人大惑不解。隋王朝为何速亡?这又是一个历史之谜。古今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绝大多数归罪于隋炀帝的暴政。从历史表象上看,这固然不错。但隋炀帝为何变成暴君?隋炀帝暴政的实质是没有摆正东西关系。

隋炀帝暴政的产生原因。

从北周武帝灭北齐到隋文帝灭陈,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毫不费力地击败对手,难免要产生轻、歧视之心。此时,拓跋鲜卑的取胜不再像北魏入主中原那样是野蛮战胜先进,而是在关中丝吻崛起、落后变先进的前提下以先进打败落后,以强大打败弱小,以欣欣向荣打败日暮途穷。这样,军事上的胜利与文化上的优越极为容易助长关中人对关东(包括江南)的轻视情绪,摆出不可一世的军事征服者的姿态。特别是拓跋鲜卑要改造关东腐朽的士族地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必然形成一种对抗和敌视。

北周武帝及隋文帝前期,天下尚未归一,还不能志满意得,对北齐士人还能设法笼络,但到了隋文帝后期,尤其到了炀帝时期,歧视心理形成关中人的思潮,炀帝作为其代表,不仅未能克服,反倒推波助澜,变本加厉。此时要求炀帝反潮流,与关中人心理相悖,而对关东宽大为怀,一视同仁,是不现实的,至少像宇文邕那样不排斥关东士人也是办不到的。隋炀帝站在关中立场,代表着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思想倒是最合乎情理的。他好大喜功,更是火上加油。因此,隋统一全国后,关中歧视关东(包括江南),迅速崛起的拓跋鲜卑轻视日益衰落的汉族士族,掌权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治国政策摆弄不平,以关中压制关东,是一种必然性的历史错误。隋炀帝的暴政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产生了。他只对关东施行暴政,而对关中则竭力优待。因此他的暴政实质是对关东的不公,这是导致隋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隋文帝对关东怎样看呢?

他早就仇视关东。早在公元580年他上台前一年,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内讧,三总管起兵反对他专权,刚刚征服不久的原北齐旧地,山东诸州以及巴蜀之众都起来响应三总管,《隋书·高祖纪》记载当时

“两河遘乱,三魏称兵,半天之下,汹汹鼎沸”,响应者多达数十万,其中仅“赵、魏之士,从者若流,旬日之间,众至十余万”。

这和西周武王伐纣后的关东三监之乱差不多,同样反映出东西冲突。杨坚依靠关中兵迅速平定叛乱,《隋书·窦荣定传》记载此后他

“颇以山东为意,乃拜荣为洛州总管以镇之”。

这是隋文帝公开敌视关东的开始。

开皇五年,他以谋反罪诛大司徒王谊(洛阳人),又排斥内史令李德林(山东人),并寻机把尚书左仆射高颎(河北人)“除名为民”。但在全国统一之前,他还有所顾忌,同时又有改革成效可作掩盖,所以没有出现暴政。

而在全国统一之后,隋文帝再无任何顾虑,久蓄心中的敌视关东的情绪便更加公开地表现出来。他在改造关东士族的同时,想方设法排斥、翦除关东士族,先是蛮横对待,继而大动干戈。他向江南派出许多官吏,把在北方实行的政治、经济措施向江南推行,江南士族地主受到沉重打击。特别是推行均田制和户籍法,检责户籍,搜括隐户,更直接威胁到士族地主的生死存亡。此外,隋官苏威又颁布“五教”,强制江南士族诵读,大摆军事征服者的威风。这激化了改造与被改造者的矛盾和冲突。江南士族极为不满,散布谣言说要把江南人民迁到关中去,蛊惑煽动,进行反抗。

公元590年,江南土族大姓纷纷发动叛乱。从长江直到岭南,几乎整个陈朝的旧境都骚动了,大者数万,小者数千,叛者遍地。婺州(金华)汪文进、越州(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懀都自称天子,署置百官。许多州县被攻破,隋官被残杀,这充分表明江南士人的仇恨心理。

隋文帝派关陇大贵族杨素率重兵进讨,经过多次激战,才平息叛乱,隋军深入到江南各个角落,全面控制江南。这次大动干戈,既是带进步性的改造行动,又是带破坏性的军事镇压。此后,关东士族仍然不服,暗中反抗,《隋书·高祖纪》记载隋文帝在五年之后还下令:

“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坐之,关中缘边,不在其例”,并令没收江南私造的三丈以上的大船,以防“聚结,致有侵害”。

可以看出隋朝对关东的不公,始于文帝。隋文帝前期为了统一大计有所收敛,未成大害,还能搞成“开皇之治”,隋文帝统一之后则显露歧视政策。尽管如此,隋文帝的不公平带有改造关东七族的进步性,而且所作所为还不算太过分,没有严重到暴政的程度。在其子炀帝对关东的不公,就使关东实在无法忍受,终因暴政而酿成天下大乱,走向自我毁灭。

隋炀帝十分敌视关东,刚一上台就竭力加强对关东的控制。

为加强对关东的控制,隋炀帝头两件大事是营建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隋书·炀帝纪》记载公元604年,他下诏营建东都,目的在诏书中说得明明白白,就是:

“关河悬远,兵不赴急”,

指以前山东叛乱时关中兵离得太远不能及时前往镇压,又说:

“况复南服(指陈朝故地)遐远,东夏(指北齐故地)股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

他亲临洛阳,以杨素为总监,于605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工程。当时役使关东民夫,极为残酷每月“役丁二百万人”,死亡大半。《隋书·食货志》记载:

“东部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

洛阳城十个月重新建成,此后炀帝经常坐镇于此,统治关东。

为了便于调兵和漕运,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南北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共分四段。公元605年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百多万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至淮河。同年,又征发淮南十几万人开邗沟,从山阳(淮安)到扬子(扬州)入长江。三年后,征发河北百万民夫开永济渠,北通涿郡(北京),南达黄河。公元610年,征发江南民夫,开江南河,从京口(镇江)通余杭(杭州)。

大运河全长近五千里,六年建成,被举世公认为是古代文明的奇迹之一,其名气可比秦始皇所修之长城。但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目的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是暴政的开端,其经济效用是日后产生的客观效果。开运河比建东都死人更多。唐人传奇《开河记》说隋修运河,共发丁夫三百六十万人,开至徐州时,已经少去一百几十万,“死尸满野”。小说未必正确,但唐人写隋事,不能无中生有,胡编乱造,修运河死人极多,断然不假。难怪修永济渠时,丁男不足,妇人也被驱来服役。

公元607年,炀帝还征发民夫百万修长城,十天中就役死十分之五六,次年又征二十万人再筑长城。炀帝上台五、六年,竟征发关东五百万以上民夫,役使民夫如同奴隶,给关东带来深重的灾难。

公元605年通济渠刚竣工,炀帝就迫不及待地亲巡江都,以后每年他都要远出巡游。这决不是游玩,而是以关东为敌,搞军事示威,震慑关东人这与秦始皇亲巡六国完全相同。他比始皇更甚之处是大肆炫耀武力。他把府兵十二卫(即十二军)全都带上,动辄数十万,最多一次竟达五十万人,随行兵船长达二百余里,两岸骑兵护行,旌旗蔽野。《资治通鉴》记载:

“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役工十余万人,用金银钱物巨亿计”。

隋炀帝对关东的一系列暴政。

其一,从公元611年起,炀帝屡次兴师动众,大举攻伐高丽。

他宣称:“朕观风燕裔,问罪辽滨”,把征服高丽纳入对关东的军事镇压范围之内。这是对高丽战争的真正动机。前十几年,隋文帝就曾派三十万大军东征高丽,但失败而归。因此,炀帝调集一百一十三万军队,征发三百万关东农民及不计其数的车、牛、船。如河南、淮南、江南要出戎车五万乘,江淮要出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要出排镩手三万人。东莱海口要造船三百艘,工匠被逼昼夜赶造,在水中站久了,自腰以下生蛆,死者有十分之四。运粮的车夫约六十多万,主要出自山东、河北、河南。他们往返于道,《资治通鉴》记载:

“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为了逃役,关东农民不惜伤残肢体,称作“福手福足”。公元612年,第一次出师就遭惨败,损兵折将三十万。炀帝悍然不顾,于613年、614年又连续二次进攻高丽,伤亡极为惨重。《资治通鉴》记载战争使

“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踌多荒”。

关东地区受害最大,《隋书·杨玄感传》记载: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准之间则鞠为茂草”。

其二,炀帝对关东赋税极为苛刻。

他在关东竟然“逆折十年之租”。他还巧立名目征税,无所不征。为了征服高丽,公元610年“诏又课天下富人,出钱市武马”,当时马价十万钱,十分昂贵,结果“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所谓“天下富人”,不包括关中,因为直到613年炀帝灭亡前夕,才诏“课关中富人”。

其三,炀帝滥施酷刑,大肆屠杀关东人。

他下令凡是关东的反抗者,“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并籍没其家。公元613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关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万人。此外,归德(商丘)响应者韩相国有众十多万,江渐响应者刘元进聚众数万,朱燮、管崇拥众十余万。炀帝残酷镇压这次起义,仅杨玄感一处死者达三万多人。《隋书·裴蕴传》记载炀帝曾对裴蕴说:

“玄感一呼而从者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

当他看到洛阳街上还有行人。就说:“犹大有人在”,只恨杀人太少。此时的炀帝敌视关东已近疯狂程度。

与关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隋朝对关中极为优惠。

隋文帝重赏关中功臣,除不听加官加爵,赏赐田宅之外,《隋书·高祖纪》记载隋文帝还下诏:

“宜弘其门绪,与国同休,其世子世孙未经州任者,宜量才任用,庶享荣位,世禄无穷”,“殒身王事,礼二等”。

炀帝一上台就“制战亡之家给复(免赋役)十年”,“大赦天下,关内给复三年”。他西巡关陇时,下令“行经之所,给复二年”,长安“官至七品以上者,量给廪,以终厥身”。他极为信赖关中兵,数万禁军勇猛敢死之士都为关中子弟。但隋炀帝杀兄害父,抢班夺权。因而猜忌大臣。“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构其罪而族灭之”。最终得到遭关中地主抛弃的下场。

隋朝治国如此不公,必然激起关东激烈反抗。

隋末关东掀起复仇风暴。公元611年,王薄在长白山(山东济南章丘区附近)首义,他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抗役反隋,整个关东(包括江南)迅速响应,起义人数多达三百至四百万。起义有着鲜明的关东复仇色彩。“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公元616年以后,关东起义达到高潮,形成翟让、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军和杜伏威的江淮军三大主力。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政变缢杀,隋朝灭亡。

结束语

隋统一天下时,何其强大,文帝心怀长治久安万世一系的愿望又何其强烈,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歧视关东这一必然性的历史错误,使文帝炀帝父子在全国统一之后没有摆正东西关系,对关东不公,引起暴政,从而分裂地主阶级,破坏中央集权政权的阶级基础,导致帝国大厦的迅速崩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