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启云_9137 2020-06-14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人们常常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主要是因为当时战败的德国为了复仇,在实力恢复之后又重新挑起了世界大战,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可以归结为一次世界大战。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大家都说是当时德国造成的,德国在统一之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实力空前的强大,当时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首的德国统治者,为了挑战英国所建立的世界秩序,重新瓜分世界利益,最终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过仔细研究发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世界上的各主要大国并没有一味的想发动世界大战,他们很多国家甚至在努力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只不过形势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德国应付战争的施里芬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德国的地缘环境不佳,所以这个计划是要么不打,要么就是一场全面的战争,因此最终世界大战还是爆发了。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就是因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中几个主要的矛盾是德法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德法矛盾

德法矛盾无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矛盾。德法矛盾的起因还得追溯到普法战争时代,普法战争的时候,德国一举击败法国,最终统一了德国,但是在统一德国的同时,德国又强迫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这个在中学的课文《最后一课》里面有所体现。据说德国的伟大人物俾斯麦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时并不想割让两个地方,并且也没打算让法国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但是德国皇帝和德国的军方强烈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打赢了这么一场大战,一点也不捞的话,实在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俾斯麦极力想避免德法之间的矛盾,可惜迫于形势未能如愿

而且之前普奥战争颗粒无收已经让他们相当不满了,所以俾斯麦最后不得不做出让步。不过吞并洛林阿尔萨斯对德国也有相当大的好处,因为那些地区有丰富的铁矿,有了铁矿,德国的经济才能够腾飞,如果没有割让那两个地方的话,德国是达不到后来那么强大的地步。但是不管怎么说,德法矛盾成了一战前帝国主义最主要的矛盾,而且完全无法调和,因为无论是德国和法国都不可能放弃这两个地方,他们都宣称自己对阿尔萨斯洛林拥有主权,并且为之作不懈的努力。

二、俄奥矛盾

德国和俄国在一战的时候可谓是打得死去活来,双方都损失惨重。不过德国和俄国之间并没有什么现实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有着非常尖锐的矛盾,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之后,原先属于他势力范围的巴尔干地区成了无主之地,而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奥匈帝国,都把他们的手伸到了这个地区,自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因为奥匈帝国不可避免地对巴尔干地区的一些领土产生了野心,而俄罗斯同样对这一地区的胃口也不小,而且俄罗斯还打着斯拉夫人解放者的旗号,为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小国,例如塞尔维亚等撑腰,和奥匈帝国可谓是针锋相对。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一战前的巴尔干可谓是欧洲的火药桶

一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可谓是欧洲的火药桶,当时俾斯麦就忧心忡忡,他就说巴尔干地区总有一天会爆炸,从而引发灾难。因为德国的地缘形势并不是很好,所以在德法矛盾尖锐之后,俾斯麦就搞了一个三皇同盟,将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联盟到了一起,不让法国有可趁之机,在俾斯麦在位的时候,这一点还是做得不错,对于当时日益尖锐的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俾斯麦总是采用和稀泥的方法,勉强将三皇同盟给维持下去。但是继任者并没有俾斯麦的才能,所以最终把俄国逼到法国那边去了。

三、英德矛盾

德国和英国之间的矛盾出现的比较晚,照说如果谨慎的话,德国和英国之间是可以避免这个矛盾的。俾斯麦在统一德国之后事实上采取比较低调的政策,虽然德国当时有了称霸欧洲的实力,但是俾斯麦并没有那么做,而是韬光养略努力发展好自己的经济,并没有到处去惹是生非和英国争夺世界的利益,所以那一段时间来讲,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还算不错。

可是到了俾斯麦下台之后,德国新上台的那些人明显没有俾斯麦那样的智慧,他们一个个都心高气傲,认为以德国当时的实力完全可以挑战英法为首的世界秩序,可以从世界上获取更多的利益,不用像俾斯麦那样当缩头乌龟,应该让德意志民族无比强盛起来。在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就已经是欧洲大陆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英国对德国还是有所关注的,只不过俾斯麦一直韬光养略,所以当时英国倒并没有太过多的关注德国。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德国与英国比拼造无畏舰,导致两国矛盾尖锐

但是到了威廉二世上台主政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威廉二世开始咄咄逼人,让英国也感到一定的威胁,所以英国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反击,而当时德国的海军实力比英国太弱小很多,所以面对英国的反击完全无能为力。有鉴于此,威廉二世年轻气盛,干脆弄出了一个巨型的造舰计划,准备建立一支强大的,可以挑战英国海权的公海舰队,和英国比赛造军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曾经提到过这一点,就是当年新式的军舰无畏舰出来之后,双方比拼造无畏舰。由于威廉二世的莽撞,本来在这一并不存在的矛盾,最后却成了压垮德国的最大的矛盾。

事实上对于德国来说打败俄国根本不在话下,俄国的那点实力根本不够德国一提的,法国也没有多么强大,真正对德国造成重大威胁的是英国。没有英国的参战,德国完全能够把俄法两国打趴下。

两次大战德国的进攻战略:施里芬计划

只要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都应该熟悉施里芬计划,德国实力非常强大,但是它的地缘环境实在是有点太差了,地处着欧洲的正中部,很容易陷入两线作战,甚至多线作战之中。俾斯麦正是因为非常熟悉这一点,所以在统一德国的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都是见好就收,不去过分刺激战败的对方。因为以德国的实力即使能够打败对方,但是如果陷入了和对方长期的仇恨之中,对德国的未来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可惜短视的德国军方虽然放过了奥地利,但是却是不同意放过法国,导致最终德国和法国之间的仇恨一直延续下去,最终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制定的计划,影响了两次世界大战

事实上到了威廉二世上台之后,罢免了俾斯麦首相,采取咄咄逼人的扩张策略的时候,德国的统治者就发现他们已经陷入了各国的合围之中了。由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缘故,德国和法国当时成了死敌,而俄国由于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之间的矛盾,最终加入到了法国一方。德国所能拉拢的两个盟友,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实力都比较弱小,而由于无畏舰造舰计划,德国和英国的矛盾又尖锐起来。所以为了打能打开困局,德国的总参谋长施里芬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就是先发制人,利用俄国国内交通设施落后的情况,先集中主力击败西边的法国,然后再回师攻打俄国。

但是施里芬计划的问题也非常的多,毕竟它是建立在能够迅速击败法国的基础上的,但是法国并不是弱小的国家,想指望能够像当年普法战争那样迅速击败再击败法国,恐怕有点指望天上掉馅饼。毕竟法国当时好歹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且东方的俄国虽然比较落后,但是烂船也有三斤钉,毕竟沙俄也曾强大过,想以一己之力去挑战这样两个强国,对德国来说难度实在是有点大。但是以当时德国的地缘环境来讲,施里芬分计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像当时德国总参谋长给德国皇帝的答复一样,没有可以替代它的方案。

所以从这点上看,德国当时陷入到一次世界大战中,恐怕是有一点被动的局面。因为德国也明白自己所处的地缘环境并不是很好,处在众多敌人的包围之中,如果可以的话,德国还是尽量要避免战争,因为战争一旦打响,德国即使实力再强,也很难应付多个强敌同时攻打自己的局面,而自己能够拉到的盟友实力也偏弱,无法帮自己多少忙。当然德国人对自己的实力还是有点自信的,虽然德国不想去挑起战争,但是真的别人要逼到自己头上来的话,德国人也不会示弱,肯定会正面应战。而施里芬计划就是应对战争的终极计划,虽然施里芬计划受限于地缘环境,有着诸多的不足,但他也是德国人所能想到的最好的作战方法了。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事实上采用的都是施里芬计划,只不过二次大战中对施里芬计划有了一些微调而已,再加上不用防备东方,以及装甲战术的突破,结果收到了奇效。

施里芬计划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他必须先发制人,抢在对手还没有完全动员起来之前,自己先进行总动员,然后迅速击败对手。所以一旦爆发冲突之后,德国军队就要迅速集结,主动出击,否则就只有腹背受敌,最终走向失败。也就是说当时德国的环境非常的微妙,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冲突不存在着局部战争,一旦发生了冲突,德国必须立马启动施里芬计划,实行总动员,也就是挑起世界大战。所以一战之后很多人都指责德国挑起了战争,这有种说法确实也对,但是以德国当时的地缘环境,如果不主动出击的话,一旦对手动员完毕,德国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因此在一战前,德国与主要的对手之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和平,要么发动全面战争,施里芬计划就是一场全面战争。而俄国当时不明白这一点,事实上施里芬计划是德国总参谋部的绝密计划,即使是德国的一些重要人物都不知道,所以在这里也没法怪俄国。因此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看起来并不是很大的一件事情,最后却引发了全面的世界大战,这主要就是因为施里芬计划本身的局限性导致的。

在一次大战之前,各大国都不想打仗,却因为一个小国最终爆发了大战

事实上在一战之前,随着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各大国之间也评估过,一旦战争爆发将会造成无比重大的伤亡,这种伤亡数字比以往的伤亡都要厉害得多。而这种伤亡对于那些军事强国来说,也是觉得难以承受的,事实上在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几大列强之间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战争了。当时的战争都是列强通过自己的代理人来进行,按现在的说法叫做局部战争或者有限战争,因为几大强国都做过评估,一旦几大强国之间发生直接的冲突引发世界大战的话,对任何一个强国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痛。

因此当时英国,德国,法国,俄国甚至奥匈帝国之间虽然矛盾重重,但是同时他们又努力避免各国之间产生冲突,而是扶持自己的小弟。甚至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也就是战争爆发的那10年中,俄国和奥匈帝国都开始忙于自己内部的事务,在巴尔干事实上处于整体战略收缩的状态。这对于当时的世界和平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之前两国在巴尔干针锋相对,可是让世界紧张了好长时间。可惜正是因为双方都开始收缩状态,导致巴尔干的局势出现了不可控的状态。

如果是大国之间发生冲突,因为大国之间相对来讲都非常的理智,会努力把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让局势发展到不可控的状态。但是当奥匈帝国和俄罗斯都不怎么管巴尔干的时候,巴尔干那些小国反而都嚣张起来,因为原来的老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衰落,管不了这了,新的老大俄罗斯和奥匈帝国本国内部事务太多,也顾不上这个地方,至于更遥远的英法德等国,则管不到这儿来。

而在这些小国之中,最嚣张的是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在俄罗斯和奥匈帝国都收缩之后,挑起了好几次战争,吞并了马其顿,科索沃等国,甚至想进一步吞并波斯尼亚等国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但这是奥匈帝国所不能容许的,所以奥匈帝国在1908年的时候,将波斯尼亚等国并入到奥匈帝国之中,结果引发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的不满,最后在奥地利皇储裴迪南大公视察萨拉热窝的时候将其暗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

奥匈帝国在皇储被刺之后,打算以这个为借口,一举铲除泛斯拉夫主义和大塞尔维亚主义。奥匈帝国也担心俄国会干涉,所以向德国求援。而德国知道沙皇尼古拉二世因为日俄战争失败之后就进入了困难时期,俄国现在的状况实在不适合对外干涉,所以威廉二世认为尼古拉二世大概率不会介入到这件事情中来,因此他就非常大方地给了奥匈帝国保证。但是弄巧成拙的是,尼古拉二世确实在困难时期,但是他却把这次事件看作一次挽救自己危机的良机,他认为如果能够把民族情绪玩到一个恰当的地步,就能在不引发战争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威望得到一定的提升,使自己的政权巩固起来。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尼古拉二世希望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巩固地位,却没想到打出了世界大战

面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紧逼,俄国决定进行一次局部的动员,并且动员的军区和德国并不接壤,尼古拉二世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反应,既能够体现俄国的沙皇俄国的强硬,但又不至于引发双方之间的战争。鉴于俄国当时的疲弱状态,战争实在不是合适的选择。但是尼古拉二世并不知道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因为施里芬计划是要么不打,要么一打起来就是一个全面的战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因为德国地缘环境不佳,威廉二世没有选择,不得不发动战争

施里芬计划就是玩的时间差,他要抢在俄国动员之前就发动战争,迅速击败法国。而沙皇有限的动员,在德国总参谋部看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当时俄国已经动员,法国也即将动员,如果再不开战,等到俄法完成动员的话,施里芬计划就失去了实施的前提,德国就只能腹背受敌两线作战,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所以最后德国只能够立刻进行总动员,并且实行施里芬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一战前,各大国都在避免战争,为何还是开战,因为施里芬计划

虽说一战和这两位皇帝有关,可是战前他们一直在调停以避免战争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主要国家都认为战争的挑起并不是自己的责任。英法两国认为是德国挑起了战争,另外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也有很大的关系,俄国人的军事动员是造成战争爆发的一个重大原因。德国则认为俄法的动员是战争爆发的原因,因为德国地缘环境不佳,处于多面受敌的情况,一旦碰到威胁,自然只能够采取全面战争。奥匈帝国也认为自己只是在防御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对自己的威胁。而首先动员导致战局恶化的俄国则认为自己比较冤,因为自己一直致力于世界和平,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他们还一直努力调停。当时尼古拉二世和威廉二世之间为了避免战争电报不断,被称为威利尼克电报,威利是威廉二世的小名,尼克是尼古拉二世的小名,双方之间发了多封电报,就是为了能够促使世界和平不要打仗。

总之,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就已经预料到了一旦打世界大战,将会对所有的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几个主要的国家甚至一直在调停,希望能够避免战争的爆发。只不过沙皇俄国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事件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所以动员了部分的军队,来加强自己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打算挑起战争。而德国地缘环境不佳,所以制定的施里芬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么不打,要么就大打,没有第三种可能性。而且德国也不知道俄国人的心思,但是如果俄国人动了,而德国人什么也不动,将会使自己腹背受敌陷入不利之地同样的俄国人并不清楚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并不知道自己的部分动员对德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结果在俄国动员之后,德国干脆实行总动员,实行施里芬计划,结果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