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父亲和父亲的哲学

 一人一心一念 2020-06-15

  □ 秦延安

    三十多年前,读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只是一个感动;三十年后,当父亲的身影化作脑海中一个回忆时,再读《背影》,那泪便跟着鼻腔的酸痛哗哗而下。

    父亲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说:“父,家长举教者。”《礼记·曲礼》上说“生曰父,死曰考。”由此可见,父亲不仅是给予了你生命和姓氏的那个人,还是男人的分水岭。在民间,父亲又被称作爸爸、爹、大、老爷子等。《仪礼·丧服传》中说,“父至尊也”。所以,父亲不仅是一个称谓那么简单,还有担当和责任。

    “6岁以前我生活在老家安徽合肥,每年旧历新年正厅门口都要换上新的春联。上联是‘忠厚传家’,下联是‘诗书继世’。父亲一生确实贯彻了‘忠’与‘厚’两个字。”这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科院院士杨振宁在《父亲和我》中写到的情形。这种忠厚的家风,不仅促使自己一直努力奋斗,终于在国际上获得多项殊荣。父亲的忠、厚、信、义,让杨振宁最终舍弃了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没事不要寻事,有了事就不要怕事。你还年轻,要吸取经验教训,路长着哩!”这是《祭父》中贾平凹的回忆,一九八二年父亲进城来看望人生低谷的他时说的话。作为贾家第一个有文化的人,父亲经历了家贫、绑匪、屈辱、冤屈、黑发人送白发人,可谓“一生中没有舒心的日月”。坎坷的经历,让“父亲忠厚而严厉,胆小却嫉恶如仇,他以此建立了他的人品和德行”,在村里赢得“权威”。虽然父亲“也以此使他吃了许多苦头,受了许多难处”。但他“在悲苦和疼痛中的挣扎”,却让儿子参透了“人要努力地活着”的意义。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在我们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这是著名编剧李森祥在《台阶》中写不甘人后不怕吃苦的父亲形象。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一种人往高处走的要强心性,激励着儿子向上、向前。

    “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在《父爱之舟》写到的经历。为了让自己念好书,有个好奔头,父亲不管是背,还是摇船相送,拼尽家底,终是为了不让儿子落魄潦倒。那伟大的父爱和浓浓的舔犊之情,让人“醒来,枕边一片湿”。

    “我爸用热烈的眼光盯着我笑。这种笑让人惊心动魄。他苍白的脸上胡子拉碴,眼里蒙一层泪光,像被水淹了,分明笑着,而喉头和胸膛都在起伏。”忙于捧起碗不出声响地啜粥的鲍尔吉·原野,飞瞟父亲时,看到的是被关了两年监狱的父亲回家的激动。那一种谦恭,甚至可以说客气的行为,让他明白,“在艰难离乱中可以给人带来慰藉的,惟有家艚。”而父亲,便是这个家的掌舵者,是我们人生的港湾和依靠。

    父亲是什么?每一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讲述都异常丰富。纵使我们画笔神飞、词藻华丽,也难以画尽写完父亲的形象。他们坚守家国天下,信奉爱不求回报,顽强拼搏,忍辱负重,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桥,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为我们的前行打开了探照灯,让我们走向阳光灿烂。

父亲的哲学




    □ 李尧隆

    父亲是个篾匠,靠一把篾刀养活我们一家子。父亲只读过一年私塾,没多少文化。在我心目中,善良勤劳的父亲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虽然没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从他口中说出的一些充满哲理的老话,无时无刻不在撞击我的心,涤荡着我的灵魂。

    我的故乡是山区,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加之娘生我们兄妹八个,一家十口缺吃少穿是常事。可父母是非常会过日子的人,处处精打细算,父亲常说:“吃不穷,穿不穷,冇得算计一世穷。”

    每年春二月,乡村都青黄不接,靠挖野菜煮水度日。我们家虽然人多,但父亲在年前就做好了准备,因为父亲长年在山里给人做农用篾具,山里人没什么收成,但盛产红薯,吃不完时便把红薯刨成丝晒干,以备冬天缺粮时用。山里人很少付得起工钱,每年腊月父亲收账,山里人便用干红薯丝抵工钱,父亲把干红薯丝运回家储存,每年春二月,娘便把干红薯丝磨成粉,做成粑粑供一家人食用,所以我们一家人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至少没有经常挨饿。

    穿的方面,都是母亲自己纺纱织布自己缝制的,父亲说:“平时冇得旧的,过年冇得新的。”这是父亲教育我们兄妹八个从小要树立勤俭持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我们都很听话,父母给我们做什么吃我们就吃什么,穿的通常是大的穿了小的穿,从不与别人攀比。

    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而善良的人,他经常说:“吃亏是福,亲戚邻里之间要互相照应,人一辈子路很长,谁过日子都有为难的时候。”所以,村庄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父亲都是主动帮忙。

    我清楚地记得,那年隔壁邻居小孩生病,急需钱住院做手术,邻居大娘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没借到钱,父亲知道了,连忙晚上把给哥准备结婚的500块钱送到邻居手中,邻居知道那是我们家的全部积蓄,是准备给哥马上结婚用的,不肯收。父亲说:“邻里之间先不要说别的,先治病救人要紧,娃儿结婚的事可以往后推一推。”

    记得那年高考,我以2分之差,名落孙山,那个暑假,我很落寞、孤寂、彷徨、自责。父亲安慰我:“世上冇得翻不过的山,冇得跨不过的坎,打起精神来,再复读一年,争取明年考上。”我深知,奶奶病重,哥哥要钱结婚,家里那有闲钱供我复读,我把我决定出去打工,放弃复读的想法告诉了父亲,一向脾气温和的父亲突然大怒,狠狠地给了我一耳光:“这么一点小事你就承受不了,长大了还有用?给我继续读,钱的事有我。”

    那是父亲第一次打我,也是唯一一次打我,我被父亲一巴掌扇醒了。于是,我又走进课堂,发奋苦读,第二年如愿考取了心仪的大学。在我们乡村,上了年纪的人只要一提到我父亲,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有眼光的人。”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平凡而高大的乡下农民!虽然他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从他日常口中说出的那些带有哲理的话语却时常在我的耳旁回响,激励着我在人生路上一路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