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聪明!

  平凡的人 2020-06-15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聪明! 来自有书 12:28

文 | 有书不雨亦潇潇 · 主播 | 宸声


海桑曾说:

“将生命慢慢喝,是一杯茶;将生命一饮而尽,你就醉了。”

诚然,“生命”二字说来容易,但其中滋味却并非三言两语便可概括清楚。

生命如同一杯清茶,人生路上的喜与悲,被岁月悉数冲入茶盏中,你须得轻抿细品,才可领略到辗转于唇齿之间的那抹甘甜。

若是将其一饮而尽,便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毫无意义。

因此,凡事都尝试着“慢慢来”,你便有机会品味到生命之美。


说话缓,方能体现修养

《礼记》有言:

“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浅水喧哗,一眼见底;深水宁静,深不可测。

水犹如此,何况于人。

聒噪吵闹的人,通常言语无节,有时一开口便暴露出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而思想深邃的人,在开口之前往往会深思熟虑、字斟句酌,从而给人一种沉静内敛的好印象。

其实,说话缓慢并不是犹豫不决,相反,越是“慢半拍”的言语,往往越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是传统的包办婚姻。

这二人一个才貌双全,另一个却目不识丁,简直是“门不当,户不对”。

除此之外,江冬秀还是一个急性子,常常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火,说话也总是直来直去。

胡适则截然相反。

每当江冬秀发脾气时,胡适都默默地由她数落,一句也不争辩。

等到妻子气消之后,胡适才不慌不忙地开口劝导,耐心地给妻子讲道理,将事情慢慢分析给她听。

正是这“慢半拍”的言语,避免了许多争吵,使得这性格迥异的夫妻二人能够携手度过一生。

慢,是一种温和、平缓的力量。话到嘴边时,先等上一会儿。

慢慢说话,才能安抚他人的情绪,体现自己的修养。 


琅琊王氏家族,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豪门大族。

据史书记载,从汉朝到清朝的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先后培养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其中封侯拜相者更是数不胜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琅琊王氏能够如此兴旺,全凭一句家训,而这句家训仅有简简单单的六个字:

言宜慢,心宜善。

短短的六字箴言,浓缩了说话的大智慧,正如曾国藩所说:

“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

走得太快,便容易跌倒在地;同样,说话太急,便可能招致祸端。

说话缓,不仅能减少言语中的谬误,更能使人变得谨慎、稳重,从而练就出成熟、大气的人格。


做事稳,沉着彰显格局

弘一法师曾说: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日常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现象比比皆是。

原因其实很简单,心浮气躁者,必然难以面面俱到,也就不容易把事情做好。

一个人若是只顾埋头向前冲,那他必然看不到脚下的羁绊,由此引发的自我怀疑,比外界的坎坷更容易致败。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寺十分破败,附近的村民看到寺中的僧侣们生活条件如此简陋,便凑钱请施工队伍来修缮寺院。

寺庙中的方丈指派门下的大弟子来组织修缮工作,然而,就在工人们准备就绪时,方丈却突然叫住弟子,对他说:

“你现在先去磨刀,记住一定要磨好了。”

当时工人们在等待开工,可是师傅的命令又不能违背,所以弟子只能先去磨刀。


弟子三下五除二便将刀磨好,急忙跑去向方丈禀报。

谁知方丈却丝毫不着急,还说要检查一下磨好的刀。 

弟子将刀交给方丈后,方丈只看了一眼便说:

“这把刀,你只磨了中间,两边都没有磨到。看来磨刀时内心非常急躁,所以才会用力不均。”


说罢,方丈便吩咐弟子再去重新磨一次刀。

弟子虽明白师父是在教诲自己,可是因为任务繁重,所以磨刀时,心中不免又急躁了起来。

这次弟子只是磨平了两头,就送到方丈那里让他检查。

方丈接过刀,缓缓说道:

“难道你磨刀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吗?我看这次你只是磨了两头,并没有真正用心去磨啊!”

听到师父这番话后,弟子赶忙跪下忏悔,请求师父指导如何才能磨好一把刀。

师父说道:

“磨刀之前,你应该平静心绪,这样才能用力平均,从刀的一端磨到另一端。

无论有多少事情等着你去做,你的心都不能乱。”

听完方丈的教诲后,弟子幡然醒悟。

从那之后,无论情况有多紧急,他都能把“稳”字放在心中,以沉着之心去处理问题。

萨迪说过:
“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

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

跑得快的人,未必就能先到达终点,做事急的人,也未必就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有时候,正是因为跑得太快,才来不及分辨究竟哪条路才是捷径。

做事之前,先沉下心来观察形势,才能不急不躁,稳中求胜。


生活慢,品味世间美好

三毛有句名言:

“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


当你在领略过城市的喧嚣,感受过人情的冷暖之后,能够放慢脚步,静静地观察天地与人世,收获的便是这世间的美与和谐。

身处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人只顾匆匆赶路,已经走得太过遥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何出发。

人不应该每时每刻都疲于奔命,我们更应追求的,是生活的质量。

快一点,增加的是速度;慢下来,提升的是品质。

人生路上,适当慢下来休息一会儿,你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体验。


著名作家林清玄,便是一个提倡“慢生活”的人。

林清玄幼时家境贫寒,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的良好教育,但他却每天坚持读书、写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岁时,林清玄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从那以后,他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写作之路。

30岁之前,林清玄便获遍了台湾的文学大奖,更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名利双收的林清玄并没有感到快乐。

由于需要参加大量的会议与应酬,他感觉自己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很难静下心来写作,初心也在逐渐变得模糊。

此时,林清玄便产生了暂时逃离尘世,去追寻生命意义的想法。

而立之年的他,果断放下令人羡慕的工作,入山参禅清修,渴望用心感受生活的真谛。

他的选择令很多人不解,却给了自己一个新的机会。

参禅静修后的林清玄,将禅宗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在提升作品境界的同时,也使许多人爱上了节奏缓慢的生活方式。

在《清欢》一文中,林清玄提出了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这一生活态度令无数读者向往。

“清欢”是一种清淡的欢愉,可以是听闻林间鸟鸣时的感动,也可以是静品一壶乌龙茶时的闲适。

对于林清玄而言,这种“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的生活方式大有裨益。

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慢,使我们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踏实,在日常生活中活得更自由。

在忙碌与喧嚣之中,人们很多时候会忽视生活本身的美好,忘记了自己的那份初心。

人不能一直处于奔波劳碌的状态之中,若是只顾低头赶路,即使走遍千山万水,仍然走不出世俗的束缚。

适时放慢前行的步调,学会享受片刻的安宁,即便路上布满荆棘,你也能从中嗅得花香。



沈从文有言:

“人生实在是一本大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看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

诚然,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的一生不过须臾,但对每个人来说,人生并非匆匆而过。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本厚厚的书,需要你倾尽一生的时间去认真阅读。

做一个“慢性子”的人,逐字逐句地品味你的人生之书,那么精彩的情节,也许就在下一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