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如果不北伐,蜀国结局会怎样,能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吗?

 剧透历史 2020-06-14

对于诸葛亮数次北伐,从古至今向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赞成者认为诸葛亮忠肝义胆,为了完成先主刘备匡扶汉室的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分感人。

反对者则认为诸葛亮定下的北伐基调穷兵黩武,他活着的时候六出祁山,继任者姜维手里又搞了个九伐中原,无休止的对外战争影响了蜀汉的经济发展,拖垮了蜀汉,是错误之举。

具体什么情况呢?咱们来详细说一说。

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不顾众将的反对出击东吴,结果赔进去了多年积攒起来的老本。他和关羽还真是兄弟俩,一个在襄樊之战葬送三万多荆州军,一个在夷陵之战葬送四、五万生力军,一人扯了一把蜀汉的后腿。

这两场战役给蜀汉造成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不仅损失了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战死众多将领,蜀汉元气大伤。

更主要的是,蜀汉是一个建立在刘备个人名望上的政权,益州豪强降刘几乎都是因为他的好名声。他一死,各地叛乱频发,诸葛亮足足花了5年的时间才重建军队、弥平叛乱,将国力恢复到能够对外用兵的水准。

然后诸葛亮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北伐。打仗是对一个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的消耗,如果取胜,还能用战利品进行弥补,如果失败,那真是世上最赔本的买卖。遗憾的是,数次北伐就没有一次达成预定目标,等于是在一直往外赔。

何况蜀国所占的地盘本就是三国中最小的,人口也最少,生产力比不上曹魏和东吴,供应大军有压力。因而客观来说,北伐的确拖累了蜀汉的国计民生以至于出现了“民皆菜色”的困顿场景。

那么问题来了,普通人都能想到的事情,智商超群的诸葛亮会想不到吗?

只有咱们想不到,没有诸葛亮想不到。如果他连这一点都看不清,怎能在刘备死后辅佐幼主刘禅,稳定蜀汉的大局?诸葛亮坚持北伐,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首先,不出祁山,蜀汉只能偏安一隅,统一不了中原。

多年前的“隆中对”,诸葛亮对刘备提出了一个争天下的战略构想,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刘备之后的路线,其实都在这个框架之内。

说白了,就是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打牢基础再进军中原。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从没想过在蜀地停止脚步,对于他们来说,蜀地只是一个暂时的据点,具有过渡性质。

荆州虽然丢了,刘备虽然死了,战略是不能变的,诸葛亮北伐顺理成章。他很清楚,若是一直缩在西南,不通过对外战争壮大自身,蜀汉必然是被别国统一的命运。

其次,北伐不在建功,而在自保。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抱的希望最大,他用了5年多时间才准备好这一战,结果戏剧性地败在了“马谡失街亭”上。

但诸葛亮退军可不只是因为失街亭,还因为各路战线都不利,再战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他从此战中看出了蜀汉潜藏的危机。

前面提过,刘备、关羽哥俩一人一战,葬送蜀汉众多将领。没有战争的时候,这一点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战争一来,弊端立刻浮现。

老一代逝去,中生代战死,而新生代还没有成长起来,蜀汉武将体系出现断层。对于这种尴尬的情况,有一句话形容得很到位:“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话在姜维时期适用,在诸葛亮时期同样也差不到哪里去。

诸葛亮急于改变这种状况,指望通过战争培养出一大批可用的人才。内战显然不可取,那就只能外战。

再加上第一次北伐初期,蜀军声势浩大,整个关中都被震动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本是曹魏所占,竟望风而降,更助长了蜀汉的威势。谁都没想到,蜀汉居然无功而返了。

为了不被曹魏和东吴当成纸老虎,诸葛亮也得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如果把蜀汉比做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底气已经不足了,越是如此,越要虚张声势,摆出一副我不好惹的模样,才不会被人欺负到头上。

细究诸葛亮后来的数次北伐,会发现每一次他似乎都想好了退路,带着大军出去溜一圈,差不多了就回来。物资耗费得挺多,实际上没有什么硬战,兵力损耗并不大。

这就说明,北伐只是为了延续蜀汉的寿命。正如某些武侠小说所说,最好的防御是进攻,停下来,可就满身是破绽了。

假如诸葛亮不北伐,不向各方军阀亮出蜀汉的兵锋,短时间内经济固然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时间一长,不是东吴就是曹魏,必有一个要来攻蜀汉。蜀汉失了先机,亡得会更快。

只有不断的主动进攻,才能让外敌搞不清虚实,有所忌惮。

最后,诸葛亮不断的北伐,也有凝聚蜀汉内部向心力的考虑。

蜀汉这个政权,内部的权力分配结构有些像鸡尾酒那样的分层,分为刘备荆州集团、刘璋东州集团,以及四川本土的益州集团。荆州集团居于象牙塔的塔尖,东州集团居中,本乡本土的益州集团反而居于底层。

这样的权力分配模式,显然是不稳定的。但刘备和诸葛亮很聪明,一方面团结东州集团的李严、黄权、法正等核心人物,另一方面由刘备迎娶吴懿的妹妹,算是跟东州集团联姻成了铁板一块。

如此一来,二对一,刘备就在益州站稳了脚跟。

然而,荆州、东州联盟与益州集团的根本矛盾并未被消除,东州与荆州两个集团之间也不是一点矛盾也没有,这不后来就出现了诸葛亮废李严的事件。

面对这样的处境,诸葛亮能做的,就是给三个集团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将所有人都拉到一条轨道上。那么谁是敌人呢?曹魏嘛,早在刘备手里就喊“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因而诸葛里的北伐,最重要的还是稳定内部的作用,至于攻灭曹魏,估计连他自己都没绝对的把握。

回想当初的隆中对,诸葛亮的战略构想是荆州、益州两路夹击,而且前提是“待天下有变”。看当时的三国局势,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诸葛亮还能有信心去执行隆中对战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