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巷同题 | 总172期第172期 锅

 雨巷诗社图书馆 2020-06-15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楹联

文/杨健松
炉烟活水青蜓点;
鲁达闻之鼎肉香。

大音希声
最恨燃萁烹手足;
常忧无米济饥寒。

题锅
寒梅
任尔如何生猛,到此终将变色;
管他是否清白,倾时难以回头。


寒梅
我看众生如此,不经几许煎熬,何以十分成熟;
谁能世事圣明,守得终身清白,从无一点诟污。

诗词

铁锅
文/郑楚开
餐具帅哥物必安,他人嫌脏甩乌团。
锅临忍辱肩膀背,身负沉重肺腑酸。

七绝·锅
文/范荣
勺来共舞纵情歌,生活翻腾滚烫河。
快乐家庭从此看,喷香日子笑声多。


文/LYG
平身只爱东厨手,胸度能容百味羹。
浴火煎颠都不怕,人间冷暖一锅烹。


文/郑剑平
岁月煎熬怎奈何,赴汤蹈火亦高歌。
人生百味深情煮,釜底抽薪别甩锅。

    七绝·咏锅
文/冬之水杉
烈焰烧身若等闲,一生咸苦辣酸间。
佳肴奉出随清冷,客饱君空色已斑。

七绝·锅
文/黄泥紫燕
居家日子不离锅,一口圆形往下窝。
尽守火烧千百遍,奉呈美味好诸多。

 锅
 文/墨缘
油盐柴米菜成千,入我沉浮任我翻。
纵有相煎高火后,换来人世满桌欢。


文/赵仁波
千锤百炼燃灵魄,苦辣酸甜均可烹。
承载人间三食梦,辛勤付出悄无声。


文/李立君
大度能容尘海客,胸怀广纳五湖鲜。
无言默默任翻炒,朝夕围炉奏乐弦。


文/吴虹珠
火烧烟冒味飘香,老鸭猪蹄馋水长。
煮出佳肴多诱味,邀朋待友满庭芳。


文/方南
方圆何异讨生活,痴男怨女借生波。
酸甜苦辣无由恨,劳燕分飞心凉锅。


文/水无痕
浅浅圆圆一口锅,平凡岁月不蹉跎。
王侯庖屋蒸龙肉,百姓堂厨煮蚌螺。
爆炒烹煎方法颖,酸甜苦辣齿香多。
春来秋去何辞累,演绎人间酒餍歌。

七律·铁锅
文/月夜青霜
水火相隔一线间,山珍海味肚中翻。
腹黑非是多心计,口大从不乱放言。
一日三餐谁做主,经年累月何为天。
油盐酱醋品三昧,尝尽凡尘辛与酸。


文/清风徐徐
口圆肚敞铁身油,一日三餐解主忧。
苦辣酸甜浑不拒,烧煎炒炸尽能收。
釜中煮出浓浓爱,桌上交开亮亮眸。
褒贬言辞随你说,黑锅背甩任他流。
    
七律 锅
文/大园里之子
此物人间四海同, 猿猴智积度苍穹。
留存雷火生新意。告别蛮荒立大功。
苦辣酸甜关险过,油盐酱醋乐和融。
村中今日瘟神袭,可笑甩它呈富翁。

七律·儿时那口灶台锅
潇湘墨客/吴建华
儿时长大在山窝,家里穷来人又多。
忍饿盘中争土豆,偷晕桌上抢田螺。
厨窗已伴瓢壶老,勺柄频随岁月磨。
往事如风成记忆,至今回味灶台锅。

现代诗歌


文 / 井上诗
还有些余热的街
男人挎着背包
不难看出他脸上的倦
临进门
他擦净咸咸的汗水
露出甜甜的笑
一番纠缠后
他一头扎进被窝
翻炒着苦瓜


文/李敬华
妈的那口
黑黢黢的大铁锅
孤独的
躺在院子一角
望着它
我又一次
回到了有妈的梦里

妈用它
贴出了金黄的玉米饼
妈用它
捞出了香喷喷的小米饭
妈用它
蒸出了好吃的菜团子
妈用它
磨出了一坨坨
雪白的小豆腐

多少次
妈被锅沿划破了手指
她一边用嘴吮着鲜血
脚下还往灶下填着柴火

太阳还未升起
妈的铲子
就演奏着悦耳的旋律
她不仅
翻炒着清贫的日子
还切开了
四季荏苒的岁月

妈的那口
黑黢黢的大铁锅
陪着妈
打发了半辈子的时光
和妈一起体会
养儿育女的辛苦

而今
妈早已不在了
我们离家越来越远
家里的锅
也随着越换越小

多想再尝尝
妈煮的热腾腾的饺子
多想再看看
妈忙碌的身影

可是…………


文/gh_notime
人們
因為
過於專注
背鍋
⋯什麼鍋怎麼背為什麼背何時背背了會如何⋯
結果卻忽略了
一個原本非常明顯的現象:
實際上
背鍋的瞬間
就是
掉進了
一個

甩锅
文/李彩霞

不管你是什么锅
都带有黑的底色
你走过的地方
或轻或重,或多或少
总会留下印痕

就是说你所到过的印记
底色会证明你,肯定来过
你想甩锅,是甩不掉的
哈哈,甩锅侠

任你三十六计
我也有火眼金睛
让你原形毕露


文/飞闻
一项发明
伟大了整个三界
三界里锅无处不在

人们用锅烹煮生活
小鬼用锅来油炸死灵
神仙们则用锅来禁锢自由

神仙当然比人鬼更聪明
他们会发明甩锅
远远的甩出
自由就被禁锢其中
在大地上
一个个像极了圆圆的坟包
每一个锅下面都盖着一个曾经自由的魂灵
但我们知道
甩出的锅外表很结实
实际上从里面一戳就破
像极了小鸡出生前的蛋壳
所以要贴上符咒



文/箬蘭
一口锅煮一方烟火味
地域和民俗无法抵挡
年龄和人口无法阻挠
一切合和着自然无为之因果

一口锅就是一段尘缘
一口锅就是一窗烟火
一口锅就是一程悲喜
一口锅就是一段世味

每个人都有一口锅
煮遍自己的百味
每个人都有一口锅
沥尽岁月的沙漏
每个人都有一口锅
风情铺满生命的灶台

阳光明媚的日子
烹煮一天的云淡风轻
生活的薄味便也有了味道
阴霾压窗的日子
烹煮一天的阴晴不定
幸有轮回   无常往复

我们烹煮简单的人生
年轻时尤喜滋味厚膩
中年时尤喜本色饭蔬
暮年时尤喜寡味滋养精髓

跋涉的生命
每一个人都有一口锅
承载岁月的风雨
洗礼岁月的铅华
升华岁月的馈赠

一口锅一方山水
饭蔬滋养生命的灵性
根骨却随香味弥散
经由岁月淘洗  烹煮
最终历练成自己的人生
抵达命理的无象








随笔


文/田常胜

   锅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最重要的生活器具之一。有了锅,人类才脱离了低级动物的饮食习惯,从最初的生食过渡到熟食,极大地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最早的锅叫做鼎,在商周时代已经完全定型。商周时期盛行青铜鼎,有圆形三足,也有方形四足。青铜鼎多在礼仪场合使用。问鼎中原,鼎除了做饭的功能,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和鼎相似的还有鬲、甑、甗、釜、鬶、斝等,这些虽然名称不同,形状不一,基本功能却大同小异。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锅更是五花八门。有定时的,保温的,加工与煲煮一体的,有电饭锅,压力锅,不粘锅,鸳鸯锅,电饼铛,破壁机等等,多种多样。烤箱和微波炉虽然不叫锅,实际上也是功能扩大化的锅,是更高级别的锅。
  民以食为天,食以锅为本。锅通过煎、炒、烹、炸、焖、炖、溜、熬、蒸、卤、烧、酱、烩、炝等手段,三汤五割、烹龙炮凤,从最初的加工简单食物开始,最终形成了一种灿烂的膳食艺术和膳食文化,被誉为舌尖上的中国。
  源远流长的膳食艺术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到今天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的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
  锅里面还诞生了很多历史故事,涌现出很多历史人物。有关锅的许多典故说明了锅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锅有关的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也引出了西楚霸王项羽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如破釜沉舟,增兵减灶,釜底抽薪,等等。
  厨师的祖师是夏末商初人伊尹,是一个以锅起家的励志典型,最后位居相当于宰相的高官,活了100岁,成为古代非常有名的政治家。
  曹植的那首著名的七步诗,更是离不开锅: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锅上锅下好一个惨惨凄凄。
  锅从古到今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
战争年代在部队里有专管刷锅做饭的人,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身后背着一口锅。前些年还热播过一部电视剧《炊事班的故事》,收视率还非常的火。
  大锅饭的年代家里经常会揭不开锅的。最可怜的是那些清锅冷灶、等米下锅的日子。可是小孩子就是嘴馋啊,天天吃着碗里,望着锅里。他们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会偷偷的掉眼泪,那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八十年代初期曾经拍过一部电影《锅碗瓢盆交响曲》,由锅引出来的生活琐事也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
  现代语汇中,锅还是较为活跃的字根。与锅组合诞生了大量的词语和歇后语,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读小学的时候流连忘返于书的世界,徜徉在书的海洋里的每一刻,都刻进了记忆深处。例如:
最有趣的谜语:半边锅,炒芝麻,炒了仨,蹦出俩。(打一字)
最诱人的诗词: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最喜欢的事:打破沙锅璺到底。
最喜欢的侠:诺必践,行必果,一言九鼎。
最好吃的菜:东北铁锅炖。
最馋人的味:爷爷经常咂着的二锅头。
最害怕的事:惹祸时被奶奶知道了会刨你一烟袋锅子。
最扫兴的事:开饭时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最解气的事:当敌人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被解放军战士给一锅端了。
最感动的一句话: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去上学!
  在新时代信息社会里,新的网络词语层出不穷,锅也在与时俱进。比如“甩锅”一词就诞生于网络。


文/蜗牛

  小时候,家里只有一口八印大锅。做饭、熬菜、烧水都用它。它是铁的,会生锈,刚买来时,需要用砖头使劲儿蹭,待到把表面的红锈蹭掉之后,还要用它耗一次油。这样,以后再用它做饭时,饭才不会泛黑。
  我结婚之后,可能当时婆家给买的大锅比较薄,也可能是我平时刷锅太用力,用了不到两年,距离锅沿30厘米处就漏了一个窟窿,有豆粒那么大。蒸馒头或饺子时,我也就忽略了那个窟窿,可是烙饼时,灶火会透过那个窟窿串烟,烙出来的饼不对味儿。每次烙饼时,我就从和好的面上揪下一块来贴在窟窿处,效果还不错。久而久之,面团竟然粘在锅上了。
  我生孩子后,婆婆来了一周。当时是腊月,她上午八点从家里吃过饭来我家后,需要现生炉子,填的是小窑煤,煤面儿居多。婆婆嫌炉子做饭太慢,还是喜欢用大锅做饭。她以为我家大锅上贴面团的地方是脏东西,就用铁铲猛劲儿铲,不但面团掉了,还把锅上的窟窿扩大了好几倍,再用面团堵就堵不住了。丈夫只好去买了一口新锅。
  十几年前,我由农业局下属单位农技站调到了镇政府。过了两年,县共青团委举办了一次征文活动,因为我在报刊上发表过几篇文章,镇团委书记就邀请我代表本镇参加活动。我欣然答应,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散文。本来觉得自己水平并不高,只是给同事个面子,没想到竟然得了二等奖。得到一个煮蛋器和一口煮牛奶的小锅。那口小锅直径与盛菜的大碗差不多,圆柱形,儿子见到后觉得很新鲜,就从小卖部买了两袋纯牛奶,把那个小锅放在液化气灶上开始煮牛奶。但小孩子把握不好火候,不一会儿,小锅就冒漾了,小锅里牛奶跑出去一多半儿。
  去年,儿子给买了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吃着特别香。不知道是我手艺进步了,还是因为锅是儿子买的。反正每次做的米饭比往年多放三分之一的米,我和丈夫还能吃得精光。副作用就是,我被丈夫戏称为馕吃包,我的体重也增加了好几斤。
如今,家里大八印锅、平底锅、电饭锅、高压锅、电力多用锅、蒸锅等等,预备的很齐全,可以同时做饭、做菜、炖肉,烧水,节省了不少时间,也把生活调制得更加精彩。

戏说“锅”
文/马林良

  明代唐伯虎借一首诗《除夕口占》点明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私以为,这七件事,如果不借用一物,那么它们就仍是它们自己,想想柴还是柴,米还是米,油盐也能保持各自的底色,那么人们安居乐业,衣食住行如何保证?
  想要这些得到保证,离不了重要的一物:锅。
  我一直以为最初的“锅”应该是“石”字旁,想想我们几千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上升,有了“火”,人类就有了熟的食物,这熟的食物用什么盛呢?我们的祖先打制了石碗,石盆,石厨……难道就不能打制石的锅吗?
  查阅资料,考古学家给我了答案: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釜、鼎……夏商周时期是青铜器食具,春秋战国时间铁质锅崭露头角……西汉时期,铁价低于铜价,铁制品大行其道,铁锅也得以流行……这让我的内心稍稍平衡。
  有了“锅”,人们可以吃热的食物,煎炒烹炸……许多与“锅”有关的词汇也得以流传于世。
  “就是砸锅卖铁,我也供你们!”那是村子里考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大城市安家落户,过年给尚在村子里的父母邮回来一箱拜年的用品时父亲对我们几个孩子说的,那些邮回来的吃的穿的用的东西,都是在土里刨食的老百姓没见过的,我爸肯定也受了相当大的刺激。
  一听这话,我是吓了一跳:把锅砸了,那用啥做饭?还得买锅吗?买锅还得花钱那还砸锅干啥?不买锅吃啥?还是不要考上大学了。
  我爸当时如果知道我的想法,不知道是肠子都悔青了,还是恨铁不成钢?
  长大之后才知道,“砸锅卖铁”只是倾尽所有的另一种说法,饱含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
  再大一点,读《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回还,才知道那种决绝,那种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狠厉。
  同样是釜,“豆在釜中泣”,这釜盛了多少悲伤。这哭泣的豆子是否后悔生在帝王家,是否后悔自己没有用更阴险的手段获得帝位……一切都无从得知,只知道,今天,我们仍然把手足相残的现象称为“煮豆燃萁”。
  妹妹来家,给我女儿买来一袋锅巴,我说孩子都大学生了,还买这个干啥。
  女儿却欢天喜地地接过来,打开来,屋里人一家两块,嘎嘣脆,辛辣鲜香!女儿满足地笑着问我锅巴的由来,这谁知道哇。
  不知道不要紧,找度娘,还真大有来历:
  当初刘备来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家里都是穷的的叮当响,没有东西能够招待了,结果诸葛亮的老婆也很聪明伶俐,毕竟在聪明人身边待了那么多年,接着见到锅里还剩下了少许锅巴 ,就进行油炸了。
  结果没想到这样炸的锅巴是又香又脆的,让这两个在商量天下事的人都爱上了 ,事后黄月英跟诸葛亮说了这个东西怎么来的,就把这东西叫做卧龙锅巴。锅巴也是一直流传到现在。
  忽然想起读过的《世说新语》中有一篇文章: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回家后,(陈遗)就(把它)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侵入吴郡,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袋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结果(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到山林沼泽中,(没有粮食吃)大多数人都饿死了,只有陈遗依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对他纯厚孝心的报答。
  我笑着告诉女儿你姥姥喜欢吃锅巴,咱们也时不时地给你姥攒点锅巴,没准哪天还能救自己的命呢。招来女儿的白眼:我姥姥眼瞅着八十了,本来就没有几个牙,你是想让她的牙都硌掉了吗?
  沙漠之舟背上的驼峰藏着的是生命之源,那人的后背会藏着什么呢?刘罗锅告诉我,那里藏的是生存智慧。《宰相刘罗锅》亦庄亦谐,把刘墉与和珅在朝廷、在民间,对公事、对私事发生的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也让我更全方位的了解他的铁面无私,他的大智大勇,不愧为清代包拯,“浓墨宰相”。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高压锅告诉我。
  没有去爱的能力,没有感知爱的能力,就没有红红火火快快乐乐的生活,火锅告诉我。
  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但不是自己的责任绝对不能承担,那叫背锅;想法,是自己的责任也绝对不能推卸,那叫甩锅。
  庚子之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地球变成了一口大锅,每个人都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每一家都成了热锅上的家庭,没有人置身事外,新型冠状病毒不攀附权贵,不阿谀奉承,在它面前,喊了几百年的人人平等的口号今天真的实现了。

 锅
 文/吉祥花

  锅安放在灶台上,它一生喷香,喂养着屋檐下的生命。 木头制成的盖守住一锅的浓香或清淡的秘密。秘密里有着故乡温暖的往事。
  那时煮饭只一口大铁锅,看一个庄户人家的人口多少,估量他家锅的大小就知道了。
  我家是个8印锅,很大,足够煮一家五六口人的饭。母亲每天辛苦地做着一家人的饭菜,我常常看见她累的满头大汗。一口锅无法同一时间同时完成炒菜和煮饭的活,只能一样一样地去做。每次煮熟饭后,洗锅,然后再熬菜,因此,每顿饭母亲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让她很受累。
  我家大铁锅做的最多的饭是糊糊、拿糕、块垒等玉米面食,熬的最多的菜是白菜熬山药,很少沾荤,只在过年过节时煮饺子或炖肉。我喜欢大铁锅煮的饭,熬的菜,好像加了天然的佐料,自有一种天然的饭香味,总让我吃的有滋有味,每次吃的撑的肚子再放不下任何东西了,还是想吃,不肯放下筷子。
  我也有讨厌它的时候。厌烦它每天煮玉米面和熬白菜抑或每个清晨妈妈手中舀子的水冲击锅发出“刷”,的声音,煤铲与锅底碰撞的声音,都会把我从睡梦中吵醒,那时恨不得把锅砸碎。
  有一次和父亲去城里走亲戚,看到亲戚家灶台上安放着一口小铁锅。我问父亲为什么城里人不用大铁锅呢?父亲说城里人不干重活,吃细粮,吃的少,小铁锅煮饭也够一家人吃了。从那以后,我开始向往住进城里,吃上用小铁锅煮的细粮饭。
到城里上班,成了家后,大铁锅、小铁锅都已被时代淘汰。炒勺、电饭锅、高压锅走进家庭 ,生活中锅的种类增多,让做饭变得快捷、便利,做饭不再是一种繁琐累人的事情,同一时间可以听音乐、哼着流行歌曲,轻松地煮饭和炒菜,做饭成为一种悠闲,有情调的生活享受。但用这类锅煮熟的饭少了一种味道,那是一种大铁锅的乡愁,是母亲的温暖味道,于是又常怀念大铁锅煮的粗茶淡饭。
  只有在周末回家看望父母,可以吃上大铁锅煮的饭。饭桌上不再是单一的玉米面食和熬白菜了,常是馒头米饭,各种肉菜和炒菜,但还是少了以往岁月的味道。因没有了兄妹几个和父母围坐的场景,你来我走,喜乐中有着失落和苍凉,大铁锅煮的饭似乎也改变了味道,多了寡淡,少了醇香。
  后来父母也住进了城里,我家的大铁锅彻底淘汰了,流落进了废品摊,经利用后或许制成汽车、大炮或许又被制成锅,在我的视线中,算是彻底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我忘不了我家最初的那口8印大铁锅,艰苦的岁月用它煮的粗茶淡饭喂养了一家人的生命。它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为我在喧嚣尘世中的浮躁和冷漠生活,注入些许宁静和温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