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微处的教育》郭成林

 太行文学l苑 2020-06-15
于细微处
                     ——我的教育故事之一
 

朋友转来文章,说是古时有富人盖了新宅院,入住前请算命先生去看看风水。转到后园子入口的转弯处,主人忽然止住众人,示意不要大声说话。众人不解,他说听到后边有小孩子在树上摘果子吃,怕猝然露面惊了他们摔下来,所以先站立片刻,等他们下来再过去。这算命先生说,后院不必看了,你有这么好的心,就是最好的风水。

读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

我才教学时,有一次周末放学后开教师例会,散会后一起往外走。那小学本是一所庙宇,四周是高高的墙,把这院子擎到天上。校门外有个极大的空园子,长有极高的椿树,长年宿有喜鹊等鸟类。那天我们说说笑笑要出门时,走在最前边的老教师兼校领导突然止步,停止说话,往后退了一步,并且摆手示意我们都停下,往校门的一侧一躲。我自然是觉得怪异。这老师压低嗓门,说话声音越来越低,我们猜测像是外面有什么事,就半解不解地不再高声说笑。终于这领导拉开了校门,我们就见三四个孩子刚刚从树上下来,落在最后边的那个正是我班一个捣蛋家伙,只见他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好,趿拉着一只提着一只,兔子一般慌慌张张跑走了。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淘气的孩子放学后上椿树掏鸟蛋,听到院子里说笑,知道老师快出来了,自然吓得要命。而这老教师的用意也就在不要惊吓了他们,以防他们慌中出错,跌下来就糟糕了。所以他当机立断,不让我们出门,继续说笑,提醒孩子们老师要来了。还让我们说话声音越来越低,造成越走越远的假相,以便使孩子们尽可能从容下来逃走。最后他才要我们记住都是谁,过后教育学生,不允许再上那么高的树,防止出现危险。

后退半步,冷静处理。这是老领导对这事的处置方式给我们的深刻印象。我刚教学时,各级领导针对学生安全屡次强调的就是“一高一低带中间”。所谓一高,就是上树。所谓一低就是游水。在农村学校,因为这一高一低发生的事故几乎年年都有。所谓中间就是学生之间打架斗殴发生冲突。老教师说,这也叫“三关”,把好了这三关,安全方面的问题不应该太多了。然而或许年轻气盛,面对这“三关”方面的问题,过错,往往头脑一热处置失当,反应过度,也有一些教训。不只是安全方面,其他方面都有。过后一直想,那件事换成我会如何处置?首先是会怒火中烧,这么高的树,已经比我们那已经够高的院子都高出许多了。不必说从门缝里能窥探到,就是从校园里仰头都会看到的。椿树又有许多干枯的枝杈,看去很牢固,其实不能抓揪,更不可踏脚以作支撑,一脚踏空摔下来摔坏了的大人小孩都是有过的。所以我大有可能远远吆喝一声,之后会去树下等,守株待兔,抓个“现行”,不怕他们狡辩不认账。之后会命令这些犯错的家伙灰溜溜地站立一排,声色俱厉地训话。我甚至怀疑自己会体罚他们,去那屁股上踢几脚,脊梁上给几拳头。会不会给几耳光都难说。当时的家长常常说的一句就是:“不听话,只管打”。然而这样处置的结果我可能没想到,就那么怒喝一声,会不会使他们胆战心惊,匆忙下树中可能出现摔落等等危险。小错大责,惩大于过,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考虑失当,事与愿违,动机良好,结局不佳,好心不得好报,因细节处置不当引发的不快甚至事故有多少呢!

教育家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这个道理我们教师没人否认。然而爱有爱的艺术,不能以“我完全是从爱护学生出发的呀”来辩解做出的错误处置。同样是从爱出发,因为面对具体事例的处置不同,导致事与愿违的例子也不少。特别是那些细小末节的现象,我们有时候往往不容易妥善机智处理。而爱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宽容。有人说,出问题,犯错误,是小学生的天性和权利。小孩子约等于小猴子,天性是挑战规则,在纪律和自由之间打擦边球。记住这一点,我们面对学生犯错就不可能总是拍案大怒怒发冲冠。所以,我们应该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出错。不要一听到一看到出问题了就怒不可遏,恼怒之中做出的决定很少能是理智的。

教育是细节之和。细节决定成败。那些名师,优秀教师,往往在细节处理上,表现出最大的智慧与仁爱。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中,往往孕育着片刻间智慧考量的惊涛骇浪。大智大勇,足智多谋,也往往体现在人所不易察觉的细节中。这一点在我后来教研工作中更是深有体会。

我调到县教研室以后,领导指定帮助一个优秀老师备课,确定让她上县级示范课。这老师计划在学完课文后添加一则辅助读物,以扩大阅读量。我根据教材进度和内容,建议选择苏东坡的《日喻》,她同意了。到正式上课时,我发现她竟然把已经打印分发的教案中的这一块删掉了!竟然自作主张,另起炉灶,选择了另一则古文。我自然非常生气,觉得她太自负,不尊重我是小事,不尊重大家的劳动成果就不能宽恕,更不能随意推翻领导都审定的这一板块。课后我不给她解释机会,很严肃地批评她,说她太骄傲,翘尾巴了。她听我发完脾气,从容不迫地徐徐道来,说,前几轮试讲用的都是她本班或本校学生,而这次上大课,借用的是市直学校学生,她上课时发现有个女孩子的眼睛是有明显问题的,或许就是单眼失明也不敢定。而苏东坡的《日喻》的开头就是“生而眇者不识日”,通篇都有对这生来失明者的批评。这会不会引起这同学的不快?会不会给她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所以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临时决定改换内容,选用了其他古文。

真是大仁大智!而大智首先决定于大仁。我想我真是又犯主观主义错误了。于是向她认错,说我是坐在学生后边的,看到的是背影,不可能了解学生情况。而我们这青年教师,面对不期而遇的变化,当机立断,从容不迫地作出调整,我真感谢她且佩服不已了。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涉及学生的生理缺陷时,哪怕是现成的教材,也谨慎取舍,优秀教师这种教育智慧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工作按部就班四平八稳,但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千姿百态的心理世界,汇集起来就是汪洋大海。凭我们的智慧和能力,要做得事事天衣无缝不容易。特别是我,教书教了多少年,总不成功,做过不少错事蠢事。所幸我很坦然,错了就认,错到什么范围认到什么范围。所以我教的历届学生都不恨我,原谅我的过错。

这里就有个对待“小报告”的问题。坦然说,我面对小报告处理妥当的很少。我教初中时,有一次布置星期天完成什么作业,星期一上午收交时,一个学生没交,说下午带来。然而下午就有学生来反映,说是这学生说不但不交,还说要上吊了。为了作业竟然要上吊!不由我不怒发冲冠。我在班里大发雷霆,拍桌子瞪眼,说你不按要求完成作业,还敢用上吊来威胁我,你现在就上吊去!学生们被我的声色俱厉吓得噤若寒蝉,然而放学后这学生战战兢兢来找,说是自己没说要上吊啊,是说那作业晌午掉了。好一个“晌午掉了”与“要上吊了”,听起来的确容易混淆。我立刻明白是来举报的学生听错了,告发错了,我冤枉这学生了。如前所说,按我有错必认的原则,先是立刻当面向这学生认错,其后再按“错到哪里纠到哪里”的原则,第二天上课前,诚恳地向这同学承认了错误。并且诚恳地希望学生以后再见老师暴跳如雷时就提醒一下。不要见笑,这个办法还真有效,后来学生看我脖子一梗眼一瞪,有的就一摇头,我就清醒一点,知道是我要出错的时候了,话说得就婉转一点,甚至消除了怒气,先调查一下。

过后我又想,虽然勇于认错是好的,但不犯错是不是更好呢?退一步说,能不能不犯重复的错误呢?我又想起当初在校院里窥见学生上树的事。还是那句话:怒发冲冠中做出的反应和决定,正确的少!毕竟对学生的伤害已经造成了,如果我能在听到小报告以后先调查核实一下,是不是可以避免这个过错呢?

曾经多次想,名师身上,老教师身上,优秀老师身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大的不说,光是他们对细节的处置,往往表现出极高的教育智慧,这些都是我所不及的。他们教的是书,他们自己也是书。他们每个人应该说都是一本书。再想一下,学生身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不少。所以我临近退休再进学校,总感到满校园都是我的老师。 
2019、12、31

【作者简介】:郭成林,资深语文教研员。性憨直,人爽快,文笔老辣,常有佳作发表于报刊、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