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没人骂葛优?

 昵称535749 2020-06-15

    拾文化

    文化改变生活,信仰照亮心灵!每日8点,文化早餐!5小时前

    500

    葛优还是一个挺好的人!

    作者丨张楠楠

    作为中国最具国民度的男演员之一,葛优的口碑真心不错。

    “阴阳合同”一事,崔永元把冯小刚、范冰冰、刘震云怼得半死,现在都缓不过气,却唯独没骂葛优。

    小崔说:“葛优还是一个挺好的人!”

    葛优的演艺生涯,并不顺。大院里长大的他,不似姜文王朔生猛,总是躲在一边,畏畏缩缩的。也不愿意上台表演,害怕面对人群。

    年轻的葛优,也很怂!

    但葛优还是走上演员这条路。天赋和形象上都不占优势的他,凭借心中的那股诚,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如今的“国民演技大师”。

    诚是一个演员的根基,也是一个演员的气度,更是一个演员的胸怀。

    35年的时间里,正是心中的那股诚,让葛优成为真正的“一代名优”。

    诚是不糊弄

    1957年4月,演员葛存壮在产房门外焦急地等待。

    几天前,妻子施文心就已经来到医院待产,只是医生告诉他,婴儿是早产儿,大人身体弱,要做好母子难保的准备。

    葛存壮不敢告诉妻子,自己默默担下这份煎熬。

    幸好,一声响亮的哭声在产房内响起。母子平安。

    男婴满脸的褶子,瘦瘦巴巴的,像个小老头。孩子落户口要取名,葛存壮想起生产前那段提心吊胆的经历,恨恨地给孩子取了个“忧”字。

    直到后来一位朋友说“忧啊忧的”不吉利,最后才改成了“优”。

    也许是因为早产的原因,葛优从小身体就弱,这也养成他内向温顺的性格。别的大院子弟上房揭瓦拉帮结派,日子过得阳光灿烂,葛优呢,就喜欢跟鸡啊猪啊作伴,天天蹲在动物身旁使劲瞧,有时候还一个人瞎言语。

    邻居家要宰只老母猪补身子,葛优哭得跟泪人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被大人训了一顿。

    这样的性格,到了学校也是挨欺负的对象。但葛优被欺负了也不往家里说,一味的“蔫”,而且还是不带“坏”的死不吭声。

    一次,几个混小孩追着葛优追了几条街,堵到了死胡同,葛优没辙,最后才抄起书包,向他们扔去。

    事后家长告状,母亲施文心竟然还有点欣喜:

    “儿子终于敢反抗了。”

    胆小怕事似乎是葛优的天性,但他并不是什么都不放心上。8岁时,葛优第一次从母亲嘴里听到“诚”这个字。

    “孩子,人这一辈子,最要紧就是一个'诚’字。诚就是诚实,不撒谎。”

    打那以后,这个看似畏手畏脚的少年,心里有了自己处事的支点。

    19岁,葛优下乡到北京昌平插队,村里给他分配了养猪的工作。养猪喂猪,别人看来是一件辛苦又不讨好的差事,葛优却干得乐不可支。

    天刚蒙蒙亮,葛优就从土夯实的房子里钻出来,顶着露水去割猪草。割完后,还得将猪草择清、洗净,然后再淘去砂石,切得细细的,最后和猪食搅拌在一起。

    轮到喂猪的时候,葛优也是细声细气,像是哄孩子似的跟牲口说话:

    “你,你,多吃一点,看你瘦的”

    “你怎么老抢别人吃的呢,就不能让别人一口”

    每次听到葛优跟猪的对话,村民都被逗乐了。他们打心眼里喜欢这个男孩,没见过这么疼牲口的人。三年下来,葛优养的猪各个膘肥体壮,油光水滑。村里开大会表扬他,他倒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猪不糊弄咱们,咱们也不能糊弄猪呀!”

    成名后,有记者问起葛优还记不记得怎么放猪,一向话少的葛优眼里突然有了光彩,乐呵呵地说:

    “能!怎么不能?只要我一闭上眼,就能看见猪。放猪的最高境界就是身边无猪,心中有猪!”

    从放猪开始,葛优无论对待演戏还是人生,心里都牢记三个字:

    不糊弄。

    500

    诚是坚持

    葛优在插队时期,不仅成了养猪好手,也悄悄立下了自己的志向:

    当演员。

    父母一听到儿子要当演员,心里都捏了把汗。虽然出身在演艺世家,但葛优从小就不擅长表演。上幼儿园时,老师命令他演戏,他也不敢上台,加上性格从小就蔫,放不开,人一多就害怕。

    而且,从长相上来看,儿子虽不说太丑,但跟帅一定是不沾边的。父亲曾开玩笑似的跟葛优说:

    “你当不了演员的,你的脸型不上镜,太圆,跟一毛钱一个的面包似的。”

    当时,葛优陆续去了好几个表演院校考试,其中有场考试是要从背后捂住女孩的眼睛。

    葛优因为太紧张,捂住眼睛愣是没放开,还等着考官给他下达指令。

    结果女孩急了,硬把葛优的手掰开,转身说了句:

    “臭流氓!”

    一场“见情人”的戏,硬是被葛优演成了“耍流氓”。

    考电影学院因为太紧张被刷了下来,考实验话剧团、青年艺术学院、峨影厂也都失败了。兜兜转转一大圈,白忙活了几个月,葛优有点心灰意冷,准备回昌平继续喂猪了。

    就在这时,父亲的一个同事说全总文工团还在招生,叫葛优去试试。最后一搏,一直充当旁观者的父亲也亲自下场,给葛优“开小灶”。

    考试前几天,父亲告诉葛优,如果演小品的话,一定要演自己亲身体验的事,葛优想了想,自己最拿手的事不就是喂猪嘛。

    做猪食、拿杆子轰大猪、清理猪圈、给猪打针……表演时没有实物,但葛优把一个猪倌的神态和动作表演得细致入微,终于被全总文工团录取了。

    这一年,葛优22岁。

    能够靠表演糊口,总算让家里人松了口气。只是, 因为外形不够突出,演技也没找到窍门,刚入行的葛优一直都在电影里跑龙套,没有什么台词。

    好不容易在《山的女儿》这部电影当了回主角,但是上映后反响平平,没激起多大浪花。

    事业上不见起色,父母心里都替儿子着急。在北影厂工作的父母,见过身边太多的演员一辈子没什么戏演,几十年的青春付之东流。

    母亲劝葛优改行去当摄影助手,这样还能学点技术。转职申请表拿给他,不说写也不说不写,就在那一直放着,最后还是没写。

    葛优没像父母那样心急。几年如一日的慢慢演,一边观察生活,一边琢磨演技。

    一次,葛优要饰演一个没台词的配角,可是登台前,发现鞋上有块白漆,于是就对导演说要换双鞋。导演摇摇头,“不用,你就是站在后面当配角,谁会注意你的鞋子?”

    结果,葛优还是跑到后台换了双新鞋,最后弄得上台时候大汗淋漓。

    日后谈起自己这段10年的龙套经历,葛优还是提起了那个字:

    (演戏这件事),你得对它诚心。

    500

    诚就是做好本分

    葛优在演戏道路上摸索前进时,一个改变他表演运的转折点也即将到来。

    1988年,王朔的小说《顽主》改编成同名电影。导演米家山在选人时,就给自己定了个标准:

    不能长得浓眉大眼,最好还有点怪。

    当时,选上的那个演员没有单独照片,就交了一张合照,结果,导演一眼就看中坐在最里面的葛优,脑袋小小的,脸庞削瘦,完全符合导演的选角标准。

    来之不易的机会,葛优分外珍惜。在拍摄现场,葛优从不跟人搭话,总是一个人呆在角落里反复揣摩台词,一句简单的“您吃了吗?”,葛优都能换一个百个花样说出来。

    台词上的“下血本”,换来的是葛优在镜头前放松自如的状态。《顽主》一上映,观众都记住了电影里冷面热心的“3T”青年杨重,而葛优也凭借这部电影,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而《顽主》的热映,也代表着某种变化。

    90年代开始,电影不再开始歌颂英雄人物,而是将目光放向小人物,描述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琐事。葛优身上的平民色彩,让他能够自如地将“市井”气质展现出来,观众觉得他是自家邻居一样,亲切又热心。

    冯小刚也正是看了《顽主》,萌生与葛优合作的想法。

    那时,他正在筹备《编辑部的故事》,看完葛优的表演,一下被惊着了,赶紧拉上王朔,骑着摩托车来到葛优家。

    等了40分钟,葛优穿着风衣姗姗来迟。冯小刚极力邀请葛优参演李东宝这一角色,不停地说着剧本的内容和情节,葛优也不说话,最后慢吞吞地来了句:

    “我跟别人说好了,档期排不开。”

    冯小刚不死心,临走前说了句:

    “你来我们这,是绝对的主角,所有人都围着你转。”

    后来看了剧本,葛优非常喜欢,硬着头皮退了约好的戏,接下了冯小刚的邀约。

    《编辑部的故事》在北京香山附近拍摄,大部分的景都在棚内,几万只灯光照射下,夏天棚内温度能达到40多度。

    跟在拍摄《顽主》时一样,葛优还是仔细的琢磨台词和剧本,有时候整夜的睡不着。失眠严重,就只能趁着空隙,自己一个人猫在角落里眯一会。

    母亲施文心记得葛优拍完《编辑部的故事》,瘦的脸都变嘬猴了。

    演完李东宝,葛优彻底的红了。当时,上到老头老太太,下到幼儿园小朋友,没有不知道李东宝的。甚至有小姑娘打电话到葛优家,嫩声嫩气地说:

    “我要嫁给他!”

    父亲葛存壮也不吝啬对儿子的夸奖,“你这回是真放松了,分寸感把握得很好。”

    《编辑部的故事》让葛优名声大噪,而《活着》里的福贵,更是让他斩获戛纳影帝奖杯,成为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男演员。葛优的“小人物”之旅,达到了最辉煌的顶点。

    接连而来的荣誉和奖项,也让葛优有些“飘”了。

    1997年,葛优出演了电视剧《寇老西儿》,在剧中饰演山西的县令寇准。演惯了“小人物”的葛优,在这个人物的处理上并不到位,以至于在当年某评选中评为最差男演员。

    葛存壮也气得骂他:“你怎么能演寇老西,你演得水不拉几,(他)和你演的那些小人物一样。”

    听到父亲罕见的重话,葛优开始在接戏和演戏上格外谨慎。自己看完剧本,如果对人物没把握,剧本再怎么好都不接。

    接戏上的谨慎,对葛优来说是演员的本分:

    “观众对你有期待,你不能让这点儿期待给砸了。”

    500

    诚是“小富即安”

    《寇老西儿》的失败,让葛优更加坚定自己的“小人物”道路。

    与此同时,随着成龙《红番区》在内陆的上映,香港的“贺岁片”风潮也开始刮向内陆。1997年,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正式拉开国内贺岁片的序幕。

    从《甲方乙方》开始,葛优与冯小刚开始了长达10年的合作。《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人们开始习惯在热闹的春节去电影院看“葛大爷”插科打诨,少了葛优,总觉得过年缺了点什么。

    在贺岁片的赛道里,葛优依然如鱼得水。“冯氏喜剧”的成功,也让他成为真正的国民级演技大师。

    只是,在“小人物”上的坚持,也让葛优带来了“没突破”的评价。

    面对这样的质疑,葛优倒并不在意,他反而说:“自己也不是什么都能演,能把一类人演好都很费功夫了。”

    其实葛优也有尝试过新的戏路,比如《夜宴》里的厉帝。

    500

    不过,葛优的喜剧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明明是一部悲剧,只要葛优一开口,大家还是被逗乐了。

    限制在一个类型的人物里,在其他演员看来,是需要去突破的边界。但对于葛优来说,深耕“小人物”,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能把它演好,也就无愧于演员这份职业。

    无数荣誉加身的葛优,对自己的定位从一而终。按老友冯小刚的解读,就是“小富即安,不贪,一切荣誉在他看来都是不留神抄上了,没敢惦记。”

    对于这一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青春》里冯小刚说过的故事。

    《大腕》拍完后,纽约时报的记者想采访葛优。葛优却推脱说有事一再谢绝。大家问他什么事这么急,葛优一挥手说:

    “去大钟寺给父母家的阳台买块地板革。”

    一看是这点小事,朋友们都都劝他:“《纽约时报》的影响力你又不是不知道,文章登出去对你在海外的发展非常有利。”

    葛优来了句:

    “咳,我到海外发展什么去呀?我连英语都不会说,我就把中国的观众侍候好了就成了。让他们省了这份心吧。”

    六十三岁的葛优,已经“伺候”中国观众35年了。现在他,还是会因为拍戏而失眠,一躺下,脑子就惦记着台词,要靠药物才能入睡。

    偶尔,他也会跟身边的朋友说:

    “太累了,没睡好,心口滋遛滋遛地疼。”

    但葛优知道,只要心口那股诚还在,他依然不敢怠慢,向着「一代名优」继续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