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摆摊

 孟溪ProbeT连山 2020-06-15
刊发日期:2020-06-15 语音阅读:

◇张卓琳

时下热议“地摊经济”,我想起了自己当年摆地摊的一段经历。

1992年,我所在的零陵地区(今永州市)是国家湘南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地委号召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下到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去学游泳,可以停薪留职办公司,也可以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搞第二职业。于是,南边的蓝山县和北边的冷水滩区主要领导带头上街摆夜市,卖小吃。“姐姐做鞋,妹妹学样”,很多机关干部效仿,有的开小店,有的摆小摊,还有的炒古董、炒旧货。我也卷了进来,在永州市(今零陵区)中山路和潇水路交叉的新华书店门口,帮助夫人开了个小吃摊,主要经营唆螺、卤菜和小炒香干之类,也供应一点酒。因为有舆论在先,小摊生意兴隆。每逢夜幕降临,我便来此上菜倒酒,洗杯刷碗,笑脸相迎,笑脸相送。最享受的时刻是一声“老板买单”,叫者声声见脆,老板票子听响。左邻右舍,惊讶者有之,质疑者有之,眼红者亦有之。在我看来,劳动之所得比什么都珍贵,也没有在意人家的评说。

地摊生意的高峰是晚八九点之后,看电影的散了,唱卡拉OK的饿了,值夜班的宵夜到点了……那时,夜景也格外的给力。晚风吹动着夏服的翅膀,路灯照射着千姿百态的身影,老友熟交三五成群不约而至。他们随便拖张凳子坐下,天南地北地侃,三杯五盏地碰,你来我去地吵,桌椅横竖着,烟火熏烤着,各种声响合奏着……构成一幅活脱脱的古城市井图。

一天,突然来了十多个打赤膊的青年人,他们选定了我这个摊位,见凳就座,见菜就点,见酒就拿。我唯恐来者不善,小心翼翼地问他们是哪里的?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说,张伯伯,我们是您女儿的同事,是来给您捧场的!一场虚惊烟消云散,陪着他们“兄弟好,六六六”。

开地摊,不但帮我消掉了珍藏多年的酒水,也给我增加了不少收入。平均起来,一天净赚40元上下不等。比当时的工资还高。地摊经济也可发财。我认识的一位老太太,长年在一所小学门口炸油粑粑,后来赚回一栋小楼房,还给儿子买了一台桑塔纳。

然而,地摊经济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可真苦真累。每天下班要摆摊,煤气罐,桌椅碗筷,各种食材。生意好,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收摊,打扫卫生,洗洗涮涮,抬头一看,已东方欲晓。可能床都不能靠,就要去准备新一天的食材了。早上八点,又要聚精会神地上班。

因为我要经常出差,实在无力经营这个地摊。夫人也是上班族,她只好另邀几个姐妹一起支撑。两个多月下来,也终于坚持不住了,只好散伙收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