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53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 春秋 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公元前8世纪是希腊地区在荷马时代结束之后古希腊地区普遍出现城邦制国家的时期,在土地得到恢复后,希腊地区进入了强盛时期——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古典时代古希腊历史上的重要的历史时代。分两个时段,前期是民主城邦的繁荣昌盛时代,后期城邦制度则盛极而衰。 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起点是希腊与波斯的战争,希腊各邦战胜波斯后,彼此互相争霸。至前431年,斯巴达和雅典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元气大伤,此后爱奥尼亚战争,斯巴达衰落,而马其顿则在北方兴起。 从上述来看,东西方历史再一次惊人的相似,都处于对内或对外的战争期间,也是成就大一统的过渡期。 社会结构: 东周(春秋):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楚、吴、越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古希腊(古典时代):希波战争第一阶段结束后,无论是提洛同盟成员还是非提洛同盟的城邦,都有许多摆脱了本国的贵族统治,建立起民主政府,如影响较大的底比斯、阿尔哥斯、叙拉古等邦。希腊民主政治因此进入了繁荣时期。在众多实行民主政体的国家中,最为典型、留给后人材料最多、在世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雅典。克里斯提尼确立民主制之后,雅典的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 战争: 东周(春秋):(礼乐崩坏)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积极服侍周王室,郑庄公在解决郑国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便不再朝觐周桓王,当时王纲已堕,郑庄公不循礼法开了先例,与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即“周郑交质”,天子权威扫地。秋季,周桓王率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周军大败,郑国大将祝聃发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让周天子的完全威信扫地,礼乐崩坏正式开始。 古希腊(古典时代):雅典与斯巴达争霸希腊,从而导致分别以两国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激烈对抗。早在希波战争期间,两国在联合抗波之中便存在着利益冲突。希波战争后期,雅典势力的急剧扩张更加引起斯巴达不安。公元前457年,两国在中希腊发生公开武装冲突,虽缔结了30年和约,但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后起的霸主雅典四处伸手,欲攫取对全希腊的霸权。经过这场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27年之久,战火几乎遍及整个希腊世界。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431—421年为第一阶段,史称“十年战争”,这是战争的相持阶段。公元前415—413年为战争的转折阶段,雅典趋于劣势。公元前413—404年,斯巴达的进攻和全面胜利阶段。 灭亡: 东周(春秋):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渐渐在晋国成为世袭贵族,而晋国的国政亦落入这些贵族(士大夫)的手上。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韩、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史称三家分晋。到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三家分晋 古希腊(古典时代):前355年,“神圣战争”爆发,前350 年,德摩斯梯尼发表了反马其顿的演讲,前349年,马其顿占领了卡尔息狄斯半岛,雅典被迫议和。前348年,唯一阻挡马其顿南下的奥林托斯城邦被毁。前344年秋,帖撒利为马其顿所控制。前339年,腓力发动战争,再次进入希腊。前338年,喀罗尼亚战役爆发,雅典——底比斯联军战败,希腊各邦实际上失去了独立。前337年,腓力组成了“希腊同盟”,控制了希腊诸邦。希腊各邦正式被马其顿所控制,古典时代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