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解读:中高考经典阅读必考书目《论语》

 谦礼谦礼 2020-06-14
本期嘉宾:何杰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在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每个人还都觉得自己诉求很合理,这就会出现利益的冲突。

那么如何避免冲突?如何重建全社会的价值观?这就不得不提孔子的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让别人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对别人这么去做。

我想孔子的这句话,其实就告诉我们一个价值判断的方法,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做现代的中国人。

那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人?也许,我们能从这本《论语》中,找到答案……”

↑↑↑

经典是一面镜子

人们走过它,从里面照见自己

若有启发,欢迎转发

1

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一

提到《论语》,您会想到什么?

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经典巨著?还是千百年间帝王统治国家的方法纲领?是导人向善、启发心智的千古佳文?还是百年间,无数莘莘学子为求功名的必背之书……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备受关注。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公布,《论语》纳入高考经典阅读考查范围。调整后,高考经典阅读考查篇目从6部增至7部(分别为:《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那高考名著究竟要考什么?

在何杰老师看来,高考名著考查首先是要读,第二是要懂,然后在此基础上读出心得并学以致用,这就是现在高考名著一种很重要的考法。


 推荐理由二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对于这本既熟悉又陌生的巨著,您真的了解吗?为什么说孩子从小就要读《论语》?

视频中何杰老师提到,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做现代的中国人。我们提到《论语》,不应只是想到考试,更多的则是要关注到书中的精神财富。

熟读《论语》,不仅会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会在无意间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

比如让孩子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塑造孩子的人文情怀;

比如明白“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让孩子懂得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选择朋友;

比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这里的文、行是指人的外在,忠、信是指人的内心。),让孩子内外兼顾的全面发展……

《论语》从来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也不是概念分析,它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接纳现实,如何修正自己,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在孔子那里,才智教育与道德教育是要融为一体的,人是要全面发展的。寥寥几句,道尽教育的真谛!


 推荐理由三

为什么说《论语》这本书,老师和家长们也绝不能错过?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觉得孩子不懂事,不能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总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顶撞我?总不明白,付出那么多,为什么孩子成绩还是上不去?

作为老师,我们常说要提倡素质教育,可这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实施?

其实,这些疑惑,这些教育方法、处世之道,在《论语》中都能找到答案,它们已经默默等了我们2500多年……

教育者要激发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用在我们家长身上同样受教。

我们要学会如何引导他们发问,如何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表达欲,然后再去启发,开启他们的心智。

至于如何引导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思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孩子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从而掌握如何启发孩子提问的智慧。

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个层次,它强调了爱好和兴趣在人们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心喜爱学习,才能够将要学的东西扎实掌握,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有所成、有所获的乐趣。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培养兴趣很重要!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并有意识地将好的兴趣点进行指导,并努力使之变成孩子的志向。

当然,倘若我们没有发现孩子有任何明显的兴趣点,那我们应该带着孩子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兴趣点,顺其自然而不任其自然。

2

关于本书

《论语》封面

经典是一面镜子,人们走过它,从里面照见自己。

阅读经典,对我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着很重要意义。

若你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得不读《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它是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录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也有其弟子们的对话,全书共二十篇,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在中国古代,《论语》的地位非常高,影响也极其广泛。东汉时期,《论语》已被列入经书之列。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在西方18世纪左右,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他曾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

受其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也曾出现这一格言。如今,在国外的很多孔子学院《论语》是他们的必修书目。

如今,《论语》全书纳入高考必考范围,这也体现出高考语文北京卷对经典阅读的重视,也体现出我们正在重拾我们的文化自信!

那么,高考名著考查应该注意什么呢?在何杰老师看来,无非是以下几点:

这本书你真读了,而且真的读懂了!知道这本名著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有什么意义?

☉ 不仅如此,还要读出特点,从这本书中构建自己的阅读经验。

☉ 除此之外,还要学以致用。反思自己,是不是真读懂了?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是不是能够把这些体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论语》为例,首先我们要把《论语》读了,然后要把当中孔子的箴言弄懂,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孔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对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意义有何价值?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学以致用。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重温经典,开启智慧!)

读懂《论语》,受用一生

以下内容摘录于《论语》

关于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摘自:《论语·为政》

注释: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摘自:《论语·为政》

注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摘自:《论语·公冶长》

注释:勤勉好学,不以向下请教为耻。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摘自:《论语·季氏》

注释: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感到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感到困惑仍不学习,这样的人就是下等人了。

关于为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摘自:《论语·述而》

注释: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改正不犯。

有教无类。

摘自:《论语·卫灵公》

注释:对任何人都可以有所教诲,没有种类的限制。

当仁,不让于师。

摘自:《论语·卫灵公》

注释:遇到可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关于错误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摘自:《论语·卫灵公》

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这才叫过错。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摘自:《论语·子罕》

注释: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猜度,不毫无变通,不拘泥固执,不主观武断。

关于处世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摘自:《论语·为政》

注释:君子团结而不勾搭,小人勾搭而不团结。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摘自:《论语·里仁》

注释: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好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摘自:《论语·述而》

注释: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心中常怀幽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摘自:《论语·子路》

注释:君子是和谐而不是等同,小人是等同但不是和谐。

关于为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摘自:《论语·里仁》

注释:君子言语上要谨慎迟钝,行动上要勤快敏捷。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摘自:《论语·宪问》

注释:君子认为口里说的超过实际做的是可耻的。

君子不忧不惧。

摘自:《论语·颜渊》

注释: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摘自:《论语·季氏》

注释:君子有九件事要思考:看的时候要明察,听的时候要听清,脸色要温和,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忠诚,办事要敬慎,产生疑惑要询问,生气时要避免惹祸,得到利益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3

关于作者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书中所记多是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

所以,想要读懂《论语》,就必须先了解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虽是贵族出身,但年幼丧父,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步入仕途,却遭逢鲁国内乱;四十不惑,出仕修经;周游列国,五十而知天命,可称万世师表;等孔子回到故乡鲁国之时,已七十,从心所欲。

他,一生坎坷,一生不凡!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更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为什么要读经典?

其实,阅读经典文学和文化著作,有着滋养人精神品格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双重作用。我们形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和能力,对我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看重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考查,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多接受经典文化的滋养,成为一个适应现代发展的中国人,而不是一个数典忘祖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